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出去的。
明清時期,大豆種植范圍遍及全中國,而且清同治年間就有了大豆出口貿易。1869年,清政府取消大豆外運的禁令,東北大豆開始進入國際貿易舞臺。1873年,清政府又采納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建議,將東北大豆拿到奧地利參加萬國博覽會,東北大豆受到了各國的青睞。
20世紀以前,中國大豆及其制品的主要出口對象是以日本為主的亞洲地區;進入20世紀,隨著豆油和豆粕在歐美市場的推廣,大豆及其制品的世界需求量迅速增長。
根據《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及貿易統計資料》,中國的豆粕第一次出口日本是在1906年,大豆第一次通過俄國轉運到歐洲是在1910年。1912年至1928年間,中國的大豆主要輸往蘇聯(1917年以前為俄國)和日本,豆油主要銷往英國、美國、荷蘭等國家,而豆粕主要出口至日本。
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前,中國的大豆產量仍占世界大豆總產量的80%以上。
為什么到了20世紀初,中國才開始大規模出口大豆?這是需求決定的。

隨著帝國主義全球擴張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普及,西方國家發現,豆油可以做工業原料。有一種觀點認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的一個側面原因,就是日本希望控制中國東北的大豆種植業。
當時,隨著在東北勢力的不斷擴張,日本開始了對東北大豆的控制。通過“滿鐵”等機構的經營,日本不僅獲得了大量資金,還通過技術改造,使東北大豆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鮮為人知的是,在侵華戰爭時期,日軍的很多軍用材料,比如炸藥、涂料甚至飛機合板都是以大豆作為原材料研制出來的。1936年秋,陜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的國文老師張寒暉,寫下了著名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詞一開始就是“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可見大豆對于東北和抗日戰爭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不僅影響著東北局勢,也開啟了早期國人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
清朝軍機大臣李鴻藻的公子李石曾,1902年作為駐法公使孫寶琦的隨員去法國留學,出版了法文版《大豆的研究》。1909年,他開設豆腐公司,陸續從故鄉河北高陽招聘了幾十名工人到法國生產豆腐。為了提高這些工人的文化知識和工藝技能水平,李石曾為他們開辦了夜校,讓工人白天做工,夜間學習中文、法文和科學常識。后來,他想把這種夜校教育推而廣之,便開始招收青年學生。在他的倡議下,先后有陳毅、聶榮臻、鄧小平、周恩來等20批17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
作為大豆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在大豆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于“二戰”以后。
1882年,美國人種下了一批從中國進口的大豆種子,認為這是一種有前途的作物。從1898年開始,美國科學家陸續來華考察和采集野生大豆。1906年,美國農業部再次派人來華,從我國營口寄回一大批優良品種的大豆。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專門到中國考察土地和肥料,學到了中國的大豆種植經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為歐洲的兵工廠。由于當時油很匱乏,美國又發現了豆油的價值——豆油可以作為制造火藥的甘油原料,大豆需求量大幅增加。至此,美國開始研究如何在本土大規模種植大豆。
1925年至1931年,美國學者多賽特和莫爾斯,在中國東北地區采集了大量大豆樣本,并詳細記錄中國大豆的生產情況、栽培技術以及豆油、豆餅的加工方法和出口情況。之后,美國人又從日本、朝鮮半島采集了4000多份大豆樣本,培育出了適合美國水土的高出油率、高蛋白、抗旱抗蟲的大豆品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牛奶產量不足,大豆成為代替牛奶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也被用于生產食用油、肥料等,這更加促進了美國大豆種植業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大豆包囊線蟲病嚴重打擊了美國大豆業。美國科學家在中國一種叫“北京小黑豆”的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渡過難關。
1954年,美國對玉米、小麥和棉花的種植面積加以限制,這就讓大豆種植面積迅速擴張。也正是在1954年,美國反超中國,成為世界頭號大豆生產國。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1970年美國大豆產量和出口量分別達到全世界的73%和95%,成為壟斷全球大豆市場的霸主。
在大規模種植大豆并研究相關技術的同時,美國也在大豆定價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國際糧食市場有四大糧商——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在20世紀初,隨著豆油和豆粕在歐美市場的推廣以及大豆生產技術在南、北美洲的傳播,大豆及其制品的世界需求量開始迅速增長。這一時期的大豆國際貿易沿襲了小麥、玉米、棉花、糖等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模式和定價機制,“四大糧商”在大豆貿易的上下游都以“一口價”的方式壟斷定價。
1940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推出了大豆期貨合約,以“四大糧商”為主的跨國糧商開始進入大豆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大豆貿易都參考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也就是說,美國是全球大豆的定價中心。
大豆對于美國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美國國內,家庭用的膠合板、櫥柜的膠水就是用大豆做成的。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工草皮的襯墊都是大豆產品。大豆甚至被做成泡沫塑料,加工成汽車椅墊——這些東西以前都是用石油加工剩余的聚氨酯生產的。
與此同時,大豆也是美國外貿的重要成員。美國商務部的工作人員曾坦言,美國的大豆等農產品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貿易額保持穩定的重要支柱,抵消掉了很多在汽車、鋼鐵和文化產品上進口的需求。
隨著以基因改造為手段的特種高產大豆(轉基因大豆)問世,從種子到成品保存,再到國際貿易,美國大豆的霸主地位已很難被撼動。
作為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大豆自參與國際貿易以來,就難免受國家角力的影響。畢竟,大豆的身份十分特殊——它不僅僅是糧食產品,也是工業原料、能源作物,甚至是金融商品。而無論誰控制了大豆,誰就對糧食、工業、能源和金融市場有了一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