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雅霜
(福建省廈門市音樂學校,福建 廈門 362000)
核心素養的提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提煉學科育人價值,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其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對日常的教學和作業作相應的調整、開展單元教學、設計單元作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傳統課程的本意是“跑道”,是讓學生遵循教師設計好的“跑道”進行學習活動。因此,對于“跑道”取向的作業,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的要求給出“正確”的答案便算完成了任務。在這種觀念下,作業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作業觀認為,作業是課程和教學的延伸,作業相比課堂學習更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在作業創設的具體情境中,能夠形成切身體驗,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知識的調取和應用、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問題解決以及求助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能力。作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知識不是目標,它只是達成核心素養目標的一種載體。作業的完成主體是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個體,要關注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需要。作業的評價,不僅要關注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問題解決的過程。[1]
單元作業強調整體性、系統性,目前的作業大都是以課時為單位進行設計,缺乏聯系性和綜合性。單元作業力求打破課時、章節甚至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單元作業要求從單元的總目標出發,設計單元內每個課時的作業,不僅包括鞏固、完善本課時知識的題目,還應有需要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題目,諸如“長時作業”“實踐作業”等。單元作業不僅應該關注知識與技能,還應該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關鍵能力,如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此外,更應關注學生知識的整體性,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單元作業既要能檢測、激勵學生發展知識和技能,又要檢測并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還要滲透思政教育,達成育人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單元作業的設計需科學、合理、多樣,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每一道作業其實都會涉及情境,只是有的是干巴巴的學科情境,有的則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真實情境。為什么我們要倡導真實情境呢?因為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他們學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用的。學習不是為了做題與得分,而是為了解決我們未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實問題。真實情境為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搭建了一座橋梁,筆者以兩道作業題為例,對非真實情境作業和真實情境作業進行對比、分析。
作業1:某一立方塊,測得它的重力為5 N,體積為625 cm3,把它浸沒在水中后放手。
(1) 證明立方塊最終會漂浮在水面。
(2) 最終穩定后,立方塊露出水面的體積有多大?
(3) 若想把立方塊完全壓入水中,至少需要施加多大的力?
作業2:有人用空礦泉水瓶制作簡易救生圈,這是真的嗎?讓我們一起來估算一下。假如人所受的重力為600 N,頭部以下身體的體積約0.054 m3。單個礦泉水瓶體積為500 mL,空瓶的質量忽略不計。大約多少個空礦泉水瓶能抵得上一只救生圈?
這兩道作業題的作業目標都是: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問題。
作業1是非真實情境作業,作業2是真實情境作業。學生在做純學科情境的作業時,更多的感受只是停留在解題上。而在做真實情境作業時,學生一定會去想:礦泉水瓶真的可以充當救生圈嗎?多少只礦泉水瓶才能抵得上一只救生圈?甚至會想到:有沒有人真的這樣做?如何使用這些礦泉水瓶,使效果最好?將它們綁在手臂上充當臂圈可以嗎?他們也會想到游泳安全、生命安全等問題。
當學生置于真實情境的作業環境中時,會更容易感受到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是有聯系的,更加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所學物理知識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課程理念的生動體現。另外,真實情境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遷移應用,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
單元作業設計要根據作業的功能和目標,選擇和設計不同的作業類型。單元作業中一個重要部分是文本作業,傳統的文本作業主要是客觀題,其題目類型一般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單元作業中的文本作業,除了傳統的客觀題,還應增加開放性作業,以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新性思維能力。此外,在設計單元作業時,不僅要有文本作業,還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適當布置實踐類的作業,以增加學生的體驗,并且既要有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實踐類作業,也要有需要小組合作的項目化學習作業。傳統的客觀題作業這里不多贅述,以下呈現其他作業類型的例子。
作業3:請你用心觀察,找一找生活中的杠桿,說一說杠桿的用處。
作業3具有開放性,目標是:認識杠桿,在具體事例中識別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針對這個目標,我們通常會設置封閉性問題或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如選擇題,它的優點是答案確定、客觀、方便批閱,常用于測試卷中。但是,我們平時設計的單元作業題目不必完全等同于測試題,可以適當地將封閉性題目改為開放性題目。[2]這一道作業題,讓學生更用心觀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杠桿,如自行車、廚房、生產中的杠桿等,并去深入思考:這些杠桿的作用是什么?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物理服務于生活和社會,有利于學生的發散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此外,開放性作業雖然批閱要花更多時間,但是從學生的表達闡述中,教師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學情,更有助于后續教學。
作業4:如圖1所示,在一張紙上放一只文具盒,慢慢地拉動紙張。文具盒相對于紙張、桌面是否運動?如果快速拉動紙張呢?嘗試做一做。

圖1
作業4是個人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利用身邊文具進行簡單的家庭實驗,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體驗。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說過:“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體驗,因為自身體驗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在慢速和快速拉動紙張時,觀察文具盒相對于不同參照物的運動情況,他既是一個學習者,又是一個探索者。學生在體驗中,會激發起與原有認知的沖突,在體驗與思索的過程中,自主地去發現、建構新的知識。
作業5:你們能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制作一個簡易溫度計嗎?
(1) 以小組為單位,選用合適的材料,如口服液小玻璃瓶及橡皮帽、空圓珠筆芯、紅墨水、溫度計、蠟塊等,來制作一個簡易溫度計。
(2) 試著給溫度計標上刻度,并想辦法驗證其精確程度。
(3) 思考并分析影響這種溫度計精確程度的因素。
(4) 制作匯報、交流用的PPT及視頻。
(5) 交流作業成果,進行答疑、討論。
作業5是一項長時實踐作業,同時也是小組合作作業,這種長時作業通常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布置。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組員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展示團隊的力量和自身價值。在完成動手實踐類作業時,把所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有所用;在分析溫度計的精確程度時,需要運用觀察、比較、綜合等科學方法,動手又動腦;在章節最后一個課時通常設置為長時作業交流展示會,進行現場展示、答疑、討論,學生通過活動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并能對其他組的優點加以肯定,對其他組的不足敢于提出批判性意見,還要能虛心接受其他組的建議,逐步形成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單元作業的綜合化,一方面體現在綜合性任務上,如上面提到的小組項目化實踐作業,完成這些作業需要學生展現查找資料能力、動手制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批判能力等。另一方面,體現在作業的跨章節、跨學科整合上,雖然知識的學習是分學科的,但是知識經過人的學習和理解,并進行自主構建后已經不再有章節、學科邊界之分,學習者可以根據情境,調用相關知識、能力進行問題解決,多角度看待問題。
作業6:在曹沖稱象的故事中,曹沖說:“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請你用相關知識分析其方法的可行性。
作業6實現了物理學科和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需要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又要從物理的角度分析曹沖稱象方法的可行性。涉及跨學科綜合的作業還有很多,如很多作業都需要利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在講授“海拔高度與氣壓的關系”時,可與地理學科相結合,分析各地海拔及風土人情;在講授“水資源危機”時,可與化學的水污染治理相結合,為節水治污提出可行性建議。學生在跨學科作業中,能感受到所學的各科知識不是割裂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及自我發展。
單元作業中要蘊含育人因素,通過單元作業,不僅要達成知識能力方面的目標,更要在作業中滲透思政教育。對于作業素材,要合理選用,善于挖掘素材背后蘊含的德育因素和人文價值。學生們可以在單元作業中,品讀物理學史,培育科學品德;認識到資源有限,力求和諧發展;結合習題情境,滲透生命安全;了解古今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堅定愛國信念,內化行動源泉。[3]
作業7:2020年11月24日,我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文昌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圖2),由此,我國開啟了赴月采樣返回之旅。我們觀察到,火箭發射臺下會建一個巨大的水池,火箭發射時將高溫火焰噴向水池里的水中,這是為什么?

圖2
作業7用圖片和文字介紹了我國嫦娥五號升空的壯觀景象,讓學生看到我國航天航空技術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以作業情境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科技發展,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探月工程后續進展,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單元作業設計是單元教學的一部分,不能把單元作業割裂出來設計,應該立足單元整體教學,充分做好整體規劃,明確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單元學習活動,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在單元作業設計中,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分解到各個課時,不必每個課時都包含各種作業類型,如實踐作業等長時作業在一個單元出現一到兩次為宜,要充分考慮作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我們要注意教、學、評一體化,注重過程性評價而不僅僅是終結性評價。教育的目的、作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作業的評價應該是具備診斷、激勵的功能,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