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雨,張新詞(河南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浚縣屬于鶴壁市,位于河南北部,是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的中心地帶。浚縣位于太行山東麓與華北平原的交界地帶,境內有大伾山、浮丘山等丘陵,衛河、淇河等河流從浚縣流過,水資源豐富。浚縣是一個典型的北溫區、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差較大,雨量充沛。優越的自然環境,不僅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良好的條件,而且對浚縣泥咕咕的發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浚縣位于海河流域,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六千多年前,華夏人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并創造了絢爛的華夏文明。商都遷殷之后,浚縣便稱為黎。西漢前期宋金元時,置黎陽縣,改為浚州,明代初期降州為縣,并以浚縣為名。在浚縣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曾經滋養出眾多藝術家,是大禹治水“東過洛汭,至于大伾”的地方。中國現存最早、北部地區最大的石佛像便在這里,浚縣是隋唐大運河的流經地,這里曾經的輝煌,證明了它令人贊嘆的自成一家的歷史文化。
1.遠古時期
遠古時期,顓頊帝于帝丘定都,教化民眾稼穡、逐鹿征戰、敬拜神靈,促使冶銅業、制陶業以及農業得到了很大發展。顓頊帝在位期間,泥咕咕的產生與制陶業息息相關。傳說,顓頊帝用黃河岸邊的膠黏土,按照馴養動物的形象,教人們捏一些家里養的牲畜形象祈求六畜興旺。人們就開始模仿起來,把這些泥動物放在家里避禍求福。這可能是目前關于捏制動物造型泥玩最早的傳說了。
2.漢代時期
浚縣楊玘屯的漢墓里出土了兩件陶泥咕咕文物,東漢的王符在《潛夫論·浮侈》中寫道:“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排,諸戲弄小兒之具以馬巧詐。”王符寫這些話是指責當時社會風氣歪斜,但從側面反映出東漢時期泥玩具已經在民間很普遍了。
3.隋唐時期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瓦崗軍跟隋軍展開了斗爭,為了奪取在浚縣的溧陽倉。瓦崗軍成功占領了黎陽倉,一位名叫楊玘的將軍來到黃河邊駐扎軍隊,因此,楊玘駐軍的地方就被命名為“楊玘屯”。一番激戰之后,軍隊里會捏泥咕咕的將士,在黃河邊挖了一些特有的膠泥,捏起了泥人泥馬,用來祭奠戰死的戰友。他們在泥人泥馬上扎了孔,制成的泥具像號角一樣可以吹出響聲。這段歷史因而流傳了下來。
傳承人用最簡陋的工具,將自己所見、所想、所寄托的各種事物以泥土為載體,經過巧妙的雕琢,做成了種類繁多的玩具和工藝品,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隨著時代變遷在不斷繼承和發展,同時也帶入了另一個神秘的情感世界。
1.原材料與工具
黃河古道的膠泥是制作泥咕咕的主要原材料,是從地下兩三米處挖采出來的。浚縣地處黃河古道,泥土質地細膩、柔軟,具有很好的黏性和可塑性,是制作坯體的理想泥料。位于浚縣黎陽鎮的楊玘屯村,是泥咕咕的集中產地,當地村里農田深處的黏土層就是膠泥,沒有什么雜質,特別細膩。
除了泥坯,在制作過程中,著色用的顏料和清漆也是重要材料。傳統的著色顏料都是手藝人手工制作的,他們把油墨、爐底灰、動植物膠質、白礬、松香和無機顏料混合在一起攪拌制成。現在的手藝人使用的顏料基本上都是水基顏料、水粉顏料、丙烯顏料等。施涂固色劑是制作泥咕咕的最后一個步驟,把固色劑涂在表面,目的是提高亮度和保持色彩鮮艷。老藝人們用松香當作固色劑,現在普遍用的是清漆。
泥咕咕造型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大多數使用的都是木棍和竹簽。把工具兩端削成粗細不一的形狀,用來雕刻五官和花紋,再根據不同的造型,在相應部位扎孔,可以吹出聲響。這些簡單的工具經過手藝人一番巧妙雕刻,便創作出了千姿百態的造型。
2.制作手法
泥咕咕的制作手法主要采用手工捏制、模具制作以及模具與手工相結合這幾種方式,手工捏制是最普遍的制作方式。手藝人爐火純青的手上功夫加上日積月累的實踐經驗,制作出來的泥塑作品形態逼真而又千姿百態。手工捏制是泥咕咕最傳統的表現手法,也是它發揚傳承精神的根本。
泥咕咕的造型特征夸張、具象、隨意。民間藝人更注重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他們利用泥土的可塑性,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注入泥土,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在創作的過程中,藝人們通過對客觀形象的夸張變形,創作出獨特風格的作品。
泥咕咕的題材很豐富,人物、動物、飛禽走獸,形態萬千。其中,泥咕咕最經典的作品就是泥馬和“騎馬人”(圖1)。比如,為了捏出戰馬剽悍矯健的身姿,馬的頸背經過夸張的處理,顯得特別結實,馬頭高挺,兵強馬壯,甚至是身體大小的兩倍,馬的四肢短小但顯得完整而穩固。馬鬃毛和馬尾都很短,與唐代戰馬的形象相似。戰馬形象刻畫栩栩如生。為了突出騎士的頭部,只捏挺直的身體,四肢都省略掉。燕子也是泥咕咕造型中常見的形象,是浚縣人民生殖信仰的物質載體,具有悠久的歷史。泥咕咕的產生與鳥類有著密不可分之關系,燕子是泥咕咕的重要形象(圖2)。泥咕咕最古老、最核心的寓意是子孫繁衍,生生不息。各種題材的作品形象地展示了藝術家們的精神面貌和人們的美好向往,手藝人用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夸張和放大自己手里泥玩的局部特點,在制作過程中對細節進行刻畫,形成一種夸張怪誕的造型特點,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體現了民間藝術的質樸。

圖1 王學峰作品 “騎馬人”

圖2 “燕子”形象泥咕咕
“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顯眼的事物”,不一樣的色彩表達的含義截然不同,鮮明的顏色搭配正是泥咕咕的顯著特點。
把黑色作底色,是泥咕咕配色的一個主要特點。為什么底色要用黑色呢?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夏商時代的祖先崇尚黑色,他們視黑色為美。浚縣泥咕咕是河南黑底泥塑代表之一。傳統的泥咕咕無論表面著色多么鮮明艷麗,都是以黑色作底色,這與中原地區遠古的尚黑思想密切相關。《禮記》中有“夏后氏尚黑”之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色彩與五行相關,黑色為五色之一,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以黑白為主色加上赤、黃、青三種顏色組成的五色,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國民間美術。華夏民族一直把黑色看作“正色”“本色”的“神色”。
中國古代的五色觀被很好地應用在泥咕咕作品上,底色用黑色,是為了凸顯其他顏色。艷麗的色彩在黑底上綻放開來,讓整件作品都生動活潑起來。手藝人勾畫的花草紋樣千姿百態,使用了紅黃白綠藍等多種顏色。通常用綠來勾畫水草,用紅色和紫色來畫心和火焰,用黃色來點心和襯托。黑色代表堅毅穩重,體現了世世代代華夏兒女骨子里不張揚的性格特點,別致的紋飾也映射出平民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色彩對比新明,通過巧妙地搭配給大眾呈現出了熱烈、質樸、真摯的情調,保存了中原濃郁的鄉土情調,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從裝飾風格上看,泥咕咕具有質樸稚拙的特點。在造型和紋樣圖案上,泥咕咕形成了一套獨有的鮮明風格和新穎特征。一般造型和裝飾,除了人物臉部和獸首外,還運用了中國傳統紋飾中的花草紋。牡丹、菊花、梅花、月季等花和花瓣以及隨意描畫的野生花草樣式運用得最多。把花草紋當作裝飾物,側面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紋樣色彩鮮艷、樸素大膽(圖3),也是手藝人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

圖3 泥咕咕花草紋樣
受現代玩具市場的沖擊,泥咕咕創新形式逐漸變少,繼承人的作品風格并沒有優勢。一些具有觀賞和收藏意義的禮品成為市場上的主打商品,而很多傳統的人物形象,如騎馬人這種以玩具的形式售賣的泥咕咕卻無人問津。泥咕咕這項手藝的繼承方式通常是家族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手藝人缺乏傳統文化知識和內涵,導致這個行業的繼承人越來越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優秀的傳承人。
要實現文化傳承,就需要解決“傳承哪些”和“如何傳承”這兩個根本問題。傳承泥咕咕文化,既要繼承泥咕咕的生產技術,又要繼承泥咕咕的文化內涵。民間藝術作為時代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逐漸衰落,乃至消亡,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實情。因此,身處數字化時代的我們,應該利用時代優勢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保護,使其在傳承過程中持續創新。
泥咕咕作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重要的考察意義和指導意義。作品題材廣泛,形象生動、樸實、夸張,閃耀著粗獷、淳樸的光芒,可與中國畫相提并論。古樸優美的泥咕咕寄托著民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寄托著民眾的期盼和祝福。浚縣泥咕咕是當地民俗的縮影,是對歷史的傳承,承載著民間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民族記憶文化內涵。只有民間美術不斷發展,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邁向世界,在世界舞臺散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