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湯姆森
英國《泰晤士報》8月30日文章,原題:我們未來的工作方式將是“拼命”“人人拼命,很重要”,這是最近在肯尼亞總統選舉中出人意料獲勝的威廉·魯托的曰號。今年夏天,我們去攀登肯尼亞山時,沿途經過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這句競選口號。他甚至創造了“拼命國家”一語,描述在一個日益動蕩的世界掙扎生存的牟輕肯尼亞人。
這位滴酒不沾的當選總統,小時候赤腳上學,一開始在路邊'賣雞肉"后來轉行做各種工作發家致富后,成為1個榜樣。年輕人認同了他白手起家的經歷。他承諾幫助他們打拼,甚至免費派發手推車讓他們上路,這使魯托能夠擊敗得到肯雅塔支持的拉伊拉?奧廷加。
這次選舉被說成是“拼命智與“王朝”的較量,是渴望干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與有權有勢、肯尼亞老牌家族的精英們的較量。
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拼命”仍然是一個骯臟的詞,與咄咄逼人的犯罪行為、非法交易和詐騙犯有關。但“Z世代”已經重新認識了它:對他們來說,“拼命”是積極的,“拼命”是走向成功的方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拼命”是一種成功的方式,它告訴我們勇敢去做,不要被挫折打倒,嘗試不同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遇挫后不要灰心,并找到新的方法來賺取一點額外的收入。這讓人精力充沛,而不是疲憊不堪。
帶我們登上肯尼亞山的導游說他自己是個“拼命三郎”。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導游生意沒了,于是他開始種植和銷售百香泉很快又開始賺錢。
在疫情時代,許多人學會了創業。他們注冊了Teachable,讓人們制作和銷售在線課程,編寫電子書,推出播客,并利用銷售或直播媒體平臺寫論文、賣舊貨,補貼家用。年輕一代往往走每更遠,發明自己的化妝品系列,炒作設計師的運動鞋,投資加密貨幣,在Depop上出售T恤——那里90%的活躍用戶都在26歲以下。
現在,人人都想給年輕的未來“拼命者”出謀劃策。在《拼命經濟》一書中,25位制作人、游戲制作人、電視節目主持大和作家就如何將創造力轉化為職業給出了建議。根據布里斯托大學金融學教授克里斯?布魯克斯的說法,副業的時代早于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小生意和第二職業在英國產生720億英鎊的收入。而現在,它已成為主流,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副業,無論是晚上做一點食品配送還是周末做園藝工作。
“拼命者”與“上班族”相反,后者受過良好教育,固守辦公室主作。而“拼命”是為了入門,看看你能走多遠。現在很多離開大學的畢業生身兼數職,并將他們的激情變成兼職項目。隨著生活成本和賬單的飆升,我們需要更好地適應和應對。
因此,“拼命”可能就是未來一眥份工作,打零工,在網上賣舊東西,出租房間,把你的車或自行車租給鄰居,匯集資源和討價還價。如果我們要度過這個秋天,可能都需要開始“拼命”一些。(作者愛麗絲?湯姆森,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