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鵬,吳曉燕,尚東維
(1.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天津 300384;3.天津渤海農業集團,天津 301826)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業產業園建設是天津市實施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2008年天津市已經開始立足本地的資源條件,圍繞特色優質產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園。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天津市政府通過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等積極措施,不斷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及農業產業結構。此外,天津市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不斷促進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高科技農業等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大力支持。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發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原姍認為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嚴重浪費了我國的社會資源,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指出我國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可持續性發展,就要充分重視生態效益。生態農業對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品質、提升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巨大的作用[1]。吳夢凡以河南省農業發展現狀為出發點,深入剖析其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最后對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省農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2]。王心怡和雷國銓以福建省平和蜜柚產業園區為例,對平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進行分析,找到其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平和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機遇對該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提出路徑選擇[3]。朱鵬等深入剖析天津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借鑒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對天津都市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建議[4]。陳麗娜等認為天津市自2008 年以來已經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農業產業園,通過深入分析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現狀,剖析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通過構建產業融合、品牌培育機制等來推動天津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建議[5]。周志蘭通過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深入研究,剖析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并分析其示范效應,最后提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發展建議[6]。
天津市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號召,先后建立了天津市寧河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天津市寶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多家農業產業園。本文從天津市農業產業園的發展現狀出發,深入分析寶坻農業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寶坻農業產業園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天津市自2008 年以來,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先后建設了一批質量較好、標準較高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截至2021年,天津市共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 個,天津市市級示范家庭農場95 個,智能農業示范園35 個,現代畜牧業示范園100 個,林業專業合作社79 個,國家級水產養殖示范場70 個(見表1)。農業產業園的多樣化發展促進了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等類型多樣的農業產業發展,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提供了更多的路徑與經驗。

表1 天津市農業產業園發展概況
天津市寶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自建立以來,以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為導向,按照相關要求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
寶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期限為2020—2023年,其中2020—2021年為創建期,2022—2023年為鞏固提升期。到2021年末,要實現產業園內產業優勢突出,科技實力增強,生產要素高度集中,生產設施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農產品品質和競爭力穩步提高,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利益機制完善,農民收入持續穩定機制基本建立,輻射范圍廣,從而達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考核要求。寶坻區農業產業園一直堅持“集聚建園、融合強園、綠色興園、創新活園”工作思路,瞄準創建目標、盯緊創建任務、搶抓創建工程,堅持高位推動、項目引領、科技賦能、綠色發展和聯農帶農,全力打造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條和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樣板。
寶坻區農業產業園堅持突出科技實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發展。一方面,在奶業板塊形成了一體化的奶牛全產業鏈體系。在養殖規模方面,7 個規?;膛鋈窟M入“單產12 噸俱樂部”,養殖水平全國領先。寶坻區農業產業園依托集團下屬天津市乳品監測中心開展產品質量監測,注重食品安全。另一方面,產業園積極發展以小站稻為核心的產業模式,形成了一條從種植到加工銷售最后到休閑觀光的稻米產業鏈。園區小站稻種植面積達1.502 萬hm2,占全市小站稻總種植面積的28%,建成了天津小站稻研究院,同時開工建設智慧育秧基地。此外,產業園正籌劃建設集20 萬t 儲備和加工、3 萬t 原糧收儲場于一體的小站稻“收儲+”基地項目。
截至2020年,寶坻農業產業園總產值54.60億元,其中主導產業產值29.03 億元,占比53.17%,主導產業覆蓋率80%,適度規模經營率75%,主要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高達95%。寶坻農業產業園內第一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20%,第二產業產值占比69%,第三產業產值占比11%。寶坻區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對于天津市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寶坻農業產業園于2020 年獲得科技部批準建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積極與國內外頂級農業科研院所、高校開展合作,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從選種、育種到推廣、銷售,不斷推動成果轉化。與此同時,寶坻農業產業園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運用“直播+農業+電商”的新型“互聯網+”發展模式。此外,寶坻農業產業園深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工程,打造生態型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奶牛、小站稻兩條產業鏈既各自延伸,又關聯發展,形成新型生態循環產業鏈。
目前,天津市農業發展結構較為單一,主要有“牧業+農業”“漁業+農業”等模式。寶坻農業產業園立足于自身情況,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以此來促進區域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寶坻農業產業園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圍繞主導產業,采取“稻漁”等種養循環模式。同時,寶坻農業產業園基于休閑觀光農業理念,積極創新加工工藝,提升小站稻種植生產、精深加工、銷售整體水平,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積極探索類型多樣的發展模式。
循環農業是指利用生物多樣化形成良性循環的綜合生態鏈,以此來緩解環境污染的問題。寶坻農業產業園扎實推進綠色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打造新型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寶坻農業產業園積極推動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促進生態型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推動奶牛、小站稻兩條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打造形成“奶牛養殖+糞污處理還田+小站稻種植”緊密結合的綠色種養循環模式。
寶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寶坻區東南部,占地面積4.26 萬hm2,輻射大鐘莊鎮、大白莊鎮全域,八門城鎮、林亭口鎮、黃莊鎮大部分區域及周良街道、牛家牌鎮部分區域,涉及7個鎮、127個行政村和食品集團下屬3個農場,帶動人口13.53萬人。園區主導產業為奶牛和小站稻,總體布局為“兩心、四區、一帶”,以現代農業科普觀光休閑康養示范帶為基礎,以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綜合管理服務為兩個中心,深入打造奶牛養殖循環經濟區、小站稻標準化種植示范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區、休閑農業與觀光康養區4個發展園區。寶坻農業產業園輻射村鎮較廣,經營規模較大,能夠很好地帶動周圍相關產業的發展。
寶坻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建設目標,謀劃八大工程共計23個建設項目,總投資共計32.3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 億元,地方財政統籌資金2億元,政府投資占總投資的9.28%;貸款、融資、企業自籌、農業合作社、農戶入股等社會資金有29.32億元,占總投資的90.72%。寶坻農業產業園財政資金使用高效,2020 年園區收到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 000萬元,已全部撥付各項目建設單位,市、區兩級共統籌整合財政專項、基本建設投資等資金1.61 億元(市財政1.31 億元,區財政0.3 億元)用于產業園建設,食品集團自行投入資金6.4 億元,其中利用金融機構貸款1.1 億元。園區23 個重點項目中,有18 個項目已開工,剩余5 個項目分別處在可研報告編制、方案設計、造價評估、招投標等工作階段。寶坻農業產業園各類工程投資額及其占比見表2,其中加工物流提升工程、生產基地建設工程投資額占比最高,分別為49.60%、38.25%,兩者合計占總投資額的87.85%。

表2 寶坻農業產業園各類工程投資額及其占比
寶坻農業產業園不斷進行科技優化升級,服務水平逐漸提升,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積極帶動周邊村鎮及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增加農業就業機會,帶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聯農帶農作用顯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示范帶動效應也在不斷增大輻射范圍,其中綠色農業與科技農業是寶坻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代表,其輻射范圍較廣[7]。此外,寶坻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吸納了周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寶坻區乃至天津市的剩余勞動力壓力,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
農業現代化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來大力發展農業,用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裝備農業,用現代經濟科學來管理農業。寶坻農業產業園自建立起就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投入,全方位、多領域地引進高技術農業,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進行相關自主研發育種,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寶坻農業產業園在高技術裝備和自主研發方面投入較多的資金,目的就是把“科技賦能”貫徹到園區建設的全方面。
寶坻農業產業園按照“兩心、四區、一帶”進行規劃,布局較為合理。寶坻農業產業園占地面積較大,輻射范圍較廣,科技化程度較高,形成以“奶業和小站稻”為核心的主導產業,建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打造從選種育種到加工出售的全產業鏈,產業鏈條較為完整。
品牌建設對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品質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寶坻農業產業園大力構建現代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涵蓋生產、加工、流通到銷售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促進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目前,寶坻農業產業園的品牌建設工作較為落后,還沒有建成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截至目前,寶坻區以“津農精品”品牌選樹為契機,認定“津農精品”品牌18 個,國內知名品牌3 個,國際知名品牌2 個。截至2021年,寶坻區僅有“寶坻黃板泥鰍”入選中國農業品牌名錄,農產品品牌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寶坻農業產業園以規?;N養為主,整體科研實力較弱,農產品產業鏈條較短,休閑觀光功能還有待進一步開發。此外,園區的整體設施水平較低,農業產業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在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發展規劃中以奶業和小站稻為核心產業,產業結構較單一。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關聯性不強,產業類型較少,無法全范圍、多層次覆蓋農業領域,不利于產業做大做強。
寶坻農業產業園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園區,其管理制度比較靈活,但同時也面臨資金和土地等方面的難題,如融資困難、發展空間較小、梯地整合困難等。此外,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市場開拓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風險防范機制也有待健全,運行管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特色產業較少,并沒有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作支撐,以奶業和小站稻為核心業務,其他業務類型較少。盡管產業園建立了從選種育種到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結構,但是農民參與程度較低,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較為薄弱,帶動就業增收的能力也有待增強。此外,寶坻農業產業園的輻射范圍以京津冀為主,輻射范圍較窄,制約了農業產業園的發展。
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應當以績效提升為導向,立足于鄉村振興,以新發展格局為指引,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大力開展創新,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健全政策監管,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寶坻農業產業園應當以優勢特色農業為載體,形成集生態優化、休閑觀光、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特色優勢農業結構,創造新的產業融合模式,同時推進農業與林業、牧業、漁業、休閑旅游業等環環相扣的循環農業發展,從而促進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以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為核心,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結構,合理投入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結合本地優勢,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形成品牌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農業產業園的發展,要不斷開拓產業經營類型,按照“生產+加工+科技+綠色”的發展理念,推動農業生產發展趨向區域化、專業化、科技化、標準化,同時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多類型的發展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滿足當下市場對優質農業企業和農產品的需求,形成多條集種、養、加工、銷售、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鏈條。政府應當大力支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向農業產業集群聚集,引導發展類型多樣的農業產業結構[8]。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的保障。在財政資金方面,政府應當加大對寶坻農業產業園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農用機械購置、園區基礎設施等補貼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金融機構應當面向相關農業產業園區開展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業產業園的貸款力度,創新涉農金融業務等;在法律法規方面,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園綜合執法體制,規范寶坻農業產業園運行機制,促使園區各項監督保障措施貫徹落實。
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應該立足于造福農民,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寶坻農業產業園應積極吸納小農戶,促使小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發展當中,還應提升農戶的文化素質,加快農業信息網絡構建,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推動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多贏、共贏。此外,寶坻農業產業園的發展目光要立足于本地特色產業,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國內外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