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潼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9月5日文章,原題:煤炭解決不了中國干旱導致的工廠停工問題四川是中國出了名的火爐,但今年的酷暑無論是強度還是影響都非同尋常。四川約有3/4的電力來自水電,而今年水庫和河流的水位降至正常水平的一半都不到,大范圍停電引發希望四川多建煤電廠的呼吁,這些電廠被認為即使在干旱時也更可靠。然而,這將是短視且不經濟的。
過去10年,四川現有煤電廠每年平均運行不到3000小時。這意味著當水電充足時,它們有約2/3的時間是閑置的。利用率如此低表明新增煤電產能并不合理。此外,煤電廠很大程度依靠水來冷卻,在干旱年份也可能有被迫停電的風險。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更頻繁的干旱"但水電仍將是幫助中國電力部門向零碳電力系統發展的關鍵資源。重要河流水電站的靈活性還有提高的空間。此外,中國計劃迅速擴大抽水蓄能,這將使運營商能儲存電力供應,像一塊巨大電池。
正常年份的七八月,四川通常有多余的水電,但2022年不是正常年份。隨著人們對空調需求的增加,電力負荷峰值也猛增。中國中部的省級電網運營商未能對可能出現的干旱情況進行規劃。這尤其是一個問題,因為四川每天要向上海等沿海地區輸出約300GWh的水電。在法律或實踐層面,四川幾乎沒法將這些能源轉為己用。自2018年以來,四川平均用電量每年增長約10%,顯然四川需要使能源生產來源多樣化,以減輕嚴重干旱的潛在影響。
一個可行的選擇是推動當地太陽能和風能的快速建設。不過,由于四川省人口稠密,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相對有限,快速擴張將受到土地及其他資源的限制。太陽能和風能可成為合理的緩解方案,但不能完全解決四川的干旱風險。
人們—直討論建設輸電基礎設施以連接四川和中國西北部后,者一直大力推動在沙漠建設風能和太陽能項目以輸出電力。這可能有幫助,但要考慮潮濕的月份和年份輸電基礎設施利用率低的潛在問題。還應進一步促進跨省的電力交易。官員應考慮制定電價費率的替代方案以鼓勵投資,并為靈活發電和輸電基礎設施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為解決干旱月份和偶爾出現的干旱年份,燃氣發電可能適合四川。這被認為是一種靈活的發電技術。一鑒于四川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地之一,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應該不是問題。
四川上周迎來降雨,使該省開始逐步將工業用戶的電力供應恢復到正常水平。但今年的干旱和熱浪已暴露中部電力系統的脆弱性。改善韌性的解決方案可以很好地配合國家的長期去碳化戰略。▲(作者張柳潼,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