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艷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種臨床亞型,其發病機制可能與胃腸動力異常、腸道免疫及微生態失衡、內臟高敏、腸黏膜屏障受損、遺傳易感性等有關[1]。臨床常見癥狀有餐后飽脹、早飽、上腹部不適等,可伴有上腹部燒灼感、食欲差、噯氣等表現。目前,西醫常規治療主要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抑酸、促動力、助消化及抗焦慮抑郁等藥物治療,但停藥易復發,療效有限[2]。該病屬于中醫“痞滿”范疇,臨床以肝胃不和、寒熱錯雜證多見,中醫藥在改善癥狀和防復發方面有獨特優勢,除了湯藥內服治療,還可以選用外治法配合治療[3]。筆者采用消痞除滿膠囊口服配合毫針透刺在改善PDS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方面有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中醫院收治的60例PDS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年齡32~65歲,平均(47.98±6.75)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4.8年,平均(5.22±1.10)年。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4~64歲,平均(48.2±5.07)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1.5年,平均(5.28±1.0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西省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倫理審批號:SZYLY2019KY-0301)。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Ⅳ中PDS的診斷標準制定[4]。餐后飽脹不適;早飽;病程≥6個月,近3個月存在癥狀,每周≥3 d;常規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具備以上1或2項癥狀,即可明確診斷。支持診斷條件:可伴上腹痛或上腹燒灼感;上腹脹氣、噯氣、惡心;可伴有胃灼熱;排氣或排便后緩解,不考慮為消化不良。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診療共識意見(2017)》中肝胃不和證、寒熱錯雜證的診斷標準制定[4]。主癥:脘腹痞滿,胸脅憋悶/竄痛,胃脘喜暖怕冷。次癥:噯氣,口干口苦,胃灼熱反酸。舌脈象:舌淡或紅,苔白或黃,脈弦、弦細或弦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25~75歲;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精神疾患者;既往有多種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
2.1 對照組 給予莫沙比利分散片口服治療。莫沙比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服。治療兩周。
2.2 觀察組 給予消痞除滿膠囊口服及毫針透刺治療。①消痞除滿膠囊(晉藥制字AZ20080225,0.5 g/粒)。藥物組成:柴胡20 g,白芍20 g,炒雞內金12 g,麩炒枳實60 g,焦檳榔20 g,姜半夏20 g,黃連片12 g,麩炒白術30 g,干姜12 g,黨參片12 g,炒川楝子10 g,陳皮20 g,麩炒蒼術30 g,厚樸24 g。由山西省中醫院制劑室提供。口服,每次2 g,每日3次,餐前服。治療兩周。②毫針透刺。選穴:中脘透下脘、梁門透天樞(雙)、內關透支溝(雙)、陽陵泉透陰陵泉(雙)。常規消毒,選用0.25 mm×5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透刺法操作:中脘透下脘、梁門透天樞選擇直刺進針,捻轉得氣后,將針退至穴位皮膚淺層,再將針尖沿皮刺向所透之穴,得氣留針;內關透支溝、陽陵泉透陰陵泉選擇直刺進針,捻轉得氣后,針尖導引經氣,直接刺向所透之穴,得氣留針。留針30 min,隔日1次。治療兩周。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主癥、次癥、舌脈象進行評估,按照輕重程度將主癥分別計為0、2、4、6分,次癥分別計為0、1、2、3分,舌脈象計為0、1、2、3分,總分取值范圍為0~30分。證候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重。②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指標選痞滿、噯氣,按照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為0、1、2、3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重。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質量指數(NDIQI)評價有消化不良癥狀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干擾、認知/自控力、食物/飲料、睡眠打擾、工作/學習5個方面的內容,共25個問題,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時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M(Q 1,Q 3)]
(2)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痞滿、噯氣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痞滿、噯氣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比較[分,M(Q1,Q3)]
(3)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I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I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分,M(Q 1,Q 3)]
PDS表現為慢性消化不良,起病多緩慢,病程持續或反復,表現為餐后飽脹不適、過度噯氣、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癥狀,該病發病機制復雜,除有遺傳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還與動力、感覺、飲食習慣、菌群等生物因素相關[5]。其中,胃-十二指腸動力異常特別是胃排空異常是導致PDS常見的病理生理改變[1],在治療上首選促動力藥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對癥處理,該類藥物雖然能明顯改善早飽、餐后飽脹等臨床癥狀,但遠期效應差,腹瀉、腹痛、倦怠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難以為患者帶來滿意療效。由于功能性胃腸病病因的復雜性,西醫常規治療缺乏個體化治療導致療效差,中醫治療有內治和外治之分,內服制劑聯合中醫外治,標本兼治,在治療方案的優化上可能更有優勢。
PDS屬于中醫“痞滿”范疇,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病因有七情失和、脾胃虛弱、食滯中阻等,肝氣郁結、脾壅胃逆、氣機不利、升降失司為基本病機。本病臨床癥狀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本病的中醫證型以肝胃不和、寒熱錯雜多見,創立了制劑消痞除滿膠囊,其成分包括柴胡、白芍、炒雞內金、麩炒枳實、焦檳榔、姜半夏、黃連、麩炒白術、干姜、黨參、炒川楝子、陳皮、麩炒蒼術、厚樸,方由四逆散、平胃散、枳術丸及半夏瀉心湯加消導化積藥物而成,有疏肝健脾、消痞除滿之功。四方均為治痞專方,多臟共治,攻補兼施。麩炒枳實、柴胡、白芍取四逆散之義,主治肝脾郁滯之痞,肝脾同治,氣血兼調,疏柔互用,升降并施;姜半夏、干姜、黨參、黃連取半夏瀉心湯之義,主治中虛寒熱錯雜之痞,益氣和胃,散結消痞,調其寒熱;麩炒蒼術、厚樸、陳皮取平胃散之義,主治濕滯脾胃之痞,辛開苦降能消脹除滿,芳香化濕能醒脾和胃,溫燥溫陽能燥脾助運。枳實、白術取枳術丸之義,主治脾虛食滯之痞,二藥相伍,一消一補,脾虛得健,氣滯得疏,痞滿自除;檳榔、雞內金、川楝子加強消導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四逆散類方可影響5-羥色胺、生長抑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等腦腸肽的分泌,以干預胃腸道感覺和運動[6];半夏瀉心湯通過降低縫隙聯結蛋白Cx43、促進PKC-α及部分miRNA的表達以調節胃電節律[7-8];平胃散參與濕阻中焦模型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輸布調控,能增強胃排空及腸道吸收運動[9];枳術丸能上調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受體蛋白的表達,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平滑肌收縮頻率和振幅,起到促進胃蠕動的作用[10]。本方組方嚴謹,兼顧全面,在改善PDS臨床癥狀方面效果顯著。
透刺法意在一針貫兩穴或多穴,有取穴精、針感強、刺激面大、疏通表里及鄰近經脈氣血之長,對沉疴痼疾有效。本研究在選穴上遵循同經透穴和表里經透穴原則。中脘和下脘均屬任脈,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當胃幽門部,中脘透下脘可理氣化滯。梁門和天樞均屬足陽明胃經,梁門主脅下積氣,不思飲食,天樞位于臍旁,為上下腹之分界,通于中焦,職司升降之功,梁門透天樞可疏調腸胃,行滯通腑。內關和支溝屬表里經,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絡穴,一絡通兩經,善治胸腹痞悶疼痛,可降胸脅之逆氣,止心下結痛,除煩滿。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經穴,穴性屬火,主脅腋痛、結胸,能瀉三焦火,通行三焦,內關透支溝可溝通表里,利脅疏經,寬胸通腑?!昂现蝺雀?陽陵泉為膽腑之下合穴,主胸脅脹痛,口苦,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治濕要穴,主治腹中寒不嗜食、脅下滿,陽陵泉透陰陵泉可疏肝利膽,健脾化濕。以上諸穴相伍,疏肝健脾,消痞和胃,從而健運中州,氣機調暢。透刺法可以作為治療PDS的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外治療法,探其機制可能與針刺能影響胃動素、胃泌素等腦腸肽的分泌,增強胃電活動,調節胃電節律影響,調節胃動力[11-12],影響幽門括約肌收縮振幅[13]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痞滿積分、噯氣積分、NDIQ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藥聯合莫沙必利治療PDS有較好的療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綜上所述,消痞除滿膠囊口服聯合毫針透刺治療餐后不適綜合征,將膠囊制劑的延時效應和針刺的即時效應相結合,可起到協同增效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因本課題未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遠期隨訪,針藥聯合是否有遠期效應還需更合理、更全面的方案設計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