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兵,張 健,蔡 峰,李婷文,馬潔璟
(1.韓國群山大學 體育學院,韓國全羅北道群山市 54150;2.閩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閩南師范大學農村體育發展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4.廣東科技學院 通識教育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健康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的主題,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中華武術是我國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運動技能,在強身健體、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等方面擁有其他運動項目無可比擬的獨特作用。2016年10月,我國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中國的建設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要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衛生計生、體育等行業要主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因此要大力扶持傳統體育運動項目”[2]。在此背景下,中華武術迎來歷史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在經受時代的嚴峻考驗。
梳理中華武術的相關研究,發現武術的發展改革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專家、學者們從教育、課程、教學、創新等多維度,為武術的改革建言獻策,唯一的目的便是促進中華武術的健康發展,進而助力民族事業的復興。然而長時間、多視角、科研成果豐碩的武術改革研究,在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面前,發揮的作用卻猶如杯水車薪,當今的中華武術“不僅難以對接國家需要,而且連自身的生存都難以維系”[3]。部分專家、學者在調研中發現,“武術在中小學已名存實亡”[4],“廣大青少年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5],“群眾武術健身個體占群眾體育健身個體不足三分之一”[6]。在這種狀況下,中華武術根本無法承擔起助力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任。
對于中華武術的發展現狀與其價值目標不相符的現實問題,楊建營教授指出“改革高等專業院校和各級普通學校中的武術教育,通過武術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劉文武提出“武術專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根本性解決辦法是超越競技武術培養競技人才的專項模式”[7],馬佩則認為“健全群眾武術服務體系,合理分配資源是群眾武術發展的根本路徑”[6],趙發田等提出“理念先行,營造武術健身的大環境,強化武術發展的基礎”[8]等應對策略。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大相徑庭,以上針對武術發展改革的策略多是針對當前武術習練人群而提出,或是只提出了一個宏觀的發展方向,沒有制定具體的實施路徑。此外,以上策略對于武術習練者似有“強迫接受與學習”之感,對于沒有習武經歷,對武術了解不多的廣大群眾起不到“主動吸引”的作用,只能對習武人群起到強化作用,同時對擴大武術習練者人口基數所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擬從中華武術的內在改革發起,根據群眾所需,提升武術自身在練習、健身、競賽中的趣味性與可觀賞性,“主動吸引”廣大群眾習練武術,使人民樂于練習武術;使武術習練人數相對當下有質的提升,促進全民健康,進而助推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改革是保障中華武術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
健康中國最早由原衛生部于2008年提出,其組織數百名相關專家學者歷經3年多研究,于2012年形成《“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針對健康危險因素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計劃。在2013年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民健康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保障,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9]。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基本路徑”[2]。個人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礎,個人的健康是指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不僅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本研究著眼于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以提升全民健康為目的,從提升武術普及率的角度,提出中華武術發展策略。
中華武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集技擊、養生、娛樂等功能于一體,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質和健康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與效果。中華武術在新時代的立足點則是其重要的育人價值。首先,通過習武培育當代人民愛國愛民、尊師重道的精神品質;其次發揮中華武術內外兼修的特點,強化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升社會適應性及人際交往能力。這一切的前提保障是練習武術的人口數量在我國總人口數量中占有較高的比例,有如此前提保障才能突顯出中華武術育人作用的效果。通過提升群眾練習武術的積極性,使武術習練者人數實現質的提升,進而增加武術習練者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在面對網絡游戲、短視頻、科技娛樂體驗瘋狂傳播的今天,中華武術唯有突出體現其自身特有的健身價值,發揮其自身在培育人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中的積極作用,方能比肩科技化帶給人的舒適體驗,巍然屹立于現代科技化之林。
目前中華武術在促進全民健康方面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出自身具有的價值作用。長期以來,受西方思想及武術自身負面新聞等影響,人民群眾的健身多以各種球類、瑜伽、跑步、廣場舞等方式為主,“群眾武術健身個體占群眾體育健身個體不足三分之一”[6],武術對于促進全民健康的積極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及發展。特別是當前練習武術的青少年人數比例低,后備力量明顯不足,武術習練者以退休老人居多,終身從事武術運動事業的人口數量較少。鑒于此,中華武術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就改革的具體思路而言,應根據當今社會大環境,結合中華武術技術特點,以主動吸引人民群眾練習為目的而進行。
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時代,我國人民健康大環境呈現出以下特征,青少年體質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體育健康設施不足等等問題。“我國現有慢性病確診患者2.6億人,占總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10],世界銀行預測,“今后20年內中國慢性病的發病人數會增長2~3倍”[11]。在此大環境下,中華武術以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和,促進氣血運行、滋養臟腑、活動經絡的獨特傳統健身養生方式,是預防、治療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如此突出健身養生效果的中華武術理應承擔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促進全民終身體育、加快健康中國戰略目標早日實現的任務。中華武術要想扛起這個重任,必須改革現有的練習、比賽和健身形式,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生理特點和需求,制定不同的習練方案,進而提升中華武術的普及性。因此,后續的中華武術發展理念應涉及以下方面,即在武術練習過程中設計穿插大量游戲,使習武者在游戲中練習技術動作,增強習練者在武術練習過程中的樂趣體驗;實行以技擊對抗為主,場均局數多,局時短的武術競賽形式,提升競賽觀賞的刺激性,激發參賽者的積極性;廣泛發掘不同拳種的健身功能,加強站樁功等在健身養生中的作用,使武術健身的拳種、方式多樣化,同時加強武術技術理論知識教育,分析不同拳種或技術動作對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殊療效,達到專病專治、未病強身的效果;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是培育武術教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師資的重要源泉,中華武術改革需先從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開始實施(圖1)。

圖1 以健康中國為目標的中華武術發展
調查發現,無論是高等院校中的武術專業教育、武術普及教育,還是社會上的武術館教學,均將長時間重復練習單一動作作為武術技術的核心練習方式。高校中的武術教學“在練習形式上學生以單獨練習為主,缺乏配對練習、集體練習,練習內容以套路為主”[12],“‘好玩兒’是體育的一個重要標簽,而武術則多強調‘磨練意志’‘精神內守’等,相對枯燥乏累,不易引起練習者的興趣”[13],還易使習練者覺得練習武術太過單調、枯燥乏味,特別是對于活潑好動、專注力相對較弱的青少年,在缺乏樂趣的長時間練習中,極易失去持續習練的興趣。
程頤曰:“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一句話道出了興趣對于學習、做事的重要作用,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唯有對學習的事物發自內心地產生興趣,才能做到樂學,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中華武術而言,要想使大眾對其產生興趣,必須使其擁有眾多樂趣方可。因此,提升武術習練的樂趣,就需要改革目前長時間重復練習的方式。首先,根據武術不同單式技術動作的特點,創編多種不同類型的游戲。其次,改編現今廣泛流傳的趣味性游戲,把武術技術動作融入游戲之中。使同一技術動作在不同游戲中得到強化練習,使習練者在游戲中意識到,同一技術動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中出現,這不僅可以提升習練者對武術的興趣,還可以使習練者在游戲中體會到武術動作在應對不同情況時的不同用法,間接提升對武術技術的實戰應用能力。
具體方案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武術技術動作可創編的趣味游戲。①沖拳練習。練習沖拳時,多人一組列成一排站立,在每人面前放置排球或其他材質較軟的球類,以拳擊球,對比球擊出的遠近,遠者即為勝利,組內隊員互相比試。以此種方式練習沖拳的發力,提升沖拳的速度和力度,使習練者在對比中樂此不疲的練習。②步法移動練習。兩人或多人一組,在固定的空間區域內,互相去踩對方的腳,被踩中者即被淘汰。以此種方式練習習武者的步法移動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提升身體靈活性和空間感知能力。③臂力及周身協調能力訓練。兩人一組,相對做俯臥撐的起始姿勢(只有雙手和雙腳支撐身體),頭部緊貼,游戲開始后用一只手和雙腳作為支持,一只手去拉對方手臂,使對方失去支撐或平衡后身體部位著地,即為獲得勝利。用這種方式訓練習武者臂力、核心力量以及身體的平衡協調能力,使習練者在低強度對抗中體會到中華武術習練的樂趣。二是改編現有的趣味性游戲。①石頭剪刀布游戲。設置雙腳并攏半蹲為“石頭”,弓步沖拳為“剪刀”,馬步兩側沖拳為“布”,“石頭”>“剪刀”,“剪刀”>“布”,“布”>“石頭”,兩人一小組進行游戲。用武術技術動作代替傳統的游戲動作姿勢,練習習練者的反應能力以及動作完成速度。②拉手對抗游戲。原先的游戲以兩人側對身體站立,雙方右腳(左腳)外側對立靠在一起,雙方右手(左手)相扣去拉動對方,使對方腳部發生移動或身體其他任一部位著地,即為勝利。現設置雙方站立姿勢必須改為標準馬步姿勢,然后進行上述游戲。以此練習馬步能力,提升腳下的穩定性、平衡性及整體協調能力。
在《關于1956年體育工作總結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中,第一次將中華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歷經60余載的發展創新,今天的中華武術競賽在管理體系完善、賽事數量和類型多樣性、賽事品牌建設、國際賽事創辦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競賽項目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唯一一成不變的是競賽形式,無論拳術、器械還是對練,均是以套路演練作為評定勝負的比賽形式。這種比賽形式對于觀賞者來說,缺乏新奇、刺激感,無法調動觀賞者的觀賽情緒,進而無法博得觀賞者的眼球。對于參賽者自身來說,缺乏激烈對抗中扭轉乾坤、反敗為勝的那種驚心動魄的體驗,在平時重復套路的訓練中,也使中華武術變的枯燥乏味。另外,套路演練的競賽形式也無法很好地表現出中華武術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本質特征,更無法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人類在原始社會中是以采摘、狩獵等作為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以搶奪其他個體或部落的食物資源作為次要方式,在狩獵和部落斗爭過程中形成的攻擊性行為深深烙在人類基因中。在現今文明社會中,法律的約束使人類即使在極度憤怒時也會選擇隱忍,盡量避免與人發生肢體上的斗爭,然而長時間積聚的“隱忍”若被一次性發泄而出,將會對社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危害。將技擊對抗作為武術競賽的形式,可以使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積聚的悶氣、怨氣及烙刻在基因中的原始攻擊性等在訓練和比賽中得到發泄,如此一來既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又可間接降低人為社會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促進健康中國目標的快速實現(圖2)。

圖2 技擊對抗形式的武術競賽與健康中國目標關系結構
改變套路演練形式的武術競賽,實施以技擊對抗作為判定輸贏、場均局數多、局時短的競賽形式。改革方案:將一場武術競賽設置為7局,每局比賽2min。場地:10×10m正方形比賽區,需為閉孔泡沫或類似材質填充。評分規則:采用積分制,擊倒對方得2分,用腿擊中對方頭部得2分,對手被強制讀秒得2分,用手擊中對手頭部及軀干得1分,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肢體出比賽區域,對方得1分等。可使用技術:踢、打、摔、拿、關節技、絞技等。比賽禁止行為:插眼、擊襠、咬、扣嘴、擊打后腦等,禁用肘、膝等攻擊對手。佩戴裝備:分指手套、護襠。勝負評定:①認輸或無法繼續比賽,則判對手獲得勝利;②一場比賽中被判強制讀秒達3次,直接判對方獲勝;③3名評分裁判員根據選手表現評出得分,總分數高者獲勝。裁判員:場上主裁判1名,場下評分裁判3名。以上競賽改革是初步設計的大體方案,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實際實施時需進一步詳細完善。
“高等院校的武術專業教育是推動武術發展的主力軍”[14],是“培養武術推廣者和傳播者的重要渠道”[7],中華武術趣味性改革需從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開始。“武術專業技術教育是指對大學及以上以武術為學科專業的學生所實施的武術技術教育”[7],對于中華武術傳播與發展乃至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圖3),然而目前高等院校武術技術教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無法與促進我國全民健康的需求相匹配。“長期以來,學校武術專業教育的主體教學內容是高度‘西化’的競技武術套路和競技武術散打”[3],無法承擔起培養傳播中華武術的師資及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實現的任務。綜合理論知識、技擊對抗等教學內容的缺乏,使武術專業課變的枯燥無味,成為季瀏教授所批評的“無運動負荷、無戰術、無比賽的“三無”體育課”[15]。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是武術事業師資的主要來源,是中華武術趣味性改革實施的根基,把握住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的改革,不僅有利于保障中華武術趣味性改革的實施,還會使全民健身事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3 武術專業教育的重要作用
鑒于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現狀,改革實施以綜合理論、套路練習、技擊對抗、健身養生等綜合教學為根本,配和“武術與游戲相結合”的技術教學與游戲創編課程,提升武術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未來參與工作時,能嫻熟地應對不同人群的需要,對應全民健身的需求,扛起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實現的任務。課程具體改革方案如下,一是合并武術專項劃分,實施綜合性武術教學方式。目前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將武術劃分為套路、散打、中國跤、傳統養生等不同專項課程,各個專項之間缺乏交流、互不干涉,這種各自為營的教學方式無法培養出武術全能人才。消除專項劃分教學方式,實行武術技術、理論等全面教學課程,培養恰合全民健身需求的武術全能性師資人才。二是開設武術技術游戲與創編課程。在合并武術專項劃分、開設綜合性武術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課堂“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適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師資,需開設武術技術游戲與創編課程。課程主要教授內容是融合了各種武術技術動作的趣味性游戲以及如何根據武術技術動作的特點創編游戲,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武術技術游戲創編能力,提升武術技術練習過程的趣味性。三是增強與技術實踐課程相匹配的理論教學。在合并武術專項劃分、開設綜合性武術教學方式后,需改善目前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多以技術實踐課程教學為主的傳統,增強與技術實踐課程相匹配的理論知識教學,使學生扎實掌握武術的起源、發展歷程、拳種劃分、歷史趣事、技術講解方式、技術養生功效、技術融合游戲創編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改觀目前普遍技術強理論弱的現狀,使學生能全面承擔起滿足全民健身需求的任務,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中華武術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氤氳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學說的影響,中華武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健身養生方式,即“追求身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16],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其技術動作的輕靈、柔和、緩慢等特征,在應對慢性病及醫療康復等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中華民族的青睞。如太極拳“對人體系統、器官機能水平的保持或延緩衰退,高血壓、糖尿病的輔助治療以及對人的心理健康的調節與改善等均有顯著的效果”[17],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等健身養生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提升全民身體健康、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目前,在選擇以武術作為鍛煉身體的人員中,以練習太極拳的人數居多,練習者匯聚在一起,在寬闊平坦之處列成體操隊形,在領隊帶領下,跟隨音樂的伴奏,一遍遍進行套路練習。長期練習固定的動作套路,缺乏新技術動作的刺激,不能激發健身者練習的積極性,每天形同完成規定任務,易使人產生厭倦、反感心理,使健身效果大打折扣,長期以往還易使人產生壓抑情緒,而壓抑情緒對于人的健康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這造成當前中華武術不僅沒能承擔起促進全民健身的任務,反而有礙于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更好地發揮武術的健身效果,使人們感受到武術健身的樂趣,加速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針對目前武術健身存在的拳種單一、套路匱乏、過程缺乏趣味性等問題進行改革。
據1985年出版的《中國武術史》記述,中國武術拳種多達129種。其中的內家拳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因其技術動作的緩慢、輕靈、柔和等特點,在增強人體氣力、滋養五臟、升清降濁等方面有著其他運動方式難以達到的效果。發掘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的健身作用,是改善目前武術健身拳種單一和套路匱乏的重要手段。內家拳中的站樁功,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養人體內在潛能等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長期堅持站樁可以增強臟腑功能,提升免疫力,加速新陳代謝,使人精神倍增。八卦掌的走圈技術可以起到匯聚能量、升清降濁的作用。長期堅持走圈可以匯聚天地之氣沉降于自身,充實丹田,使雙腿有力,使人神清氣爽。站樁功和走圈技術簡單實用,易于學習,是不能參與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和康復期病人的絕佳選擇。另外,還需要加強武術理論知識的普及教育。例如,給健身者講解某拳種中的某技術動作對某一種疾病有特殊的療效,使患有對應疾病的習練者,著重加強對應動作的練習,使健身養生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對于武術技術知識還應加強歷史名人故事的講解,如在歷史上,某人用某一招技術擊敗了某某。對于愛好技擊的健身者,適當講解單項技術在實戰中的應用,使習練者之間模擬實戰進行慢動作演練,以增強健身過程的趣味性。情緒對于人的健康起著重大影響,讓人們在快樂中練習武術,在武術健身中感受到樂趣,是增強身體健康,促進全民樂于練習武術的重要保障。
基于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全民健康是支撐其實現的重要前提,中華武術的趣味性、觀賞性與技擊性是中華武術主動吸引群眾樂此不疲地練習,提升武術健身人口基數,促進全民健康的關鍵所在。提升中華武術趣味性、觀賞性與技擊性的發展方式,其主要包含武術技術練習、武術競賽、武術健身的改革,如此,中華武術方可做到主動吸引群眾練習。中華武術的趣味性、觀賞性與技擊性改革對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非凡的意義,而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是培養武術事業師資的源泉,是保障中華武術趣味性改革實施的重要一環,提升中華武術的趣味性、觀賞性與技擊性應先從高等院校武術專業教育改革開始,并逐步將其趣味性、觀賞性與技擊性推廣到各項武術賽事中,即通過國內外武術賽事與武術文化的傳播、發展,促進中華武術的整體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快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