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婷 李燕/文
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云課堂、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發展的當下,智慧課堂是疫情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主要手段,它利用科學與網絡在復雜環境中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想理念。在高校課堂中,智慧教學雖進入常態化的教育手段,但并未與各科專業進行深入融合,因此智慧課堂的使用效果并未達到最優的效果。我們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結合智慧課堂來促進高校智慧課堂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建設一批國家級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痹凇盎ヂ摼W+”的現在,網絡技術滲透到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地方,受疫情的影響和網絡的沖擊下,教育也越來越依賴科技手段,智慧課堂便是高校教學模式的一種新興方式,智慧課堂在高校的建設越來越重要,它就被認為是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教育信息化節奏[1]。在樹立新的課堂教育理念中我們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方法,以課堂為載體,運用教學環境逐步實現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評價等圍繞以課堂為中心的智慧課堂。
伴隨著疫情的環境下,智慧課堂也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注入使智慧課堂的建設更多側重于技術的開發與工具的使用,智慧課堂的發展與規模逐步擴大。雖然智慧課堂的建設更多關注技術和工具等軟硬件系統環境的構建和應用[2],但課堂效果并未達到最優,只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增添了教學信息的收集、教學方式的多樣、課堂表達的豐富,本質還是充當了最簡單的基礎教學活動。高校專業較多,學科之間差異較大,智慧課堂并未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表達,這就需要結合專業構建各學科智慧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特色與信息化結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專業性教學課堂改革。
藝術設計專業并不同于純藝術專業,在學習中理論的知識要結合設計作品來感悟知識的豐富性,在實踐過程中也要結合理論基礎提高設計的內在層次從而更好地進行實踐與應用。藝術設計本身又屬于綜合性學科,它包含了藝術、技術、科學等特性,又涉及歷史、文化、人文等不同專業的學科知識,在學習中包含了較大的實踐性與靈活性,側重實踐課程和發展性的藝術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由于設計的知識面較廣,邏輯思維的連貫性較強,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借助必要的手段,使用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藝術設計對基礎課的要求比較高,對結構、色彩、肌理、形式等表達手法在設計方案中要有明確的體現,這也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要學會利用智慧課堂的形式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對于設計的實踐部分,考察、調研等課程也都相對重要,所以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教授并非單純的書本知識,而是通過書本學習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設計,并從中形成設計思維,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有意識有特色的結合智慧課堂從專業特點和實踐特色進行課堂教學。
藝術設計的學生也都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意識,內心色彩豐富,求異心理顯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智慧課堂,從細節影響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大多數課堂僅僅停留在利用多媒體教室講授,使學生面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方案之間出現斷裂現象,所以智慧課堂與藝術設計專業的結合更加注重教學的實踐性與啟發性,使學生的創作思維、聯想思維、互動能力等都能照顧到,使課堂在教學中因材施教發揮更好的效果。
2.2.1 依據藝術生特點構建智慧課堂
從學生方面來看,藝術類學生雖然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但在學習設計時思維較為活躍,有較強的觀察力和審美性。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綜合性較強,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豐富的基礎知識,將兩者結合運用到設計實踐當中。由此我們加強智慧課堂的專業性,把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和綜合素養運用到基礎教學階段,以教學形式的優化創新帶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設計思維的創新。對藝術設計而言大多設計方案都是實踐中出現問題,即使擁有很好的設計思想和創造意識,但由于基礎知識的欠缺而導致最終方案的更改。我們可以借助智慧課堂,建構具有藝術設計專業特色的知識體系,把基礎知識、學科知識、藝術實踐知識、專業設計知識等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運用智慧課堂讓學生把專業基礎、藝術理論、設計實踐等知識都能在課堂上貫穿下來,讓學生在設計方案最初避免因為基礎知識的欠缺而導致最終方案的替換。通過智慧課堂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基礎。在補足學生基礎知識短板的同時也要深入專業領域的熱點探究和知識儲備,把當下先進的、流行的設計手法和設計思想,市場上新出的產品造型和綠色環保的設計材料與課堂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以后的專業知識和設計實踐起到了基礎支撐。
藝術生對與事物的形態、色彩的感知能力比較強,喜歡在作品上體現夸張、獨特的視覺效果,力求標新立異,同時也希望得到同學的夸獎和贊同[3]。面對創作時,我們也可以借助智慧課堂,讓學生通過簡單的藝術符號或模型搭建來,查看設計作品的最終結構手法與表達形式是否和諧,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在智慧課堂的使用中,我們要面對藝術生的特點來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運用智慧課堂培養學生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2.2.2 依據專業課堂形式構建智慧課堂
在教學方面,設計的手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往往通過著名設計作品進行講解與分析,單純的圖片展示和文字描述難以達到學習設計手法的效果,而方案中設計的細節體量較小,占比較少,也很難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講解讓學生感知設計的巧妙之處。例如在專業課園林景觀設計中,以拙政園為例,園中留聽閣的設計手法妙在下雨天,雨落芭蕉葉,游客坐在閣中用聽覺感受園林的巧妙設計,如果僅僅用語言去講解描述,我們很難把學生帶入“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境界當中,也很難帶入學生進入留聽閣的設計空間中來學習園林的設計手法。在智慧課堂中,我們可以加入虛擬仿真、VR、AR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地點選圖,進入虛擬空間,身臨其境的感受需要學習設計方案的現場狀況,游覽現場的空間邏輯順序,領悟設計方案的細節與驚喜,體驗設計作品的人性與溫暖。這種智慧課堂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拓寬了教學資源,在教學環境中把課堂、知識、教師、學習等過程串聯起來,課堂的互動性和聯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教學的時效性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讓學習過程與社會實踐的貼合度進行高度融合,發揮智慧課堂的教學優勢,創造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智慧課堂與藝術設計專業相融合歸根結底是高校依據科技實現智慧化教學,最終表現則是將其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提供智慧化環境支持和制度支持都是為了促進智慧課堂能夠“用得好”,而智慧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顛覆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智慧產生[1],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在教學前期可以利用信息平臺做教學設計、學情分析、學習內容推送等,教師可以在智慧課堂教學中以云平臺為載體向學生展示相關設計類作品和制作視頻[4],也可以連線第三方企業共同開展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理論結合實踐,更好的貼近教學需求提高教學效率,講解完畢后學生可以根據三方搭建的教學平臺,開展線上討論交流,融入智慧教學環境更好地形成藝術設計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溝通與交流對不同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指導與深化,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
2.2.3 依據學習特點構建智慧課堂
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大量了解和接觸較多經典、熱門的藝術設計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學生認識和學習利用學習資源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我們便可以依托智慧課堂結合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優化教學效果,也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結合網絡平臺充分擴充教學資源,把專業設計方案與基礎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更方便得掌握設計作品和設計方案[5]。藝術設計專業由于實踐性較強,在學習過程中校園課堂僅僅占用學習時間的一小部分,實踐考察、場地調研等學習活動也都是學習形式的一部分。智慧課堂不僅滿足在學校校園課堂要求,也建立了一個滿足課外或課下自由時間、自由地點的學習與交流。這種交流不僅是探討學術,也可以資源共享,模型素材、資源庫、視頻動畫、語音電話等設計素材,也可以是電子文檔、PPT、專業講座等這樣的學術素材,學生們可以自主訂閱查看學習進度與設計現狀。
藝術設計專業在前期專業學習上是相通的,并且同一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學習上相互貫通也可以幫助學生擴展知識容量,更好地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藝術設計專業與智慧課堂相互融合可以將專業進行模塊分類,如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學習和創作實操,以此來形成課程體系的整體化,形成橫向縱向的知識鏈條[6],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優略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設計水平。
藝術專業與智慧課堂的融合不僅有針對性的輔助教師與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學生的繪畫創作和設計方案也可以通過數據平臺整合過程及時進行師生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藝術生而言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深入學習藝術設計專業知識同樣重要。面對藝術生的心理特點,求異夸張的設計方案我們也可以依托智慧課堂的平臺進行交流或修改,強化教學應用,提升教學價值。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與應用教學同樣可以借助智慧課堂模擬實際場地進行教學的設計與研究。通過智慧課堂所營造的學習環境中,不僅能幫助學生營造創新思維、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對于教學應用和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優化提升。智慧課堂與藝術設計相融合,一方面上促進了專業的發展,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對于學校而言更有針對性地體現校本特色,構建智慧課堂與專業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p>
引用
[1] 黃曉瑜.基于開放式自主學習的藝術設計類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藝海,2019(10):133-135.
[2] 馬麗華.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3] 賴俊麗.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應用中的現狀研究[J].農家參謀,2020(16):210+212.
[4] 郭春方,蘇大偉.藝術設計專業的創造力培養[J].科技資訊,2016,14(14):175-176.
[5] 李祎,王偉,鐘紹春,等.智慧課堂中的智慧生成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108-114.
[6] 梁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研究[J].明日風尚,202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