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121000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遼寧錦州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約為8%~1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尿酸、鈣及草酸等可溶物過濾不徹底形成結晶,在長期異常堆積的情況下轉變為結石,結石通常出現在腎盂、腎盞及輸尿管部位[1]。腎結石患者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及排尿困難等癥狀,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血尿及長時間劇烈絞痛等癥狀,在活動時會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傳統治療腎結石的手術均是開放性手術,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創傷較大,并發癥較多,術后恢復較慢,整體臨床療效與預期相差較大[3]。在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下,輸尿管軟鏡和經皮腎鏡碎石術等治療方式廣泛應用于腎結石的治療中,但不同手術方式的療效存在一定差異[4]。本研究將2019年8月-2021年1月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腎結石患者105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輸尿管軟鏡和經皮腎鏡碎石術的療效差異,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1年1月在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治療的105 例腎結石患者進行研究,應用隨機盲選方式將其分為試驗組(53 例)與參照組(52 例)。試驗組男39 例,女14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3.82±5.28)歲;結石直徑1.1~1.9 cm,平均(1.48±0.21)cm;其中上盞結石14 例,中盞結石12例,下盞結石15 例,腎盂結石12 例。參照組男37例,女15 例;年齡24~68 歲,平均(44.17±5.12)歲;結石直徑1.2~2.1 cm,平均(1.54±0.23)cm;其中上盞結石13 例,中盞結石11 例,下盞結石14 例,腎盂結石14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影像學檢查及癥狀分析均確診為腎結石;②患者結石類型為上盞結石、中盞結石、下盞結石及腎盂結石;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或患者家屬不簽訂知情同意書;②認知能力障礙者;③不滿足手術指征者;④先天性輸尿管功能障礙者。
方法:參照組行經皮腎鏡碎石術,具體措施:協助患者以截石位作為手術體位,予以椎管內麻醉,麻醉成功后,以逆行插入方式將輸尿管導管深入患側腎盂中,留置導尿管后協助患者更換手術體位為俯臥位,將腰部墊高,沿著輸尿管導管將生理鹽水緩慢注入,形成人工腎積水。利用超聲機在患者腎臟中盞實施穿刺,若有清亮液體流出說明穿刺成功。沿穿刺點將穿刺導絲置入,緩慢擴張通道將鞘管插入,分別于腎盞或腎盂置入腎鏡,采取鈥激光光纖實施碎石并取出,檢查無誤后將手術器械撤出,術后留置雙J 管和腎造瘺管。
試驗組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具體措施:協助患者以截石位作為手術體位,予以椎管內麻醉,患者麻醉成功后,先將輸尿管硬鏡置入膀胱內,將斑馬導絲插入患側輸尿管內,導絲引導下進鏡達腎盂腔內,留置導絲,然后將輸尿管硬鏡撤出,沿著斑馬導絲置入輸尿管軟鏡鞘(F13 或F14),軟鏡鞘內置入輸尿管軟鏡,找到結石,采取鈥激光光纖實施碎石,檢查無誤后將手術器械撤出,術后留置雙J 管(F6)。兩組患者均實施抗感染及解痙治療,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于術后2~4周拔除雙J管。
觀察指標:①統計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腎絞痛、輸尿管損傷、包膜下血腫及感染,計算發生率。③對兩組患者病灶處進行X線檢查,掌握結石清除情況,并計算清除率。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4.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參照組,手術用時、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切口長度(cm) 首次下床時間(d)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試驗組 53 13.29±3.35 1.07±0.13 4.37±0.71 49.41±10.37 3.95±1.34參照組 52 79.24±12.63 1.22±0.18 5.52±0.86 65.94±13.48 5.17±2.52 t 36.723 7 4.902 2 7.478 2 7.050 8 3.105 4 P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2 5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結石清除率比較:試驗組患者中有51例結石完全清除,清除率為96.23%(51/53);參照組患者中有49 例結石完全清除,清除率為94.23%(49/52)。試驗組患者結石清除率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 5,P=0.982 5)。
腎結石發病位置一般在腎盂、腎盞及輸尿管連接處,一旦發病,患者尿量明顯減少,初期還會伴發輕微疼痛及腹脹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會引發血尿、劇烈絞痛及繼發性感染等癥狀,加重梗阻程度,腎臟組織進一步遭受破壞,影響其功能性,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5]。通常腎結石以手術方式治療為主,包括傳統開放取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及輸尿管鏡碎石術等,傳統開放式手術由于對患者機體造成創傷較大,影響預后恢復,現已經被微創手術所取代[6]。經皮腎鏡碎石術是通過鈥激光或氣壓彈道等方式將準確定位的結石擊碎予以取出,臨床統計碎石清除率在80%~95%,尤其是針對直徑>2 cm 的結石清除效果更好,但該術式對腎臟及其周圍組織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術中及術后出血量相對較大,術后會出現感染、疼痛等并發癥,患者預后恢復較差[7]。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根據人體泌尿系統構造學原理,軟鏡通過自然通道即可進入腎臟,而且軟鏡相對較小且能彎曲,能探測硬鏡無法到達的位置,結石清除更徹底[8]。另外,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不需要在皮膚表面做任何切口,對腎臟及其周圍組織造成的傷害更小,出血量較小,術后產生的并發癥更少,有利于術后康復[9]。本研究表明,兩組患者結石清除率對比無差異;試驗組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參照組,手術用時、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充分表明了兩種手術方式在療效相近的情況下,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更加安全可靠,整體效果更為理想[10]。
綜上所述,輸尿管軟鏡與經皮腎鏡碎石術應用于治療腎結石中療效相當,但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的安全性較高,術中出血量較小,術后并發癥少,恢復周期較短,整體效果更好,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