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花
(鎮坪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陜西鎮坪 725699)
播期和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產量的兩個重要因素[1-3]。目前,已有很多關于播期和種植密度影響玉米籽粒產量的報道。張寧等認為夏玉米種植時間適當提前可明顯增加干物質的積累,提高籽粒產量[4]。李向嶺等認為在播期適當提前、種植密度適當增加的條件下,玉米的葉面積指數、生育期天數、穗數等均有所增加,利于提高玉米的產量[5]。馬國勝等認為早播玉米全生育期內群體干物質積累平均速率高于播期偏晚的玉米,且較高的種植密度條件下群體干物質積累平均速率大,顯著高于其他種植密度的處理[6]。
“鎮玉208”是由鎮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用親本7697×47112選育出的玉米品種,2009年通過陜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陜審玉2009025號)。該品種株高及穗位高適中、結實性好、出籽率高、穗大、抗病性強、品質佳,具有很好的豐產穩產性,適合在陜南秦巴地區及相似生態區和海拔低于900 m 的丘陵、淺中山、川道等區域種植,是安康市、漢中市等地的主推玉米品種之一。
2021 年,筆者以春玉米“鎮玉208”為材料在鎮坪縣開展了系列試驗,探究不同播期和種植密度對“鎮玉208”生育進程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鎮玉208”高產穩產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試驗安排在鎮坪縣華坪鎮尖山坪村八組楊家灣某農戶責任田內,當地氣候為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多雨、氣候溫和,年均降水量1 200 mm,年均氣溫11.8 ℃,年均日照時間2 000 h 以上。試驗地為冬閑田,土壤pH值偏酸(6.8左右),全氮、全磷含量分別為0.37%、0.20%,有機質含量118.7 g·kg-1,堿解氮、有效鉀含量分別為117.89 mg·g-1、174.86 mg·g-1。
試驗材料為“鎮玉208”,在鎮坪縣作為春玉米進行種植。
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及種植習慣設計了5 個播期和5 個種植密度處理。5 個播期分別為4 月2 日、4 月9日、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5個種植密度分別為4.50萬株·hm-2、5.25萬株·hm-2、6.00萬株·hm-2、6.75 萬株·hm-2、7.50 萬株·hm-2。每個播期處理下均對應5 個不同的種植密度處理,共計25 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共計75 個小區,小區面積為100 m2(10 m×10 m)。
種植前精細整地,采取等行距方式種植,并根據種植密度確定株距。底肥施足,及時追肥、除草,確保田間管理措施到位??墒┤爰兊?25 kg·hm-2、磷肥172.5 kg·hm-2、鉀肥150 kg·hm-2作為基肥;進入大喇叭口期后追施純氮肥135 kg·hm-2。除了試驗設計的播期及種植密度有所差異外,其余管理措施均與當地高產田保持一致。在玉米籽粒成熟(出現黑層)時收獲[7]。
在玉米生長發育期間,對每個小區玉米生育期、成熟時的株高及穗長進行調查分析[8]。玉米成熟后,在每個小區隨機選擇10 株玉米,統計其經濟性狀,每個小區分開收獲、測產。各處理數據取重復實驗平均值,產量折算成單位面積(1 hm2)數據后再進行分析[9]。
由表1 可知,在種植密度一致的情況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鎮玉208”出苗期和全生育期均逐漸縮短。如在4.50 萬株·hm-2的密度下,隨著播期的推遲,出苗期分別為8、7、7、6、5 d,全生育期分別為135、133、127、124、119 d。但在播期一致的情況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鎮玉208”出苗期保持一致且全生育期只相差0~2 d,差異不明顯。由此可知,播期對“鎮玉208”生育進程影響明顯,播期推遲會導致全生育期縮短,而種植密度對其生長發育無明顯影響。

表1 不同播期及密度處理下“鎮玉208”的生育進程、株高和穗長
在種植密度一致的情況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鎮玉208”的株高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如在4.50 萬株·hm-2的密度下,播期為4 月2 日時株高為234 cm,隨著播期每推遲7 d,株高分別為240、248、255、250 cm。在播期一致的情況下,隨著密度的增加,“鎮玉208”玉米植株的株高整體變化趨勢為先增加后降低,6.75 萬株·hm-2時株高最高;但4 月2 日播種的試驗田內玉米株高隨種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實驗當年4 月的氣溫回升快,清明前后雨水充足且無大風天氣,加上有利的管理措施,致使玉米株高整體表現佳。
在種植密度一致的情況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鎮玉208”的穗長逐漸減小。如在4.5 萬株·hm-2的密度下,播期為4 月2 日時,穗長為26.2 cm,隨著播期每推遲7 d,穗長分別為26.0、25.8、25.0、23.9 cm。在播期一致的情況下,隨著密度的增加,穗長逐漸降低。如4 月2 日播種的處理組,密度為4.50 萬株·hm-2時,穗長為26.2 cm,之后密度每增加0.75 萬株·hm-2,穗長分別為26.0、25.3、24.9、24.2 cm。
由表2 可知,在播期一致的情況下,隨著種植密度的逐漸增加,其穗行數、行粒數、百粒重的變化趨勢整體上均為逐漸降低,產量變化趨勢為先增加后降低;在種植密度一致的情況下,隨著播期的逐漸推遲,其穗行數、行粒數、百粒重、產量的整體變化趨勢為先增加后降低。

表2 不同播期及密度處理下“鎮玉208”的產量結構及產量
在播期一致的情況下,種植密度在5.25 萬~6.00 萬株·hm-2時產量較高。以4 月2 日播種為例,在播種密度分別為5.25、6.00 萬株·hm-2時,產量分別為9 690.2、9 908.6 kg·hm-2,而播種密度分別為4.50、6.75、7.50 萬株·hm-2時,產量分別為9 079.1、9 010.4、8 487.5 kg·hm-2。
在種植密度一致的情況下,播期為4 月16 日、4 月23 日時產量相對更高。如在4.50 萬株·hm-2的種植密度下,播期分別為4 月16 日、4 月23 日時,產量分別為9 842.1、9 636.0 kg·hm-2,而播期分別為4 月2日、4月9日、4月30日時,產量分別為9 079.1、9 525.1、9 014.7 kg·hm-2。
影響玉米產量的關鍵生態環境因子包括光照、熱量、水分等,通過結合各地的氣候條件對玉米種植時間進行調整,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氣候資源,發揮出更好的增產效果[9-10]。同時,作物的生長是群體整體的生長發育過程,因此作物要實現增產與田間種植密度也有著密切關系[11]。
本試驗中,“鎮玉208”在鎮坪縣作為春玉米種植,在播期相同的情況下,種植密度不同,該品種的全生育期沒有明顯差異。在種植密度相同的情況下,該品種的全生育期隨著播期的推遲而逐漸縮短。通過對“鎮玉208”的生育進程、株高、穗長、產量結構及產量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得出該品種在鎮坪縣的氣候條件下作為春玉米種植,適合的播期為4 月16—23日,適合的密度為5.25萬~6.00萬株·hm-2。過早或過晚種植,“鎮玉208”群體結構的生長均會受到影響,如果當年氣候條件不佳必須提前或推遲播期,建議可通過適當增加密度來實現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