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征 劉金周 吳喜慶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300300)
主題詞:新能源汽車 智能化 地方政策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三化”)促使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互聯網領域加速融合,以“三化”融合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將引領產業生態系統變革,并成為下一階段產業競爭的焦點。在國家層面,我國高度重視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要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勾勒了藍圖。在地方層面,為進一步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國多數地方城市也在加速布局,加強相應政策的引導支持,積極推動下一代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
目前來看,部分城市合理運用包括財政補貼、資金獎勵、行政管理多元化的政策手段,加強對技術創新、產業化培育、示范應用、平臺建設方面的支持力度,對推動當地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較好的促進效果。考慮電動化產業轉型已基本完成,地方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模式及政策經驗較為成熟,本文以網聯化、智能化發展為側重點,進一步分析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形勢,重點梳理主要城市出臺的支持政策,分析不同政策措施的特點,并提出相應產業發展建議,為地方城市加速開啟新一輪產業轉型提供借鑒性參考。
在行業和相關支持政策的共同推動下,我國已基本完成了汽車電動化轉型發展,在全新的產業變革期,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速融合,推動下一代新能源汽車呈現全新的發展趨勢。
2020年2 月,國家發改委等11 部門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要發展智能汽車,有利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增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領能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有利于加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數字經濟,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2020年4月,財政部等4 部門發布《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出“鼓勵企業進一步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研發生產具有先進底層操作系統、電子電氣架構和智能化、網聯化為特征的新能源汽車產品”。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下一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不僅要聚焦技術創新、產品安全、能源高效的核心發展方向,同時也要更加注重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的融合發展。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以電池、電機和電控“三電”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和覆蓋上下游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數據技術與新能源汽車創新融合發展,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將逐步向軟硬解耦的新型電子電氣架構技術延伸,同時將不斷提升技術迭代速度和集成程度,加速形成全新的技術生態。新型電子電氣架構、底層操作系統、高性能傳感器、高算力芯片、執行系統、高精度地圖、車聯網、V2G關鍵技術將成為全新技術生態的重要內容,并成為產業技術競爭的新焦點。產業鏈、供應鏈向覆蓋汽車、交通、能源、通信、互聯網和出行多領域的網狀體系轉變,推動產業生態重塑。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整車企業或將不再處于產業中的絕對主導位置,將呈現汽車企業、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企業、互聯網公司、出行服務商同臺競爭和合作共贏的產業發展格局,掌握核心數據信息資源的企業有望成為未來產業競爭的核心力量。
為把握產業變革所帶來的重要機遇,行業主要企業均圍繞動力電池、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和網絡通信領域進行重點布局,以求提升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的核心技術掌控能力(表1)。

表1 主要企業下一代新能源汽車規劃布局
比如中國一汽聚焦電動化、智能網聯化、駕乘體驗化和安全健康化的關鍵核心技術,目標是2025年實現從點到線、面、體的全維技術創新突破和產品技術同步領先,整車與系統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東風發布“躍遷行動”,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和動力總成技術,打造嵐圖、東風風神和高端電動越野品牌,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L4 級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范應用,掌握L5級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小鵬重點聚焦智能軟件全棧自研,計劃2022年推出XPILOT 3.5,2023年推出XPILOT 4.0,進入高級智能駕駛階段,2025年推出XPILOT 5.0,進入完全智能駕駛階段。
除了汽車企業外,越來越多的跨界企業,比如華為、小米、百度等也在依托自身智能化技術優勢,參與布局自動駕駛、網絡通信和智能座艙等智能化相關領域技術與業務,力求在汽車“三化”轉型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 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智能網聯功能加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新能源汽車新車搭載率超過30%。根據賽博汽車數據,2021年下半年,智能網聯(即:具備自適應巡航或全速自適應巡航,同時又配備車道保持輔助系統的車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過75 萬輛,在所有新能源乘用車中具有智能網聯特征汽車銷量超過30%。特斯拉、蔚來、理想、比亞迪、長城等企業開發的具有L2級駕駛輔助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市場中推廣,且多數企業正在布局開發具有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的產品,為下一階段產業競爭進行技術儲備。
我國多數地方城市已經出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以多元化的支持方式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進一步分析來看,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步入“十四五”時期,多數地方城市正在加強開展新階段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的研究,進一步明確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融合的目標和發展路徑,為當地產業布局提出明確的頂層引導(表2)。

表2 主要城市出臺的“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
比如2021年2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實現規模化生產,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等一系列目標;2021年11月,江蘇省政府發布《江蘇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快推動融合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新型產業生態,目標是202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以上,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部分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取得突破;2021年12月,廣州市發改委發布《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廣州汽車產業由大變強、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突破期,并進一步加大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支持力度。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合肥、天津等多個城市出臺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功能道路測試的管理規范,允許測試主體申請在當地公開道路開展自動駕駛功能的測試(表3)。而隨著《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的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進入了“示范應用”階段。部分城市還進一步放開了自動駕駛功能示范應用及商業化試運行的許可,支持測試主體在開放場景下進一步探索自動駕駛出租車、物流配送、短途接駁、環衛等示范應用模式。當前,各城市積極發布支持政策推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全國開放測試區域達5 000 km、測試總里程超過1 000萬km,發放道路測試牌照800多張,超過3 500 km的道路實現智能化改造升級,大型港口貨運車輛自動駕駛應用占比達50%。

表3 主要城市出臺的自動駕駛功能道路測試或示范應用管理政策
一方面,對車載計算平臺、操作系統、芯片、高精度地圖、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系統、智能座艙、信息安全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給予財政獎補支持(表4)。比如深圳支持攻關V2X 通信技術,機器視覺、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環境感知技術,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算法設計、處理芯片、操作系統決策規劃技術,按參與主體項目研發投入的50%予以資助,最高不超過1 500 萬元。另一方面,對建設智能網聯共性技術平臺、仿真測試與開發平臺、數據平臺等項目,給予較高額度的資金支持。比如北京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建設智能網聯汽車計算基礎平臺、云控基礎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高精度動態地圖基礎平臺、信息安全基礎平臺、仿真測試平臺等共性技術基礎平臺,并根據產學研商協同創新效果給予最高1 000 萬元資金支持。此外,部分城市還加強支持先進技術產品示范應用與市場推廣,鼓勵在開放場景下開展自動駕駛功能示范應用,并根據示范應用效果及行駛里程給予資金支持。比如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公交、接駁、物流配送及自動泊車場景示范應用,按示范應用車輛及場景項目建設投資的30%給予獎勵,上限1 000萬元。

表4 主要城市出臺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激勵政策

序號城市出臺時間支持方向技術創新5四川政策名稱《四川省支持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30]2020.9平臺建設平臺建設6滄州《滄州市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措施》[31]2020.10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示范應用產業化示范應用7武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試行)》[32]2021.3技術創新和平臺建設產業化核心內容對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研發項目,按照承擔單位對項目的實際投入給予不超過30%的獎補(單項目最高獎補500萬元)。支持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領域創新平臺建設,對新獲批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給予2 000萬元獎補,對新認定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給予1 000萬元獎補。對認定為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分別給予最高1 000萬元、100萬元的資助。聚焦車載智能感知、處理器芯片等核心器件,提升車載計算平臺、操作系統、集成控制及執行系統、通信和信息交互系統、定位與導航系統、車載智能終端及HMI 系統、云控平臺系統、信息安全系統、自動駕駛系統、智能座艙、V2X 通信技術、邊緣計算、自動駕駛數據標注等多個領域研發實力,依法依規給予產業扶持資金支持,并爭取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鼓勵開展開放場景內自動駕駛出租車物流配送、清掃車、停車場、高速道路等形式的示范應用。對于示范車輛行駛里程累計達到10 萬km 及以上的運營主體,依法依規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對區內生產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提供關鍵系統、平臺、解決方案和應用服務的企業,其產品和服務供應L3級及以上等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型的,給予企業實際交易金額10%的獎勵(每年最高1 000萬元,不超過3年)。重點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公交、接駁、物流配送及自動泊車等場景示范應用圍繞數據增值和出行服務等,探索建立新商業模式,按企業示范應用車輛及場景項目建設投資的30%給予獎勵(最高獎勵1 000萬元)。鼓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圍繞復雜系統體系架構、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控制、人機交互及人機共駕、車路交互、網絡安全、測試技術等基礎前瞻技術開展技術攻關研究,支持建設智能網聯汽車聯合實驗室,重點突破新型電子電氣架構、多源傳感信息融合感知、新型智能終端、智能計算平臺、車用無線通信網絡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和智能汽車基礎地圖、云控基礎平臺、關鍵測試儀器設備和臺架等共性交叉技術,按實施主體研發費用的30%給予獎勵(累計獎勵最高2 000萬元)。區內企業及其他創新主體研發的新技術、新產品在本地進行成果轉化的,按成果轉化合作金額的20%給予獎勵,單個企業每年獎勵最高1 000 萬元;成果受讓方為區外單位的,視情況予以獎勵。,、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議地方層面要把握好新一輪產業變革所帶來的重大機遇,積極做好頂層規劃,充分發揮政策手段,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引導與支持。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產業化支持
面向產業融合發展新趨勢,加快推動新一代動力電池、高性能傳感器、車用芯片、自動駕駛、高精度地圖、5G、計算平臺、操作系統等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城市按照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化情況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地方產業基金投資向下一代新能源汽車傾斜。
(2)央地協同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以《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國家政策為導向,立足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融合發展趨勢,充分把握地方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明確下一階段產業發展的發展思路與路徑,統籌建立跨領域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
(3)加快開展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應用
針對自動駕駛、車聯網、V2G、大功率充電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選擇適合的場景、區域率先開展示范應用,加強先進技術應用試驗,前瞻探索合理、可持續的政策法規體系和商業模式。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化水平
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加快推進包含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具有智能網聯、V2G等先進技術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