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全,陳培榮*,王鴨平
(1.陸良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陸良 655600;2.陸良縣芳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陸良 655609)
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南部,全縣總面積198 959 hm2。陸良有云貴高原“第一壩子”之稱,壩區東西兩側是山區,東面有龍海山突兀拔起由北向南伸延;龍海山東坡平緩,西坡陡峻,向東傾斜到篆長河一帶漸趨平坦。壩子以西山巒起伏,溝壑幽深;南部山丘孤聳,類似丘陵,是滇東北較典型的巖溶地貌的組成部分。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4.8 ℃,最低氣溫-14 ℃,最高氣溫33.9 ℃。氣候特點是終年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干旱,秋涼濕潤,降水集中,干濕分明,冬干夏濕。陸良縣最高海拔2 687.6 m,最低海拔1 640 m。全縣境內有7 個土類,15個亞類,32個土屬,66個土種,主要為紅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巖)土、草甸土、沼澤土、水稻土。
桉(Eucalyptusapp.)為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桉樹是陸良近年重點發展的主要速生用材樹種,種植效益十分顯著,是全縣大力種植的主要樹種之一。據2016 年陸良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全縣土地總面積198 959.0 hm2,其中林地面積99 300.5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49.91%;非林地面積99 658.5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50.09%。全縣森林覆蓋率35.99%,其中林地覆蓋率33.03%,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覆蓋率2.96%[1]。桉樹種植面積12 874.8 hm2,蓄積量542 180 m3,其中藍桉(Eucalyptus globles)種植面積為8 317.12 hm2,占64.6%;直干桉(E.maideni)種植面積4 390.31 hm2,占34.1%;還有小面積或零星種植的巨桉(E.grandis)、史密斯桉(E.smithii)、赤桉(E.camaldulensis)、檸檬桉(E.citriooddora)、大葉桉(E.robusta)、窿緣桉(E.sxserta)、細葉桉(E.umbellata)等10余個樹種,面積為167.37 hm2,占總面積的1.3%。
陸良桉樹主要分布在海拔1 800~2 000 m 的壩區和半山區,約占93%,1 800 m以下的峽谷區和2 000 m以上的山區有少量分布,2 250 m以上基本沒有分布[2]。
桉樹規模連片種植,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因此近年來陸良縣桉樹病蟲為害已呈擴大趨勢。作為一位基層林業和草原工作者,筆者十分關注陸良的桉樹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桉樹病蟲害發生情況及原因,以期為陸良縣桉樹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提供參考。
1)通過查閱陸良縣志、林業志、相關文獻及縣森防站的歷年森防檔案,收集整理陸良桉樹病蟲害發生和防治相關資料;
2)關注陸良桉樹病蟲害發生情況,多次到桉樹林進行實地調查,記錄發生面積、危害程度,采集標本自行鑒定或請專家鑒定,確定病蟲種類;
3)收集鄉、鎮、林場桉樹病蟲害發生種類、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核實,了解全縣桉樹病蟲害發生情況;
4)整理近年來桉樹病蟲害防治經驗資料,借鑒他人的成功做法,通過分析桉樹病蟲害發生原因,結合縣情林情,總結出陸良縣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調查發現,近年來陸良縣桉樹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有29 種,其中病害9 種,蟲害20 種,病蟲害種類、危害部位、發生地點詳見表1。

表1 陸良縣桉樹病蟲害發生種類調查
由表2 可見,陸良縣桉樹病蟲害發生面積約394.3 hm2,占桉樹總面積的4.1%;從發生地域來看,山區(海拔2 200 m 以上)幾乎沒有,半山區(海拔2 000~2 200 m)發生面積50 hm2,占12.7 %,主要在召夸鎮、小百戶鎮、芳華鎮;壩區(海拔1 800~2 000 m)發生面積344.3 hm2,占87.3%,主要在板橋鎮、中樞街道、三岔河鎮、馬街鎮、芳華鎮;峽谷或低海拔區(海拔1 800 m 以下)未發現病蟲害。

表2 陸良縣各鄉鎮桉樹病蟲害發生面積統計 單位:hm2
按危害程度來分(見表3),輕度發生面積168.6 hm2,中度發生面積70.7 hm2,重度發生面積154.9 hm2,分別占總發生面積的42.8%、17.9%、39.3%。

表3 陸良縣桉樹病蟲害面積按危害程度統計 單位:hm2
2.3.1 自然災害
陸良縣桉樹主要自然災害為低溫凍害。如1999年陸良縣冬春季持續低溫,部分桉樹受持續低溫霜凍危害,引發桉樹大面積死亡,受害面積達2 000 hm2,受害株率達80%以上,損失嚴重。
2.3.2 規劃不科學
規劃不科學主要體現在2 個方面:1)苗圃地選擇不當,受交通條件、管理等因素制約,部分單位或個人選用菜地、積水地等不宜地塊作圃地,致幼苗發生猝倒病、莖腐病等病害。例如,三岔河鎮唐梨村委會一農戶在積水地育苗,5 萬株桉苗中有2 萬株發生了莖腐病,病株率達40%。2)造林地規劃不合理,未完全貫徹適地適樹原則。桉樹發生大面積低溫凍害就說明存在高海拔、溫度偏低地塊不適宜造林的問題;受客觀條件制約,用立地質量較差的地塊造林,出現缺素癥、營養不良、長勢弱易發病的問題。例如,芳華鎮雍家、戚家山,在瘠薄的砂質土上營造桉樹30 萬株,一年內有60%的桉樹發生了桉紅葉枯梢病。
2.3.3 預防措施不到位
病蟲害預防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對桉樹樹種的抗性研究較少,在樹種選擇上存在盲目性;苗圃地選擇、土壤處理等基礎措施不到位,易導致苗期發生多種病害;造林時,蟲害預防措施不到位,易發生黃螞蟻、土蠶、蠐螬等地下害蟲剪咬幼苗,造成空塘、缺苗。如板橋鎮大橋麥地溝、芳華機三廠后山新植桉樹有5%~10%的幼苗被螞蟻、小地老虎啃食根部后整株萎蔫死亡。
2.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主要表現為撫育措施不合理,林內衛生不佳易致病,施肥、施藥措施不當,肥害、藥害致死。如小百戶鎮老母寨46.7 hm2栽了4 年的桉樹林,因施肥不當,每株施了陸良縣腐肥廠生產的桉樹專用復合肥剩渣、剩料0.5 kg,造成肥害嚴重,從開始發病到引發桉樹潰瘍病等病害僅4 個月,死亡率達80%以上。
2.3.5 其他原因
初植幼苗干旱缺水死亡,周圍環境空氣污染嚴重等。如在氮肥廠、磷肥廠、水泥廠、造紙廠等廠礦周圍的桉樹,廢氣對桉樹生長危害較重,樹木生長不良,重者導致死亡。
針對陸良縣桉樹發生的主要病蟲害種類,按照“預防為主,科學防控”的防治方針,結合林業生產實際,總結陸良縣桉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科學營林是預防病蟲害發生的基礎技術手段,陸良桉樹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是由營林、造林措施不當引起的。今后新植桉樹一定要落實科學規劃、科學造林措施,避免再出現大面積大規模病害的發生。科學營林措施主要包括選擇抗性良種、科學選擇圃地、培育壯苗。適地適樹,科學規劃,密度合理,適當混交,科學造林。
選擇抗病性強的桉樹良種,科學選擇圃地,用火燒、毒土等方法進行圃地處理,預防圃地病蟲,培育良種壯苗。適樹適地,細致整地,施底肥或拌塘肥時每塘加入10~20 g 硼砂和適量防蟲、防蟻農藥(如呋喃丹等),做好早期病蟲預防工作。
重視和加強病蟲情預測預報,明確職能部門工作職責,構建測報機構,組建測報專業隊伍,加強督促和考核管理,強化桉樹病蟲情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防治,采取有效措施將桉樹病蟲害控制在萌發初期,既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又可持續控制桉樹病蟲為害。
加強對桉樹幼林的撫育,鏟除雜草灌木,防止爭肥爭水,同時除掉病蟲轉主寄主;適時、適度、合理修枝取葉,伐除過密弱木,保持林內衛生,防止病蟲為害;科學、合理施肥,增強樹勢,增加抗性,促進桉樹持續快速生長。
陸良縣幾種常見的桉樹病蟲害的典型癥狀及防治方法詳見表4。

表4 陸良縣幾種常見的桉樹病蟲害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