韓瑩瑩,王莉,李柔
(河南理工大學測繪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逐步被打破,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城鎮化作為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對于我國實現社會公平、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解決二元結構矛盾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各地區不同的發展條件使得城鎮化水平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人口大省,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末,河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0.16%,首次突破50%,河南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仍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由于各市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鎮化水平空間差異日趨擴大,影響區域協調發展。隨著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河南省城鎮化協調發展問題備受關注[1]。
近年來,針對我國城鎮化時空演變方面的研究較為豐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發展協調性分析[2,3]、優化策略制定[4,5]以及城鎮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6,7]等方面。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如空間杜賓模型[8]、地理加權回歸模型[9]、耦合協調度[10]、空間收斂模型[11]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因子呈多元化特征,已有學者通過研究將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因子歸納為內源力、外向力、政府動力、市場動力四個方面[12]。在研究范圍上,已有研究在省域、市縣域均有所涉及,但較少從區域協調視角出發,研究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的冷熱點區域差異與動力機制。因此,本文參考已有的研究,嘗試從時間演進和空間關聯兩個角度討論對河南省人口城鎮化發展時空分異特征,準確識別河南省冷熱點區域人口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因子演化規律,以期為河南省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和黃河中下游,經緯度介于31°23′~36°22′N、110°21′~116°39′E,包括鄭州、開封、洛陽、焦作、濟源等18個省轄市,是我國中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增長極之一,也是中部地區省轄城市最多、鄉村人口比重較大的省份。作為中國的“糧倉”,最大的農業大省,河南省沒有過強的工業發展基礎,在以后的發展中也要仍然堅守住土地紅線不能與逾越,糧食產量依舊不能減少,不能以減少耕地來獲取經濟的發展,河南省未來的發展要靠信息化、產業化、城鎮化來推動。因此,了解河南省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和現在處于的歷史發展階段,分析影響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將會更加有利于河南省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對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因地制宜的推動河南省更加高效,更加平衡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所用到的所有數據均來源于2007年~2018年的《河南省統計年鑒》以及河南省各市統計年鑒數據;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測度河南省城鎮化水平。
變異系數是衡量資料中各觀測值變異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基尼系數原本是用來判斷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本文選用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全面測度河南省城鎮化區域發展差異。
變異系數為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

基尼系數計算方法為:
其中,Ggini為基尼系數,yi代表按照升序排序后的各市城鎮化率,n為研究區的內的城市個數。

標準化統計量Z來對空間自相關關系進行檢驗,Z的計算公式為:

多元線性回歸法是以多個自變量的最優組合共同來預測或估計因變量的一種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SS軟件多元線性回歸建立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與動力因子的線性回歸模型,并利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法來提取影響因子,消除各指標間的共線性,以提高分析效果。所采用的研究模型為線性回歸模型,即:
Y=a1x1+a2x2+…+anxn
其中,Y代表同期城鎮化率,x1,x2…xn分別表示各動力因子,a1,a2…an為各動力因子待定系數。
將河南省整體城鎮化率和年增速與全國進行比較,如圖1所示。2006年~2017年,河南省的人口城鎮化增速幾乎一直在全國之上,表現出河南省的城鎮化水平迅速發展的狀態,但河南省城鎮化率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河南省整體城鎮化水平處于中期增長階段,發展空間較大。

圖1 河南省和全國城鎮化率對比圖
圖2、圖3分別是2006年~2017年河南省各市城鎮化率發展趨勢圖、河南省各市平均城鎮化率和年平均增速對比圖。由圖2所示河南省各市的城鎮化率均呈上升趨勢,各市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均衡。從2006年~2017年,城鎮化率排在前五名的城市一直是鄭州市、鶴壁市、濟源市、焦作市、三門峽市;排名靠后的一直是駐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作為中心城市的鄭州市的城鎮化率一直遙遙領先,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圖2 河南省各市城鎮化率發展趨勢圖

圖3 河南省各市平均城鎮化率和年平均增速對比圖
從圖3中可以得出2006年~2017年間平均城鎮化率最高的城市是鄭州市,最低的城市是駐馬店市,與之相反的是,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在駐馬店市,年平均增速最低的是鄭州市。平均城鎮化率較高的城市,年平均增速普遍較低。
如圖4,在2006年~2017年期間,除了在2010年有所增加外,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且變化特征整體一致。由此說明河南省城鎮化區域差異呈逐漸縮小趨勢。隨著區域自身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提倡,區域之間正在實現協調發展。

圖4 河南省城鎮化率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對比圖
根據研究年份選取2006年,2011年和2017年作為代表性年份,將研究區各省轄市人口城鎮化水平分為6類,分別是小于30%,30%~40%,40%~50%,50%~60%,60%~70%,70%~80%,如圖5所示。

圖5 河南省各市城鎮化分布圖
從圖5中對比發現,河南省各市間的城鎮化水平都有顯著的提升。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空間分布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條帶狀分布,從西北方向至東南方向城鎮化水平逐步降低,城鎮化率較高的地區一直都在河南西北部。省會鄭州附近一直是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中濟源、洛陽、許昌、新鄉等市呈現較好發展勢頭;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一直在河南東南部,東南地區如開封、周口等地城鎮化發展雖然沒有河南西北地區高,但12年來其城鎮化率不斷上升,未來也會與河南西北地區相同,達到良好發展水平。
河南省2006年、2011年、2017年城鎮化率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2006年、2011年、2017年全局莫蘭指數都是正的,且Z得分都大于1.96小于2.58,P值也都大于0.05小于0.01,說明在95%~99%的置信區間內,河南省城鎮化水平的空間分布呈現聚集特征,且具有空間正相關模式。

表1 Moran’ s I指數分析表
運用熱點分析將河南省2006年,2011年,2017年城鎮化水平分為五類,分別為熱點區域、次熱點區域、不顯著區域、次冷點區域、冷點區域。如圖6所示,河南省城鎮化發展冷熱點不顯著區域相對范圍最廣,它們是城鎮化發展的中等水平區域,覆蓋全省11個市,熱點區域都集中在河南省的西北部,冷點區域都集中在東南部。總的來說,河南省城鎮化集聚效應較為顯著,冷熱點分布較穩定。

圖6 河南省人口城鎮化率冷熱點分布圖
從這三年的分析情況來看河南省的熱點區域幾乎沒有變化,集中在省會鄭州的周圍,體現了省會城市的帶動作用,省會城市具有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通過便捷的交通等都會向周圍的城市擴散,帶動了周圍城市的發展。河南省的冷點區域依舊處于東南部地區,由于東南部地區距離省會城市鄭州較遠,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產業發展較為薄弱。
針對河南省城鎮化動力因子分析,在參考相關研究的基礎上[13,14],從內源力、外向力、市場動力、政府動力四個方面抽取指標來對河南省城鎮化動力因子進行分析。①政府動力,主要是政府對于資源的調控,對基礎產業的投資從而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政府對于市場的有效干預可以避免市場自身發展的偏向,使得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得到改善,從而帶動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②市場動力,由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市場可以自發的調節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在市場的調解下,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城鎮化和非農化方向發展,從而使得城鎮化健康的發展。③外向動力,利用外資在本地區的投入,改善地區的資產投資環境,帶動產業的轉型、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使得城鎮化質量的提高。④內源動力,區域自身的就業結構改變,吸引著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向城市集聚,使得城鎮人口的增加,私營企業發展的擴大,進而推動城市化進程。
從數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并結合河南省的特點,將影響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的行政力、市場力、外向力和內源力,分別以社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x1)、實際利用外資(x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3)、非公有制企業就業人數(x4)進行表示,動力因子指標構成如表2所示。

表2 動力因子指標表
選取2006年~2017年河南省x1-x4四個指標作為城鎮化發展的自變量x,與同期河南省城鎮化水平作為因變量Y,建立城鎮化水平與動力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按照城鎮化研究時段,將河南省分2006年~2017年、2006年~2011年和2012年~2017年三個發展階段分別進行回歸。運用SPSS軟件將原始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對數據進行KMO檢驗,KMO系數為0.748,說明數據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回歸方法得到河南省各研究時段城鎮化水平和動力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人口城鎮化進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根據表3河南省城鎮化進程的回歸分析模型(式(1))中x1為政府動力,x2為市場動力,x3為外向動力,x4為內源動力,政府動力、市場動力、內源動力、外向動力之間的差異不大,說明在河南省城鎮化的發展中,四者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較來說,2006年~2017年間河南省城鎮化水平的主要動力因子是政府動力和內源動力,其次是市場動力,最后是外向動力。這表明河南省從2006年~2017年這段時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的政策引導;內源動力對城鎮化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私營企業的發展,地區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機制得到了改善。市場動力和外向動力促進產業的轉型、技術的升級,推動人口城鎮化的發展。
河南省城鎮化進程的兩個階段依次對應的是表3中式(2)和式(3)。從發展進程來看,從前一階段到后一階段,內源動力對城鎮化影響力顯著增加,主要影響力仍然是政府動力和內源動力,外向動力的影響力最弱。說明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非公有制就業結構在河南省的人口城鎮化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居民生活條件的提高,從而帶動了消費水平的增長,市場動力對于河南省城鎮化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由于河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外來資產對于河南省的影響遠小于對我國東南沿海區域,因而外向動力在河南省城鎮化的四維動力因子中影響力最低。
根據熱點分析的結果將河南省分為三個區域,分別為熱點區域、冷點區域和不顯著區域,運用上述研究方法,分別對2006年~2011年和2012年~2017年河南省城鎮化冷熱點區域進行回歸,得出河南省冷熱點區域城鎮化水平動力因子的偏回歸分析方程(表4)。

表4 河南省人口城鎮化進程冷熱點分區
如表4所示,將2012年~2017年的熱點區域主要動力因子與2006年~2011年的主要動力因子相比較可以得出:政府動力的影響力有所下降,內源動力與外向動力的影響力有所上升,這說明政府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漸減少,政府職能的轉變有了很好的效果。在熱點區域自身的條件不足導致的發展問題,通過外向動力與內源動力的作用,改善資本形成的條件,帶動技術、貿易、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在另一方面使城鎮化的發展有了保障,政府職能的轉型升級,使城鎮化的發展從原有模式中解脫出來,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將2012年~2017年的冷點區域主要動力因子與2006年~2011年的主要動力因子相比較可以得出:人口城鎮化主要影響因子由政府動力和外向動力轉變為市場動力和內源動力。政府動力在此時間段所起的作用較弱,說明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自身較好。伴隨著對外開放的大門繼續大開,外向動力、市場動力、內源動力對人口城鎮化的影響力不斷加深,河南省的冷點區域得到外商資金的支持,彌補了自身發展條件的不足和發展動力的欠缺;市場動力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較為明顯,帶動了內部產業結構的轉變,推動了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內源動力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動力,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的增加,使得地區內部就業結構和資金技術發展較好,轉而成為推動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將2012年~2017年的不顯著區域的主要動力因子與2006年~2011年的主要動力因子相比較可以得出: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沒有改變,從2006年~2017年政府動力和內源動力一直是主要的動力因子。從空間特征分析,不顯著區域是位于熱點區域和冷點區域之間的中間地帶,這部分區域中自身產業結構較冷點區較好,加上政府在財政資金和地方性政策上給予的支持,使得該區域城鎮化快速發展。
城鎮化的時空演變與動力因子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等條件的發展狀況,理清城鎮化時空變化規律和動力因子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從時間演進和空間關聯兩個方面研究河南省城鎮化的分異特征,對河南省影響整體和區域城鎮化動力因子進行時段分解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從時間演進角度看,2006年~2017年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處于中期增長階段,發展空間較大;各市人口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均衡,城鎮化水平排名前五的城市一直是鄭州市、鶴壁市、濟源市、焦作市、三門峽市,排名靠后的一直是駐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根據各市平均城鎮化水平與年平均增速可看出平均城鎮化率較低的城市,年平均增速普遍較高;隨著河南省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各市的城鎮化水平都有顯著的提升,區域發展差異正在不斷縮小,但區域發展差異問題仍然很嚴峻。
(2)從空間關聯的角度來看,2006年~2017年這12年間,河南省城鎮化率一直是西北部高,東南區域低,從西北向東南,呈現出條帶狀下降的趨勢,熱點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化的熱點區域一直在省會城市周圍,冷點區域一直是東南部分區域,冷熱點分布較穩定。
(3)河南省城鎮化的主要影響因子是政府動力和內源動力,市場動力次之,最后是外向動力,是個動力因子之間的差距不是很明顯。在冷熱點分區動力因子演變分析中,熱點區域政府動力的作用逐漸減弱,內源動力相比有所提高;冷點區域的主要影響因子由政府動力和外向動力轉變為市場動力和內源動力;中間的不明顯區域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沒有變化,政府動力和內源動力一直是主要的動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