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賢,吳鈞俊,陳根源,黃永昌
(1.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醫院,廣東 東莞 5237702.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770)
糖尿病性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統并發癥,由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引起,以無機械性腸梗阻的胃動力障礙及排空延遲為主要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食欲欠佳、噯氣、腹脹、厭食、嘔吐、體質量下降等[1]。DGP可引起機體營養障礙,加重各器官負擔,嚴重者會造成患者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2]。隨著糖尿病患者人數的增加,DGP患病率逐年升高,給患者及社會造成嚴重負擔。目前,DGP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通常認為本病與胃腸激素水平紊亂、幽門螺桿菌感染、局部免疫紊亂、自主神經病變及Cajal間質細胞異常等因素有關[3]。西醫治療DGP以控制血糖、促進胃腸蠕動、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為主,但促胃腸動力藥不良反應較大[4]。相關研究表明,中醫治療DGP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自主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好[5]。本研究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GDP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東莞市大朗醫院收治的84例寒熱錯雜型DG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54.39±4.17)歲,平均病程(8.49±2.31)年。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54.48±4.18)歲,平均病程(8.54±2.2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6Y9-3S72)。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糖尿病及消化系統自主神經病變診斷標準制定[6]。對于有典型“三多一少”癥狀(多食、多飲、多尿和體質量下降)的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對于無典型癥狀的患者,應重復檢測1次血糖,若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即可確診為糖尿病。同時存在胃動力障礙及排空延遲,伴有惡心、嘔吐、厭食、早飽、上腹部疼痛或飽脹等癥狀;X線鋇餐顯示胃蠕動減弱,收縮無力,鋇劑滯留時間≥6 h。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痞滿寒熱錯雜證診斷標準制定[7]。主癥:胃脘痞滿,遇冷加重,嘈雜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次癥:噯氣,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弦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病程>2個月;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兩周內服用過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者;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合并其他嚴重代謝性疾病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或腫瘤者;合并消化道器質性病變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意識不清或合并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59)治療,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口服。連續治療8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方劑組成:清半夏12 g,黃連片10 g,黃芩片10 g,人參片10 g(另煎兌服),干姜10 g,炙甘草6 g,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 L,早晚分服。連續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 ①胃腸激素及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 L,離心(離心半徑:10 cm,離心轉速:3 500 r/min)后分離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檢測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胃泌素-17(G-17)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②中醫癥狀積分。積分項目包括主要癥狀(痞滿胃脹、納呆嘔惡等)及次要癥狀(噯氣反酸、大便溏薄等),積分越高表示該項癥狀越嚴重,中醫證候積分為各項中醫癥狀積分總和[7]。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中醫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無效:中醫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或癥狀加重,中醫證積分降低<3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GAS、SS和G-17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GAS和G-17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SS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胃泌素-17(pmol/L)觀察組 42 治療前 142.23±13.53 15.21±2.93 48.66±6.89治療后 101.27±11.99△▲ 35.66±3.89△▲ 15.66±5.89△▲對照組 42 治療前 139.42±12.98 15.13±2.97 44.66±3.89治療后 113.38±10.03△ 25.79±3.05△ 25.66±3.89△組別 例數 時間胃泌素(pg/mL)生長抑素(pg/mL)
(2)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IL-10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IL-10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2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白細胞介素-6 白細胞介素-10觀察組 42 治療前 86.58±38.53 72.92±3.68治療后 54.27±31.99△▲ 89.92±3.68△▲對照組 42 治療前 82.42±33.50 72.92±3.68治療后 76.38±39.03△ 79.68±3.22△
(3)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痞滿胃脹積分 納呆嘔惡積分觀察組 42 治療前 4.23±1.53 4.51±1.53治療后 2.87±1.29△▲ 2.97±1.19△▲對照組 42 治療前 4.27±1.48 4.49±1.55治療后 3.98±1.23△ 3.56±1.21△組別 例數 時間 噯氣反酸積分 大便溏薄積分觀察組 42 治療前 4.92±1.28 4.75±1.47治療后 2.92±0.69△▲ 2.64±1.18△▲對照組 42 治療前 4.88±1.24 4.71±1.46治療后 3.68±0.82△ 3.42±1.34△
(4)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2%(41/42),高于對照組的85.71%(36/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DGP患者常表現為胃動力障礙和排空延遲,與胃腸神經系統肌間神經叢和黏膜下神經叢損傷有關,臨床常選用促胃腸動力藥物治療。莫沙必利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通過刺激乙酰膽堿釋放,從而有效促進胃腸蠕動,促進十二指腸和胃快速排空,且不影響胃酸分泌,可有效緩解DGP患者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較小[8]。
中醫無DGP的病名記載,根據DGP的癥狀表現可將其歸于“痞滿”范疇。中醫認為DGP的病機為消渴日久內耗脾胃之氣,脾胃虛弱難以運化飲食水谷,脾胃升降失調,津液、精微不能輸布全身,郁結中焦而成痞滿[9]。《傷寒論》第149條言:“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君藥,半夏具有消痞散結、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干姜、黃連、黃芩為臣藥,干姜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除痞;佐以大棗、人參補益中氣,扶正祛邪;炙甘草調和藥性。全方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瀉兼施,共奏宣暢氣機、調理中焦、協理陰陽之效。網絡藥理學研究發現,半夏瀉心湯潛在靶點位列前三的是槲皮素、漢黃芩素和山柰酚[4]。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炎、降血糖、保護神經等藥理作用[10];山柰酚具有降血糖、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11];漢黃芩素能抑制多種酶類活性和脂質氧化過程[12]。相關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能有效改善DGP大鼠胃腸動力障礙,降低血糖及腸黏膜通透性,改善炎癥因子水平,減少腸黏膜屏障損傷,調控腸道黏膜免疫應答,療效確切[13]。
GAS是調節胃酸分泌的重要因子,還可促進胰島素分泌。李昱坤等[14]研究結果顯示,GAS與糖化血紅蛋白(Hb A1c)呈負相關,且Hb A1c是G-17的獨立預測因子,表明GAS可用于評估血糖控制情況。IL-6、IL-10可參與機體免疫調節、內分泌調節及炎性反應,IL-6在激活中性粒細胞的同時損傷胃黏膜,其水平高低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GAS、G-17、IL-6水平及各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SS及IL-10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張軍等[15]將125例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均給予控糖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半夏瀉心湯,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 A1c及血清 MTL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SS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以上研究均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糖尿病性胃輕癱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腸激素及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中醫臨床癥狀,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推廣。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未觀察胃排空時間、胃排空率等相關胃腸動力學指標。此外,在后續研究中將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