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寧,田丹丹,雷宏斌,馬竹蕊,李 艷
(1.陜西省大荔縣中醫醫院,陜西 渭南 7151002.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以餐后飽脹、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為主要癥狀,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可分成餐后不適綜合征與上腹疼痛綜合征兩型[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FD的患病率可達23.5%[2]。本研究主要觀察頰針(頭、頸、背、三焦)治療FD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促胃液素(GAS)、胃動素(MTL)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陜西省大荔縣中醫醫院收治的FD患者7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38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4.18±5.15)歲,平均病程(14.81±0.55)d;觀察組平均年齡(43.34±4.15)歲,平均病程(14.43±0.7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批號:DLXZYYY202005-24)。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FD的羅馬Ⅲ診斷標準制定[3]。FD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下癥狀中的1個或多個: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并且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功能性疾病。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痞滿證的診斷標準制定[4]。A.自覺胃脘部痞塞、脹滿或脹痛不適;B.發病緩慢,時輕時重,反復發作在兩個月以上;C.發病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誘因有關。凡具備以上A、B項,參考C項及其他癥狀、舌苔、脈象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近15 d內未服用促胃動力藥物,積極配合治療;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精神病患者;意識不清,不能表達主觀不適者;進展性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其他嚴重消耗性疾病者;易感染或出血者;合并心血管、肝、腎、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者;孕婦及哺乳期女性。
1.5 剔除標準 治療過程中不遵醫囑,自行服用其他藥物或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訪者;治療過程中出現意外者。
2.1 對照組 給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片)治療,每次10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連續治療兩周。
2.2 觀察組 給予頰針治療。針具:采用0.18 mm×13.0 mm中研太和一次性使用針灸針。取穴:頭(顴弓中點上緣向上1寸)、上焦(下頜骨冠突后方與顴弓下緣交叉點)、下焦(下頜內角前緣)、中焦(上焦與下焦連線的中點)、骶(下頜角前上0.5寸)、腰(背與骶穴連線中點;背穴為顴弓根下緣顳頜關節下)。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生手指、針具、針刺穴區常規消毒,將毫針套入針管,針管下端抵住針刺穴位,拍管進針,調節針刺方向、深度,至腹部查體陽性體征改善,或患者自覺癥狀改善,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兩周。
3.1 觀察指標 ①尼平消化不良指數(NDI)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NDI評分,包括尼平消化不良癥狀指數(NDSI)和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質量指數(NDLQI)。NDSI評分項目包括胃痛、胃脹、胃灼熱等癥狀的發作程度、頻率,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NDLQI評分項目包括睡眠干擾、認知控制、食物飲料、干擾4個領域,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②中醫癥狀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評分項目包括胃脹、腹脹、胃痛等14個條目,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計0、2、4、6分。③血清GAS、MTL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4 mL,離心取得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GAS、MTL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中證候療效的評定標準制定[5]。痊愈:主要癥狀、兼癥及體征基本或完全消除,療效指標≥95%;顯效:主要癥狀、兼癥及體征明顯好轉,70%≤療效指標<95%;有效:主要癥狀、兼癥及體征輕微好轉,30%≤療效指標<70%;無效:主要癥狀、兼癥及查體陽性體征沒有顯著好轉,甚或加重,療效指標<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共脫落5例,包括中途退出研究3例,轉院兩例;對照組脫落3例,觀察組脫落兩例。
(2)ND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SI、NDL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NDLQ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質量指數觀察組 36 治療前 50.12±0.63 74.19±2.03治療后 18.63±0.35△▲ 94.67±3.27△▲對照組 36 治療前 51.08±1.43 72.08±4.57治療后 23.03±0.82△ 84.86±3.15△組別 例數 時間 尼平消化不良癥狀指數
(3)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36 62.17±4.28 27.00±2.40△▲對照組 36 60.42±4.53 39.83±3.11△
(4)血清GAS、MTL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GAS、MT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GAS、MTL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促胃液素、胃動素水平比較(pg/m L,±s)
表3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促胃液素、胃動素水平比較(pg/m 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促胃液素 胃動素觀察組 36 治療前 51.73±1.03 110.34±2.45治療后 73.53±4.05△▲ 152.21±3.70△▲對照組 36 治療前 57.52±4.57 109.26±3.41治療后 63.03±2.17△ 135.26±2.95△
(5)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67%(33/36),高于對照組的77.78%(28/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FD的發病機制包括胃動力異常、內臟敏感性升高、精神心理因素及腦-腸軸功能紊亂等。西醫治療FD的方法包括飲食調整、藥物治療及心理干預等,其中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抑酸劑、促動力劑、神經調節劑、組胺受體拮抗劑等,但對部分患者無效,且長期使用存在不良反應[6]。針刺療法具有起效迅速、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FD的治療。相關研究表明,針刺可以促進胃排空,調節胃電活動,調節胃敏感性,影響血漿代謝物,調節胃腸激素[7]。
本研究采用頰針療法治療FD,頰針療法是一種新型微針體系,是以與解剖對應的全息胚作為肢體脊柱靶點,以三焦五臟為核心的氣化系統為臟腑靶點,將身心合一的理念融匯于治療當中。臨床上頰針以治療頭面、軀干、四肢的痛證為主,對內臟疼痛亦有一定療效[8]。在FD的治療上,頰針療法主要通過調氣調神以促進脾胃運化。調暢情志以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在選穴方面,本研究選取頭、上焦、中焦、下焦、腰、骶進行頰針治療。其中三焦屬特定穴,《難經》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之論。頰針療法將這個整體意義和格局的三焦稱為大三焦,區別于單一“決瀆之官”的三焦。針刺三焦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使三焦氣化調暢,五臟六腑功能和諧,故臨床癥狀好轉。頭、腰、骶是基于整體觀的取穴,可使患者精神安舒、神志調暢,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GAS、MTL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可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促進胃收縮,進而影響消化道功能,MTL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和胃排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NDLQ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血清GAS、MTL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頰針治療FD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清GAS、MTL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焦慮情緒,有利于患者康復。頰針治療FD主要通過調暢氣機,使氣血津液疏布正常,實現患者自我康復,到達治療疾病的目的,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形神一體觀。
綜上所述,頰針治療FD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清GAS、MTL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易于接受,適合臨床廣泛推廣。目前,關于頰針的相關研究較少,今后將針對頰針治療FD的作用機制展開研究,以進一步驗證頰針治療F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促進頰針療法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