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笑天(南開大學,天津 300350)
宋人飲茶流行點茶法,即將茶末置于茶盞之中,在湯瓶中煮水,再持湯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遼金時期,由于受到中原宋王朝茶文化的影響,北方牧獵民族在備茶活動中也常用點茶法。鐐子作為加熱湯瓶中水的炭盆,成為遼金少數民族備茶活動中常用的一種茶具。由于關于遼金社會生活和物質文化的文獻資料遠不及宋代豐富,對這類圖像資料的考古發掘和收集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但考古出土的鐐子實物較少,故對遼金時期的鐐子進行深度探索和綜合分析,還要借助墓葬壁畫中相關的圖像資料。
古人對茶的認識不晚于戰國時期,飲茶方式也經歷了多次變化。漢至南北朝時期,煮茶方式比較簡單,與煮菜湯相近,但飲食器分化出了專門的茶具。唐代時茶才正式成為全國普及的大眾飲品。陸羽的《茶經》也隨之出現,此書是對飲茶活動的一次梳理總結。唐人飲茶多使用煎茶法,即將茶直接放在茶釜中用風爐烹煮;到晚唐又流行一種用湯瓶向茶盞中注水的“點茶法”。湯瓶煎水,多用“鐐爐”,或稱“鐐子”,這是一種用來加熱湯瓶中水的炭盆,多呈盆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
《睿謨殿曲宴詩》中提到“戶牖、屏柱、茶床、鐐爐,皆五色琉璃,……”將“鐐爐”與“茶床”并用,證明其為一種烹茶之器。《東軒筆錄》中“仁宗曰:‘吾屢顧不見鐐子,茍問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歸。’”文中的“鐐子”在宋代指的是掌管茶水的人。元代在茶文化方面承上啟下,不僅繼承了唐宋時期的煎茶、點茶法,還出現了直接用沸水泡茶的泡茶法。泡茶法發展至明清時期,成為最主要的飲茶方式。因此,鐐子的流行時間大概為宋元時期。隨著飲茶方式的變化,“鐐子”這一名詞及其具體的使用方式逐漸被人們遺忘。
唐人煎茶多用風爐,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凡三足”。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套唐代晚期白釉瓷器中的風爐為圜底直筒形,下有三蹄足,腹中部有兩個相連的風穴,風爐上放一茶鍑。此外,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中所繪風爐與陸羽所描述的風爐大致相像。從圖中來看,推測煮茶采用的是唐代流行的煎茶法,風爐用來煮沸茶鍑或茶銚中的水,水中再放入茶末進行烹煮。
宋代點茶法流行,煮茶的器具發生了變化,煮茶時需要先將湯瓶放于鐐子中加熱。這一場景常見于宋代繪畫、墓葬壁畫及磚畫。鐐子多為方形,上面放有湯瓶。如南宋《春宴圖》中的方形鐐爐;《春游晚歸圖》末端挑擔者一端挑著的燃著炭火的方形鐐子,上面還放有兩個湯瓶;偃師酒流溝宋墓磚雕備茶圖中的方形鐐爐。在宋代,雖然流行點茶法,煎茶法卻并未完全消失,除鐐爐外,風爐也常見于飲茶活動,如劉松年《碾茶圖》中直筒形、下有三足的風爐。
一般來說,鐐子與長流湯瓶配套用于點茶,風爐上置茶釜用于煎茶。但在遼金時期,與鐐子、風爐配套的還有一種短流的煎茶瓶。宣化遼代張匡正、張文藻等墓葬壁畫中的風爐形制大多為下有蓮花座,直筒形爐身,無足,上放一短流湯瓶。此時的煎茶器具由茶鍑變為短流湯瓶。此外,在大同東風里遼代壁畫墓、山西陵川金墓以及敖漢旗羊山遼墓壁畫備茶圖中,短流湯瓶都是置于鐐子中。此湯瓶為短流,不如長流湯瓶注水有力,其功能是將茶末直接放入湯瓶中煎煮,證明遼金時期仍存在煎茶法。鐐子的作用不僅是加熱湯瓶中的水,還能煎煮茶。
從總體來看,遼金時期使用鐐子加熱湯瓶占主流,風爐使用頻次較少,推測是因為風爐一次只可加熱一個湯瓶,不如鐐子同時放置多個湯瓶方便高效。宣化張世卿、張世古墓等遼末期墓葬壁畫中鐐子上的湯瓶由短流變為長流,這可能是遼金受宋的影響,由煎茶法向點茶法過渡的產物。
元代茶的點泡方法包括沖點法、撮泡法、煎烹法。此時,風爐或鐐爐仍見于人們的茶事活動,如劉貫道《消夏圖》中正在煮水的蓮花座風爐。內蒙古赤峰市沙子山元代墓中壁畫也有鐐爐的身影:桌上置有茶盞,桌前一女侍側跪,左手持棍撥動鐐爐中炭火,右手執湯瓶。這幅壁畫表現的是點茶活動,其中鐐爐形狀模糊不清,似為方形。明清時期,茶的飲用方式幾乎全部為“撮泡法”,鐐子、風爐之類的煮茶器具完全不見蹤影。
結合各種文獻、繪畫、壁畫及考古資料考證,大概總結為下:風爐為鐐子的前身,風爐最早在唐代出現,一般為圓筒形,腹部有風門,下有三足,用于煎茶。宋代時風爐并沒有消失不見,此時新出現了鐐子,一般為方形,形體與風爐相比更大,內置炭火與湯瓶。與宋并立的遼金時期,其風爐為蓮花座形,一側有出風口,上置短流煎茶瓶;鐐子內一般置有長流湯瓶與炭火。到元代,隨著撮泡法的出現,鐐子和風爐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明清時期完全消失。
鐐子作為茶具的一種,是墓葬壁畫備茶圖中的重要元素。據統計,遼金壁畫墓中出現備茶圖的墓葬共有18處,其中備茶圖中出現鐐子的墓葬共15處,占比約83%,肯定了鐐子在備茶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遼代墓葬壁畫中有鐐子的墓葬共計13處,從地域上看,長城沿線桑干河流域居多,包括大同南關遼墓M2(無紀年,簡報推測為遼代中后期)、大同東風里遼墓M1(無紀年,簡報推測為遼代晚期)、朔州市政府工地遼墓、大同紙箱廠遼墓、宣化遼墓M2張恭誘墓、M10張匡正墓(遼大安九年,1093年)、M1張世卿墓(遼天慶六年,1116年)、M7張文藻墓、M6張姓墓(無紀年,簡報推測為遼晚期)、宣化遼墓M5張世古墓(遼天慶七年,1117年)共計11處。北方草原地區包括內蒙古敖漢旗羊山1號遼墓、下灣子5號墓、喇嘛溝遼墓,共計3處。金代墓葬壁畫中有鐐子的墓葬數量較少,包括北京石景山八角村金墓(金皇統三年,1143年)和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金大定九年,1169年),共計兩處。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鐐子集中出現在遼墓壁畫中,尤其是集中在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金代甚少。
遼金時期的鐐子整體造型多為盆狀,本研究參照相關壁畫資料及出土考古資料,用類型學的方法對鐐子的造型展開詳細分類及綜合分析。
A型:圓形鐐子。
Aa型:直口折沿平底。Ⅰ式:三蹄狀足。標本:宣化下八里遼墓M1張世卿墓所出(圖一)。

圖一 Aa 型Ⅰ式(宣化下八里遼墓M1 張世卿墓[4])
Ⅱ式:五蹄狀足。標本:宣化下八里遼墓M5張世古墓所出。Ⅲ式:四扁平曲足。標本:赤峰市小劉仗子遼墓所出。
Ab型:敞口折沿圜底。Ⅰ式:三扁鉤狀足。標本:敖漢旗羊山1號遼墓所出。
B型:花口形鐐子。
Ba型:折沿深腹平底。Ⅰ式:海棠形花口。標本:朔州市政府工地遼墓所出。Ⅱ式:多瓣花口。標本:大同東風里遼墓M1所出(圖二)。

圖二 Ba 型Ⅱ式(大同東風里遼墓M1[5])
Bb型:敞口淺腹平底。Ⅰ式:海棠形花口。標本:敖漢旗下灣子5號墓所出。
C型:方形鐐子。
Ca型:高足型。Ⅰ式:壸門式直足。標本:偃師酒流溝宋墓所出。Ⅱ式:扁鉤狀曲足。標本:湖北襄陽檀溪宋墓所出。
Cb型:矮足型。Ⅰ式:壸門式足。標本:大同南關遼墓M2所出。Ⅱ式:須彌座形。標本: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所出(圖三)。Ⅲ式:直口方體。標本:敖漢旗喇嘛溝遼墓所出。Ⅳ式:折沿方體,標本:河北承德平泉市小吉溝遼墓所出。

圖三 Cb 型Ⅱ式(山西陵川玉泉村金墓[4])
宋、遼、金鐐子可分為三型:圓形、花口形和方形。宋代鐐子多為方形;遼代長城沿線鐐子共6例,其中圓形2例、花口形2例、方形2例,草原地區鐐子共4例,其中圓形2例、花口形1例、方形1例,說明遼代鐐子在繼承宋代造型的同時有新的發展;金代地區一部分在北宋中原故地,基本延續宋代方形造型。
遼金墓葬壁畫中,備茶、備酒是祭祀空間的兩個儀式場景,一般分繪于主位兩側,即墓葬的東壁或西壁,少數墓葬壁畫將備茶、備酒繪于同一圖中,如陵川金墓。以宣化下八里M1張世卿墓(遼天慶六年,1116年)為例,備茶圖位于墓室后西壁,旁有侍者圖與啟門圖;鐐子在桌下前方,呈圓形,侈口、折沿、方唇、直腹較淺,平底,五蹄狀足,鐐子內置碳與湯瓶。配套茶具有茶桌、湯瓶、茶盞、盞托、都籃和箸,另有酒器樽和杓。備茶者共兩人,一人著黑色巾幞,黃色窄袖圓領袍,一手持盞托與盞,一手持箸調膏,另一人戴灰色巾幞,穿紫褐色圓領袍,一手撐桌面,一手持湯瓶作注湯狀。在遼金墓葬中,備茶圖多位于墓室西壁或西南壁;鐐子多放置在茶桌下方;配合鐐子使用的其他器具有茶桌、盛水的湯瓶、茶盞、盞托、茶碾、放置茶具的都籃和用于點茶擊拂的茶筅、箸等;還有果盤,內置各種水果,食盒、溫碗與注壺、酒器樽、梅瓶、膽瓶等;備茶者姿態各異,最大限度還原了當時的備茶過程。
據考古出土實物資料,鐐子一般為鐵質,是飲茶活動中用于加熱湯瓶中水的炭盆,遼金時期多為圓形多足狀,還有花口形和方形。風爐為鐐子的前身,鐐子在晚唐出現,宋遼金時期得到廣泛使用,鐐子內一般置有長流或短流湯瓶與炭火。隨著飲茶方式不斷變化,至元代,鐐子逐漸消失。鐐子是墓葬壁畫備茶圖中重要的構圖元素,遼金時期與鐐子配套使用的茶具一般有茶桌、茶盞、盞托、茶碾、茶羅等,說明宋朝漢人的烹茶方式對契丹、女真民族有所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