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慶(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博物館,陜西 綏德 718000)
在眾多館藏文物中,書畫文物屬于有機類物件,在修復與保護工作中需要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傳統的技術方法已無法適用于現在的書畫文物修復與保護,因為現在文物修復不僅要求干預程度最小,還要求最大限度保留信息,對書畫文物的修復與保護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書畫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對于書畫文物病理研究、修復與保護實踐操作研究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能從檢測、清潔、揭裱、原生性保護以及復制保存等各個環節實現更專業的修復與保護,既能節約人力投入,也能保證專業性與精準性。
以往對書畫文物進行清潔,主要采取人工除塵與清洗方式,一般會用軟毛刷將灰塵輕輕拂去。這種清潔書畫文物的工作方式非常原始,并且效果并不好。如今可采用激光技術進行清洗,并且這種方式已成為書畫文物清潔的主流方式,激光技術的重復頻率低等特性,能夠對不同區域進行不同力度的清洗,實現了對書畫文物的最大程度保護。只要設置合理,這種方式基本上不會對書畫文物的顏料形成不良沖擊,大大降低了清洗階段出現損傷的可能性。
在對書畫文物的揭裱工作中,目前大多數書畫修復依舊采取傳統揭裱做法進行作業,這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擁有豐富的經驗與過硬的技術水平,而且耗時耗力,最主要的是常常會因為力度不對而導致書畫文物受損。所以,有必要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揭裱。目前常用的技術為生物試劑揭裱,也就是利用生物酶物質形成更高效的揭裱模式,這一做法不僅不會污染書畫文物,而且幾乎不存在整體揭離力,只要操作規范,便能在短時間內將畫心與命紙相互剝離且兩者均不受損,大大與提高了揭裱工作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所謂原生性保護,指的是對書畫文物的紙張本身進行保護,所以要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抑制一切影響紙張修復與保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技術:
該項技術主要是通過控制文物濕度,達到對文物的有效修復與保護。具體來講,在將書畫文物入庫保存前,可將其放置在微波爐中全面殺菌與烘干,這樣做能明顯提高修復效果,通常只需要殺菌一分鐘即可。該項技術的原理在于微波爐加熱會產生電磁場,而昆蟲蟲體會因為加熱出現動蕩,迅速被加熱,從而短時間內被殺滅。微波殺蟲技術有著效率高、成本低和無污染的優勢,但是可能會對紙張色素造成影響,即導致紙張顏色出現變化,所以對于有顏色要求的書畫文物而言,在修復保護中盡量不要采用這一技術。
書畫文物紙張極易受酸性物質腐蝕,尤其是在長時間的保存過程中,紙張的酸性物質濃度會不斷上升,腐蝕現象也會愈發嚴重。所以,在對書畫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時,有必要進行脫酸處理,借助脫酸試劑弱化紙張纖維酸性,或是用低濃度堿性溶液中和紙張酸堿值,這種方式能在不破壞紙質纖維的前提下,有效保護書畫文物(圖1、圖2)。需要注意的是,在配制試劑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比例,以免破壞書畫文物的字跡,玷污紙張表面。

圖1 畫作脫酸修復前效果

圖2 畫作脫酸修復后效果
加固書畫文物的紙張同樣是有效的修復與保護方式,修復時一般會用到加固膠液,不會影響書畫文物本身的色彩與紙張質量,而且能延長書畫文物的保存時間。此外,還可用伽馬射線對書畫文物的紙張進行加固,原理在于使紙張的高分子聚合物單體形成關聯、聚合的現象,無需任何溶劑,便能加固紙張本身。當然,該方法操作難度較高,還在進一步研究當中。
在對書畫文物的原生性保護中,一定要把握好文物的特性及色彩表現,針對書畫文物的紙張情況選擇具體的保護方式,提前做好多輪試驗,選擇最合適的修復方式,以免修復方式選擇不當而對書畫文物形成損傷。同時,在修復與保護書畫文物時,嚴格控制環境的溫度、濕度等因素,同樣能提升書畫文物的保護效果。
在修復工作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功修復的書畫文物不在少數。其中,《五牛圖》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圖3)。在修復之前,《五牛圖》多處損傷,并且有褪色的現象,經過專家商議和討論,決定應用上述提到的清洗除塵、紙張加固以及揭裱等技術,最終該畫作修復后幾乎還原了原來的模樣。具體來講,首先對《五牛圖》進行全面清洗,采取排筆飽蘸熱水的做法,對畫面重度洗刷,使得墨彩、印鑒、紙色均煥然一新,顯現于表面,同時也讓畫作上的大量破洞暴露出來;然后,對原畫作進行揭紙。通常來講,古畫舊裱一共分為四層,最里層為畫心,緊靠畫心的托紙為命紙,后兩層則是背紙。在修復過程中,用鑷子輕緩揭紙,把握好力度,不得因為用力過大而損毀紙張,還要潤濕中指,進行反復揉搓,徹底將畫心分離開來;最后,對《五牛圖》破洞進行修復,即“補紙”。觀察每一處破洞的形狀、大小,找同質地的紙張進行剪裁,補好之后進行上色與裝裱。在上色時要格外注意色彩銜接,根據原畫作風格調配顏色。這幅被修復的畫作憑借著精良的裝裱,成為我國文物修復中的最佳作品之一。

圖3 《五牛圖》修復效果
除了要對書畫文物原本紙張載體進行修復與保護外,為了保存其內容,采取復制的手段,同樣是可行的文物保護方式。對書畫文物的復制,如果完全由人工進行臨摹復制,不僅速度慢,且最終呈現的效果也不好,無法精準還原,嚴重影響書畫文物修復工作的效果。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書畫文物進行復制,能保證復制品極高的還原度。具體做法是借助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對書畫文物原件進行掃描,然后將掃描所得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再用專業微噴輸出技術制造出與文物原件相同的復刻品。因為數字化復制是采取圖像數據采集、微噴輸出的方式打印出來的,所以能夠百分百呈現書畫文物原件的細節,比如書畫文物原件中留下的時間痕跡、霉變等問題,均會在復刻品中呈現。傳統的修復工作雖然材料更符合原件,但是細節難以呈現,所以逼真度遠不及數字技術,無法保證最佳修復效果。在應用數字復制技術對書畫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應用計算機軟件及多媒體設備對書畫文物進行掃描,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掃描采集所用設備應當為專業化、固定式的文物掃描設備,因為這類設備的分辨率較高,能更好地還原書畫文物細節。此外,整個掃描全程不能碰到書畫文物原件,保護好脆弱的本體,是為了后續復制、修復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書畫文物的修復過程中,要對原件中出現的霉變痕跡進行清洗,必定會導致原件本身顏色出現不同程度的淡化,此時可利用計算機圖像軟件進行操作,通過調整各項參數,與原件進行比對,這樣修復處理的書畫文物,能保證色彩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
在修復過程中,部分書畫文物可能會嚴重受損,如果是色彩出現差異,則要進行校驗調整。用膠礬水、薄膠等顏色水材料,分批次涂在補紙上,能夠獲得不錯的色彩效果,更加接近原件的背景色。如果這一方法不奏效,則要應用數字技術對書畫文物色彩進行調整,借助圖像處理功能,用淡化筆和濃化筆對書畫文物色彩進行微調。
在書畫文物修復中,要合理選擇修復材料,必須確保與書畫文物原件材料相同。紙張作為書畫文物的載體,在選擇時需要認識其特性的差異,比如制作工藝、吸水性、紋理、材質構成等。此外,為了保證復刻輸出的打印效果,應當選用兩層貼合的宣紙作為輸出用材,確保色彩還原更精準。此外,還應合理選用鑲料材質,對工藝、紋理等方面慎重選用。復刻輸出完成后,便可去除貼紙,保證復制品與書畫文物原件更接近。
為保證書畫文物的復制品能達到修復要求,一定要嚴控色差,做好精度控制。具體操作中,先通過模擬噴繪、調試圖像等做法拿到復制樣本,與書畫文物原件進行比對,避免出現同色異譜的情況。為了更精準地還原畫面信息,避免復制品色彩差異明顯,也為了防止肉眼觀察得不準確,必須利用標準光源進行比較,結合比對結果調整數字圖形。經過重復打樣與比較后,得到最佳輸出效果。
綜上所述,書畫文物作為館藏文物中的重要種類,是對民族文化與古代歷史的最佳承載,但由于介質本身以及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書畫文物容易出現氧化、褪色、泛黃等病害。文章提出了應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對書畫文物進行修復與保護,對書畫文物的載體材料進行全面分析檢測,進行除塵清潔、揭裱處理,全面實施原生性保護,同時借助數字復制技術進行復刻,同樣是保護書畫文物的有效手段。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應用過程中也要保持對新技術的關注,不能一勞永逸、固步自封,而要緊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才能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修復與保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