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東/文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依據黃河流域非遺特點、發展規律及目前職業院校傳承的現狀,引入黃河非遺項目,推進了教師團隊建設、教材優化、教學模式改進,致力于探索出一條突破非遺傳承發展局限、豐富職業教育教學實踐,在推動辦學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承擔起聊城黃河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特殊使命的有效路徑,促進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1]”黃河,深植著中華民族最原始和最深刻的文化根脈,黃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其中最具活態的歷史記憶。而聊城處于黃河下游,當地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正是黃河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進聊城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相融合是近幾年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也是順應時代變革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符合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國家民委聯合出臺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現代職業教育要培養“職業的人”,提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合一,既要與經濟社會發展休戚與共,又要與人的全面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等緊密相連。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的融合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轉變,推進職業院校學生人文教育及職業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創新“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特色”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開拓發展領域和生存空間,實現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聊城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是多元的:一是城鎮化的發展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導致聊城黃河非遺逐步成為“低勢能文化”;二是對聊城黃河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大多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度不高及文化主體缺失;三是黃河文化生存的大場域衍生了蔚為壯觀的非遺財富,在傳承過程中也面臨著傳承人的流失與斷層;四是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核”的傳承方式受限,欲構建從情感到技藝、從精神到項目、文化到實踐、現實到虛擬、民間到校園的多維傳承的局面是其急需解決的最大困境。
結合以上聊城黃河非遺傳承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教育是解決目前聊城黃河非遺傳承困境的最優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中強調,在國家九年義務教育中要加強本土非遺文化傳承,但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非遺傳承效果不盡人意,傳承非遺流于形式,效果甚微;高等教育中多數大學生對非遺的認同感不強,且只傳承那些經過篩選或處理后的文化,結果脫離了生活實際,造成非遺的零碎化甚至變味。相比之下,職業教育較好地解決了非遺教育傳承中的現實困境:它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具有技能性、地方性和靈活性等特性,恰與非遺的技藝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相吻合。而且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環境、產教融合平臺、實踐教學體系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在培養非遺傳承人方面優勢顯著。因此,聊城黃河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存在著互動的耦合效應,是聊城黃河非遺傳承的理想形式。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思想,結合現實狀況,審視職業教育傳承聊城黃河非遺文化的實際境遇,從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傳承平臺三個方面探索職業教育傳承聊城黃河非遺的新路徑,為各地職業院校提供借鑒。
3.1.1 結合實際,編寫校本教材
編寫非遺教材是黃河非遺融入職業學校教學的必要途徑。職業學校可通過講座、公共課、選修課等方式學習非遺校本教材,讓學生走近家鄉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黃河非遺在職業學校中得到傳承。在編制地方校本教材的基礎上,職業學校可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尋找不同專業學科教學與黃河非遺傳承的結合點,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知識接受能力等出發,開設相應的非遺特色課,將黃河豐富的非遺文化改造成適宜不同專業的知識點,從而編寫適用于不同專業的非遺校本教材。依托職業學校的系統的非遺傳承教育,可讓更多職校生成為社會非遺傳承的儲備力量。
3.1.2 與時俱進,開設非遺課程
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是非遺融入日常教學的必要依托。構建非遺課程體系需采用附加的方式,采用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相結合的多樣化課程實施途徑,滿足非遺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需求,緊扣時代,堅持文化發展理念,精選優質課程資源納入職校課程資源開發體系之中。同時應配以多元可調整的課程評價標準對標課程開發,對非遺特色課程進行評估與改進。聊城黃河非遺被打上了地域烙印,具有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在課程內容上,可將歷史名人、傳統文化理念、經典故事等相關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將運河文化元素融入東昌葫蘆、木板年畫,將龍山文化與茌平黑陶相結合推出作品,將時政熱點同聊城剪紙相結合等。通過創新特色專業課程,讓職業學生學習掌握符合就業需求的非遺技藝,為黃河非遺的傳承充實更多的人才。
為進一步做好聊城黃河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亟需壯大黃河非遺師資隊伍。做好“三個結合”,即非遺傳承人與教師相結合,班級教學制與傳統師徒制相結合,靜態文化表象與動態精神內核相結合。
3.2.1 非遺傳承人與教師相結合
非遺傳承人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承載著傳統技能的精髓和核心經驗。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提到,非遺是“世代相傳”的。歷經千年非遺仍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延續。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引進非遺傳承大師參與專業建設,引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氏烹飪技藝項目傳承人高文平,與烹飪專業教師搭建專業教學創新傳承團隊。
3.2.2 班級教學制與傳統師徒制相結合
教師要和非遺傳承大師創新教學模式,通過打造非遺數據庫和線上學習平臺,建設微課、精品課程等教育資源,拓寬校企合作渠道,為培養非遺傳承人提供學習資源。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打破傳統的單一教學組織形式,采用班級授課制與傳統師徒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營造教師兼師傅、學生兼徒弟、實訓基地兼作坊的教學環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氏烹飪技藝融入烹飪技能,將“義安成”傳統飲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
3.2.3 靜態文化表象與動態精神內核相結合
聊城黃河非遺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2項、省級非遺項目65項、市級非遺項目261項、縣級非遺項目998項,如此浩繁的非遺項目,需要在靜態文化的基礎上,深入社會生活,使非物質文化得到持久的活態傳承。朱謙之認為“文化就是人類生活各方面的表現”[3]。任何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的過程中,“生活”永遠是文化固有的特質。所以,非遺傳承隊伍的壯大需要沉浸到本土的生活中去。
3.3.1 建設黃河非遺傳承基地
建立非遺文化博物館、非遺文化市集、非遺研習基地、非遺技藝傳習所等,將非遺文化推進到校園。2022年,聊城幼兒師范學校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其中涉及到的聊城黃河非遺項目有柳林花鼓、東昌府木版年畫、金氏古箏、臨清龍燈。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聘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氏烹飪技藝項目傳承人高文平為高級講師,成立了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傳習所,高文平老師負責的傳統烹飪技藝傳承創新平臺已入選山東省職業教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首批名單,將非遺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引入課堂,學生在掌握基本烹飪技能的同時,傳承并發展了高氏烹飪技藝。
3.3.2 開展黃河非遺教育實踐活動
一是舉辦非遺文化體驗會。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在校圖書館舉辦有關聊城剪紙的非遺文化體驗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沉浸式體驗家鄉剪紙的無窮魅力。
二是開展研學活動。2022年9月20日探訪了聊城地委專署舊址,在展銷區調研非遺的銷售渠道,在體驗區沉浸式體驗一些非遺的制作,如東昌葫蘆雕刻、東昌葉雕、木版年畫、剪紙等。在10月28日聊城市東昌府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組織學生前往聊城天香釀造博物館參觀研學,“零距離”接觸非遺項目,激發了學生對保護和傳承聊城黃河非遺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參與非遺展演活動。高文平定期帶領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聊城義安成高氏烹飪技藝巡回展演,足跡遍布社區、學校、酒店等。2022年11月,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禮儀志愿服務隊,在旅游管理系老師的帶領下,以志愿者身份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國家級博覽會提供服務的同時,近距離感受非遺項目之美。
3.3.3 拓寬黃河非遺銷售渠道
面向職校校園的非遺銷售渠道主要是對校園文創產品的開發。非遺的校園文創設計要總結利弊,結合目標人群的特點及偏好,融入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還要將實用性、美觀性和創意性結合。比如,可結合計算機應用專業打破創意瓶頸,進行非遺產品的視頻制作、動漫設計、軟件開發等。在后期營銷推廣中,采用“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模式,緊跟時代潮流。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打開知名度,線下如DIY體驗式營銷讓目標人群(職校師生及非遺愛好者等)走進創造,親身感受非遺文化創新的魅力。如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的烹飪專業進行琉璃丸子的制作已走進校園餐廳窗口進行“非遺美食”的傳播,目前,負責此項目的師生依托面向職業學校的黃炎培創新創業大賽,正在向電商方面進行營銷拓展,打造“云端非遺”銷售模式。
3.3.4 拓展黃河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
在培養黃河非遺傳承人過程中,要立足聊城黃河非遺項目挖掘、整理、保護與傳承等層面,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多方聯動、協同培育非遺傳承人才,即建立起政府主導、學校承接、行業企業參與、多媒體宣傳促進的聯合培養傳承人的模式。政府可在財政投入、考核機制等方面對非遺人才的培養發揮政策引領的作用;職業學校可在政府推動之下探索建立非遺項目專業化職業教育體系,制定傳承人培養計劃;行業協會、企業可參與打造集非遺項目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一體的孵化平臺;網絡媒體、電視臺等加大報道與宣傳,擴大黃河非遺項目的知名度,使社會普遍認可非遺傳承人培養項目,調動社會、市場、政府在非遺傳承人培養中的參與熱情。■
引用
[1] 田學斌.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N].學習時報,2021-02-05(001).
[2] 孫靜松.“非遺”工藝的傳承發展與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8(9):133-136.
[3] 王中江.守望智慧的記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