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曉曉 南莎莎 靳永麗(通信作者)
030006 山西省針灸醫院針灸二科1,山西太原
030006 山西省針灸醫院腦病科2,山西太原
032000 山西省介休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3,山西晉中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近年來高發的脊柱慢性疾病,國外一項研究顯示,>35 歲女性發病率為2.5%,而男性發病率高達4.8%。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出現慢性退行性改變以及纖維環受到損傷,同時髓核組織發生突出并對周圍神經產生壓迫,使得患者出現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及活動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對其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伴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加之久坐、肥胖、運動或活動姿勢錯誤等因素的影響,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發病率呈升高趨勢。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手段包括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外科手術治療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除患者的神經壓迫,改善其臨床癥狀,但有創傷性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以及復發率高的問題。故保守治療依然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其功能康復,還需配合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1]。中醫護理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通過多樣化的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解除患者的局部痙攣、改善疼痛情況。本研究分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中醫護理在促進其功能康復方面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山西省針灸醫院收治的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7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31~72歲,平均(46.9±1.3)歲;發病時間2~16個月,平均(7.3±1.2)個月;病變節段:L3~43例,L4~519例,L5~S11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30~71歲,平均(46.7±1.4)歲;發病時間2~15個月,平均(7.2±1.3)個月;病變節段:L3~44例,L4~519例,L5~S11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②患者對研究方案知曉并知情同意;③患者意識清晰,語言、認知、聽力等各項功能均正常。
排除標準:①合并各類惡性腫瘤者;②具有重要臟器功能病變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健康知識宣教、用藥指導、體位指導、心理疏導和日常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①中醫情志護理:在護理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情志狀態以及精神變化,結合患者性格特征進行個體化護理。一方面消除其憂慮、緊張情緒,使其樹立康復信心;另一方面針對性分析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客觀認識該病的危害,避免盲目樂觀,以提高其對該病的重視及對治療的依從性。②中醫辨證施膳: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13個病種的中醫護理方案(試行)》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提供個體化膳食指導;例如氣滯血瘀型患者,鼓勵其增加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桃仁及瘦肉、木耳等;對于寒濕痹阻型患者,則指導多食用具有溫經祛濕作用的羊肉、砂仁以及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食物;針對濕熱痹阻型患者,則鼓勵其食用具有清熱利濕功效的赤小豆、冬瓜、絲瓜瘦肉湯以及薏仁粥等;對于肝腎虧虛型患者,則根據患者情況鼓勵其增加具有滋補肝腎功效的枸杞子、百合、黑芝麻、蓮子、核桃等食物攝入。③中醫功能鍛煉指導: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作用為理氣活血、強筋壯骨以及疏通經絡,提高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操之過急。對其年齡、腰部活動度、意識狀態做全面評估,從而合理選擇功能鍛煉方法。④中醫生活起居指導:鼓勵患者日常注意勞逸結合,避免久坐、久行以及久站,防止身體姿勢不當而造成椎間盤受力不均出現病情復發。指導患者日常加強腰部保暖護理,防止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久待,防止在低溫空調環境下入睡。日常飲食避免貪涼,注意起居有度,養成優良的日常作息習慣,注意康復鍛煉并避免感冒。指導處于急性發作期患者選擇適當體位,以臥床休息為主,在翻身過程中保持軀體動作一致,防止腰椎側彎以及扭轉。患者癥狀得到緩解后,可以指導其佩戴腰托,配合適當活動。同時要控制腰托應用時間,患者癥狀消失后應立即解除,避免肌肉發生退化萎縮。⑤中藥熏洗護理:中藥組方如下,醋香附、艾葉冬各30 g,川芎、炮姜、白芷、雞血藤、肉桂、姜黃各15 g,上述中藥加水煎煮,取1 000 mL藥液,待溫度達到50~60℃后給予患者腰部熏洗,促使藥物透皮吸收,熏洗時間為20 min/次,1次/d。⑥中藥敷貼護理:取大黃粉與側柏葉粉各60 g,黃柏粉、薄荷粉、澤蘭粉各30 g,再用透骨草30 g 煎取藥汁適量,與上述中藥研磨為膏劑,制成中藥敷貼,將其敷于患者腰背部或病灶局部,6~8 h/次,1次/d。⑦中醫艾灸護理:患者采取俯臥體位,取腰部的阿是穴、腎俞、大腸俞、腰陽關,患側陽陵泉等腧穴進行艾灸。采用回旋灸法,艾灸時艾條與患者皮膚保持2~3 cm,以自覺溫、熱、癢感和局部紅暈為宜,1次/d。⑧耳穴壓豆護理:取穴包括神門、腰骶椎、皮質下以及交感等,實施耳穴壓豆,以局部穴位有酸麻脹感的力度為宜,各穴位的按壓時間均為1~2 min,需要雙耳交替實施耳穴壓豆。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①分別應用功能障礙指數(ODI)以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與腰部疼痛情況進行評估;ODI 分值為0~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礙越顯著;VAS 分值為0~10分,得分越高即疼痛度越強;利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對于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值0~29 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恢復越好。②對比兩組的疾病康復效果,a.顯效:患者的腰腿痛情況基本消失,并且直腿抬高>70°,能夠正常工作及生活;b.有效:患者的腰腿疼痛感明顯緩解,腰部活動有所改善,能夠進行部分工作和生活;c.無效:患者的疼痛癥狀無變化,功能障礙顯著;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19.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ODI、VAS、JOA 評分比較:護理后觀察組ODI、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ODI、VAS、JO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ODI、VAS、JO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ODI VAS JOA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7 40.26±2.39 12.61±1.19 7.23±1.06 1.26±0.62 12.89±2.75 25.69±2.97對照組 37 40.25±2.38 21.62±2.05 7.22±1.08 2.89±0.76 12.90±2.73 17.62±2.86 t 0.235 9.365 0.318 4.016 0.397 7.635 P 0.602 0.000 0.227 0.013 0.318 0.000
兩組患者疾病康復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疾病康復效果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以腰痛、馬尾綜合征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為典型癥狀的臨床綜合征,隨著患者病程時間延長,腰痛癥狀加重,可出現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下肢肌力下降、馬尾綜合征、間歇性跛行等情況。患者在發病后受到疼痛以及活動功能受限等影響,使得心理壓力較大,治療依從性不佳,影響患者的病情康復與功能恢復,所以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期間需要做好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緩解腰痛等癥狀,增強其治療信心和依從性,為患者的病情康復奠定良好基礎。
中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納入“痹證”“腰腿痛”等范疇中,認為該疾病的發生多于正氣虧虛以及風寒濕邪長期侵襲腰部有關,除此以外長時間坐姿不當或者患者受到外傷影響,導致腰部經脈受損以及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起疼痛[2-3]。中醫護理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一系列臨床護理措施,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結構以及功能方面不可分割,具有相互協調以及相互為用的關系,因此在病理方面也具有相互影響的特點。在患者治療期間,通過運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康復,近年來,中醫護理在臨床醫護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其臨床應用價值日益受到關注。中醫護理在應用中遵循動態平衡的觀念,應用多種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4-5]。例如給予患者中藥熏蒸,有利于發揮藥物行氣化瘀、祛風散寒以及止痛通絡的功效,中藥熏蒸的應用過程中以熱藥蒸汽作為基本因子,對患者的局部皮膚組織產生熱力熏蒸和良性刺激,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經絡疏通及改善新陳代謝等,將其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護理有利于促進毒素排出,緩解局部水腫,還可消除疲勞,促使患者身心放松。在中藥熏蒸期間熱力能夠深入患者皮下組織,幫助清除污垢,且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在熏蒸期間患者可獲得充分休息,有助于緩解精神壓力、恢復活力。中藥熏蒸的應用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利用溫熱刺激有助于調節局部微循環代謝,并可促使炎癥介質吸收,確保藥物藥效直達病灶。運用中醫艾灸護理對于皮膚穴位產生溫熱作用,進一步滲透至患者皮肉筋骨內,幫助改善局部微循環并加快代謝。通過給予患者中醫情志護理,有利于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或糾正患者錯誤認識,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和康復信心。運用耳穴壓豆護理,基于辨證取穴理論對于局部穴位進行刺激,發揮疏通經絡以及緩解疼痛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ODI、VAS、JOA等量表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同期對照組,說明中醫護理的應用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醫護理措施,有利于改善其腰椎功能、緩解疼痛感,促進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