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雨 林惠雨 袁秀鳳/文
隨著我國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境外游客人數穩步增加,對國內旅游景區翻譯的要求相應提高,其中包括景區的多語標志、介紹文本以及外語導游服務等。景區翻譯在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往今來,黃酒作為中國傳統酒文化的重要載體,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因此,為各國游客和黃酒愛好者提供優質翻譯服務是促進各國了解黃酒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經實地考察發現,現存黃酒景區雖然有一些英文翻譯,但大部分都存在出不規范、不全面等問題。所以該研究對紹興黃酒景區翻譯現狀進行研究,有利于紹興黃酒革故鼎新,走出紹興、走向世界。
1964年,奈達首次提出“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1]。1969年,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提出,由于目標語言和源語言之間存在差異,難以達到完全對等,因此他解釋了動態對等:“譯文讀者同原文讀者對譯文所做出的反應基本一致。翻譯過程中,以意義為要,文體為次。[2]”后來,奈達在翻譯《圣經》的思考與實踐中,又提出了“翻譯的交際功能”[3],強調,“不但是信息對等,而且盡可能要求形式對等”,這一方法被稱為“功能對等”。而為達到功能對等,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四個方面都需要有所體現。
景區翻譯是溝通景區文化內涵與游客之間的橋梁。對于外國旅客來說,他們對信息的接收和領悟往往受到語言文化、思維習慣的制約,這就需要譯者基于受眾的特點,在了解本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景區的原文進行適當的改編讓受眾有效接受與理解內容,從而建立文化間的認同感。因此,本文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以黃酒景區翻譯文本為研究對象,從詞匯、句法、篇章、文體四個方面對黃酒景區翻譯中錯譯及缺譯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其翻譯質量,讓黃酒景區在黃酒文化外宣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本文選擇了中國黃酒博物館和會稽山黃酒博物館的漢英翻譯為樣本,分析其中存在的錯譯與缺譯現象。
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之下,詞匯對等要求譯者關注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含義對等而非形式上的語言結構。
首先,本文重點考慮的是對黃酒一詞的含義。黃酒本身存在多種譯法,“Yellow rice wine”,“Shaoxing wine”“Yellow wine”“Huangjiu”等,在本文中,主要選其中二種,其一“Yellow rice wine”,用于指代一般概念的黃酒;其二“Shaoxing wine”,特指紹興黃酒。下文將從錯譯和缺譯兩個方面分別闡述。
分類一:錯譯
例1:
原文:黃酒超市
原譯:HUANG JIU CHAOSHI
(會稽山黃酒博物館)
改譯:Huangjiu Store
分析:該原譯使用了拼音譯法。但筆者認為,“超市”一詞為功能型標識語,僅僅將中文拼音寫在標識語之下,不利于外國旅客的理解,因此用英文中同義單詞替換更為合適。對于該詞的處理,筆者最先選擇了“market”,經思考后發現,“store”有“賣同一類商品的商店”的意思,而位于中國黃酒博物館內部,售賣各種的黃酒的商店無疑應為“store”。
分類二:缺譯
例2:
原文:周代制定和發布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成為后人引經據典之范本。
(中國黃酒博物館)
譯文: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earliest prohibition of alcohol was formulated and issued, which became a paradigm for future generations.
分析:中文常用意義相似的語言來表達相同的意思,以達到強調夸張的作用,而英文卻更加注重語言的嚴謹性與條理性,因此在翻譯中,多采用合譯法來達成詞匯對等[4]。在這個文本中,“我國最早的禁酒令”即“酒誥”,且“酒誥”沒有相對應的英文翻譯,筆者只需要將意思翻譯出來即可。引經據典即以經典書籍作為輔助論證的工具,與范本一詞的意思別無二致。為了便于理解,筆者使用簡潔且通俗地將二者合譯為“paradigm”。
句法對等,要求筆者在詞匯對等的基礎之上,考慮句子之間的關系、語法等要素。由于漢英的語用差異,在句子層面上,譯者需要仔細研讀,變換句式,增添主語,從而有效地表達其內在含義。
例3:
原文:黃酒是中國最早發明的發酵酒,是世界酒之鼻祖,源于中國,且唯中國有之。
(中國黃酒博物館)
譯文:Yellow rice wine, the first fermented wine invented in China, is the originator of the world’s wine,originating in China and only in China.
分析:漢語句子傾向于強調動作的實施,因而多以動作發起者為主語,主動語態為主;而英文中多強調動作的接受者,以被動語態為主。景區文本屬于描述性或是陳述性的信息型文本較為客觀,賴斯(Reiss 1977/1989: 108-109)指出翻譯此類文本時,應按需要將其清晰地表達出來[5],故多用被動語態。因此為了保持主語一致,譯文用黃酒作為主語,則“發明”一詞應使用被動語態。
例4:
原文:夏季飲用黃酒宜存放在3℃左右冰箱內,可視個人興趣愛好不同而調節溫度。
(中國黃酒博物館)
譯文:It is advisable to store yellow rice wine in the refridgerator at around 3℃ in the summer or adjust the temperature as per individual preference.
分析:原文這句話屬于無主句,按照原文所表達的意思,譯文以“it”作為形式主語,將不定式轉變為真正主語,補充缺少的主語,這種語句充分符合了英語形合的特點,且符合語法結構要求,真正實現了句法對等。
語篇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句子構成,因此涉及句間關系的處理。漢語句間的內在邏輯常常以隱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體現出意合的特征;而英文通常使用各類的邏輯連接詞來表示其內在的邏輯,體現出形合的特征[6]。因此筆者常常需要根據形合的特征,增添連接詞,增強其銜接和連貫等關系。
例5:
原文:豪門貴族,文人置酒賦詩,愛酒、醉酒已成為時代風尚。形成浙東唐詩之路,越酒已成名酒。
原譯:Rich aristocrats, and literati buying wine to write poetry, loving wine, drunk became the fashion of the times. The formation of eastern Zhejiang Tang Poetry Road, Yue wine has become a famous wine.
(中國黃酒博物館)
改譯:Aristocrats and literati bought wine to compose poems. It follows that the love of wine and intoxication became a fashion of the tim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eastern Zhejiang Tang Poetry Road, hence the fame of Shaoxing wine.
分析:原譯文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對等,逐句翻譯,忽視了句間暗含的邏輯,顯得較為生硬且缺乏連貫性。“豪門貴族,文人置酒賦詩”“愛酒、醉酒已成為時代風尚”與“形成浙東唐詩之路,越酒已成名酒”,這三者之間暗含著的因果遞進改譯用“It follows”“leading”與“hence”連接,不但使其關系更加明顯,也較為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奈達認為,文體層次的對等涉及保存原文的表達特征與語義內容[2]。景區翻譯文本屬于信息類文本,重視信息的傳遞與獲取,語言應當具有通俗易懂、簡明清晰的特點。
例6:
原文:三國時期,連年戰亂與歉收,曹操實行酒禁。當時自稱“杯中酒不空”的北海太守孔融頻頻上書抗爭,后來被曹操借故殺之。
(中國黃酒博物館)
譯文: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Cao Cao(a powerful minister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imposed a ban on wine owing to years of war and poor harvests. At that time, Kong Rong, governor of Beihai,who claimed that his cup would always have wine,frequently protested against the ban, and was therefore killed by Cao Cao for a random excuse.
分析:此篇中的兩句話中,各有其暗含的因果關系,為了語義清晰,譯文增加了“owing to”“therefore” 來顯示句間的因果關系:酒禁實施的原因與孔融被殺的原因。“杯中酒不空”意為酒杯中一直有酒,可譯為“his cup would never be empty”,但筆者認為這將產生歧義——“杯不空”不代表“一直有酒”,所以反話正說,譯為“always have wine”,不僅通俗易懂,也有助于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幫助觀光的游客快速捕捉相關信息。
本文選用了兩個紹興黃酒景區文本為翻譯實踐的素材,發現紹興黃酒景區的外文翻譯仍存在大量的缺譯、錯譯等處理不當的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為世界三大酒類之一的黃酒的對外宣傳。因此,筆者以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對詞匯,句法,篇章以及文體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于上述問題,選擇了一些典型的例子進行增補和修改作為參考,幫助提高紹興黃酒景區的翻譯質量。鑒于此,譯者應當充分了解相關文化知識,考慮外國旅客的認知特征,增強其可接受性,以信息的傳達功能為導向,使受眾快速獲取內容,增強其可讀性。■
引用
[1]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Brill, 1964.
[2] 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i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3] Waard, J. de, & Nida, E. A. From One Language 10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Nashville/Camden/New York: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6.
[4] 馮慶華.漢英翻譯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Reiss, K.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M]. (Translated by A. Chesterman). Finland: Oy Finn Lectura Ab, 1977/1989.
[6] 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