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武 夏曉慶 鄭三潤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承包公司 上海 201204
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3號線第二控制中心位于九和路以北,老紅普路以西地塊。本項目包含Q1線網調度指揮大樓及Q2配套辦公、Q3設備維修大樓及管槽。Q1主樓11層,裙房5層,地下室3層,基坑大面開挖深度約15.3 m(裙房)/16.4 m(主樓),局部最大落深3.1 m。Q3地上9層,地下2層。單體建筑面積約70 000 m2,其中,地面建筑面積約50 000 m2,地下建筑面積約20 000 m2,基坑大面開挖深度約11.3 m。
1)基坑東北側范圍內存在2根DN200的鑄鐵給水管、若干電力管(10 kV直埋銅管)和光線管(200 mm×100 mm)。
2)Q1基坑圍護邊線與地鐵1號線左線隧道最近水平距離為4.97 m,與地鐵1號線出入段線區間隧道最近水平距離為24.6 m,與地鐵1號線右線區間隧道最近水平距離為35.5 m。
3)基坑側邊6~9 m處存在2根江干區φ2 200 mm主污水管,埋深3.6 m。
4)基坑西側及西南角存在2根光纖管、1根PVC污水管(位于等厚度水泥土地下連續墻〔TRD〕止水帷幕內)。
本工程穿越了不同時代的地層,根據勘探孔揭露的地層結構、巖性特征、埋藏條件及物理力學性質,場地勘探深度以內可分為①雜填土、③砂質粉土夾粉砂、④淤泥質粉質黏土、⑥淤泥質粉質黏土、⑦粉質黏土夾黏土、⑧粉質黏土、⑩粉砂夾粉質黏土等地層。其中,基坑深度范圍主要位于④3層淤泥質粉質黏土,該層層厚4.2~8.8 m,頂板高程-13.42~-11.74 m。工程區第一承壓水層主要分布于④4層和⑥3層,水量較小,隔水層為上部的④3層。建華站勘察時實測④4層第一承壓水層水頭埋深在地表下3.80 m,相應絕對高程為1.63 m,紅普路站勘察時實測⑥3層第一承壓水層水頭埋深在地表下6.10 m,相應絕對高程為-0.49 m。工程區第二承壓含水層主要分布于深部的⑩3粉砂夾黏質粉土、12 1粉細砂、12 4層圓礫中,水量較豐富,隔水層為上部的⑥、⑦、⑧層。
Q1基坑開挖深度為15.3~16.4 m,局部電梯井和集水坑下沉0.6~3.1 m。3層地下室基坑外側統一采用厚1 000 mm地下連續墻,墻長為40.0~44.5 m;基坑分坑施工中隔墻采用厚800 mm地下連續墻,墻長為40.0~41.0 m。B3-1長條形基坑深度為15.3~16.4 m,設置1道混凝土支撐和3道鋼支撐。B3-2三角形基坑深度為15.3~16.4 m,設置3道混凝土支撐。B3-1長條形基坑圍護邊線與運營地鐵1號線區間左線隧道最近水平距離為4.97 m,圍護結構邊線與運營地鐵1號線左線隧道間進行全方位高壓旋噴注漿(MJS)隔離樁加固。集水坑、電梯基坑等局部加深部位進行坑底高壓旋噴樁加固,加固深度為坑底以下3 m。基坑西側、北側外圍,設置一周TRD攪拌墻止水帷幕(厚800 mm,止水帷幕墻長為23 m),與MJS隔離樁加固體銜接封閉,周圈形成封閉的止水帷幕,對既有污水管線、建筑物進行保護。基坑北側影響范圍存在2根三污干管。Q1基坑圍護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線網調度指揮大樓基坑豎向圍護結構平面布置示意
Q3基坑開挖深度約為11.60 m,局部電梯井和集水坑下沉1.0~2.8 m。工程圍護結構采用厚600 mm地下連續墻,墻長為27.45~36.75 m。基坑設置1道混凝土支撐和2道φ800 mm的鋼支撐。局部混凝土支撐上方設置棧橋板(板厚350 mm),棧橋板范圍內的混凝土支撐下設置格構柱(600 mm×600 mm)和立柱樁(樁徑1 100 mm),立柱樁樁長為底板下35m。其余范圍內的立柱樁樁徑均為900 mm,樁長為底板下30 m,內插460 mm×460 mm格構柱。基坑北側為既有三污干管,埋深為3.75~4.00 m,為降低基坑開挖期間對三污干管的影響,設計采用φ850 mm@600 mm三軸攪拌樁對地下連續墻進行槽壁加固,加固范圍為地面以下21 m[1-4]。集水坑、電梯基坑等局部加深部位進行坑底高壓旋噴樁加固,加固深度為坑底以下2 m。Q3基坑圍護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設備維修大樓基坑豎向圍護結構平面布置示意
Q1基坑先行施工TRD止水帷幕和最外側止水MJS工法樁,同時穿插施工工程樁,待TRD和外側MJS形成封閉的止水帷幕后,開始施工地下連續墻和剩余的MJS,地下連續墻施工完成后,開始穿插施工工程樁和立柱樁、高壓旋噴樁、降水井,B3-2區具備土方開挖條件后,進行該區土方開挖和內支撐施工,待B3-2區回筑至地下2層頂板后,開始B3-1-2區土方開挖和內支撐施工,待B3-1-2區回筑至±0 m結構后,開始B3-1-1區和B3-1-3區土方開挖和內支撐施工,直至Q1樓完成±0 m結構。
Q3基坑先進行三軸攪拌樁槽壁加固,隨后施工地下連續墻,然后施工工程樁和立柱樁、高壓旋噴樁和降水井,具備土方開挖條件后,由西向東進行土方開挖和支撐施工。
3.2.1 土方開挖原則
1)基本原則:從上到下、對撐支撐、分區、分層、分單元、分塊、對稱、平行、抽條式開挖。按照“時空效應”原理,“限時、分段、均勻、對稱”地進行土方開挖和設置支撐,立桿連桿設計位置,隨開挖加設,減少和控制無支撐土體暴露時間。
2)分區原則:按設計工況的基坑分區劃分開挖階段。
3)分層原則:基坑各階段挖土施工必須遵循“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每層厚度不宜大于1.5 m,每段開挖寬度不宜超過20 m。
3.2.2 Q1基坑土方開挖
B3-2區基坑面積約為6 502 m2,大面挖深16.4 m。基坑按照后澆帶及支撐位置劃分為4個區塊,按照B3-2-1、B3-2-2、B3-2-3、B3-2-4先后順序組織流水施工。待B3-2-1區完成地下2層頂板結構,方可開挖B3-1-2區。
B3-1區基坑面積2 543 m2,基坑標準深度16.40 m,南側為運營地鐵1號線,西側為七堡車輛段綜合維修基地,基坑按設計要求分為B3-1-1、B3-1-2、B3-1-3共3個區塊,待B3-1-2區地下室結構地下1層頂板完成后,進行B3-1-1區及B3-1-3區土方開挖及支撐施工。土方開挖分區如圖3所示。

圖3 Q1樓底土方開挖分區
3.2.3 Q3基坑土方開挖
Q3基坑面積約6 600 m2,基坑深度約11.700 m,土方量約7.46萬 m3,出土時間為32 d,每日出土量約為2 400 m3。結構布局為東西向的長條形結構,南側、西側為既有建筑,北側為高架橋及地下管網。地下3層施工時間長。東西向分為Ⅰ、Ⅱ、Ⅲ、Ⅳ、Ⅴ共計5個區域,按照Ⅰ、Ⅱ、Ⅲ、Ⅳ、Ⅴ組織流水施工。各區塊待第1道支撐混凝土強度達到85%設計強度后,將土方挖至第2道支撐(鋼支撐),并及時施加支撐預應力;爾后開挖至第3道支撐(鋼支撐),并及時施加支撐預應力;最后開挖至設計標高(預留300 mm人工挖土以免擾動基底原狀土),分區如圖4所示。

圖4 設備大樓基坑開挖分區
3.3.1 Q1基坑降水
基坑西側、北側外圍設置一周TRD攪拌墻止水帷幕(厚800 mm止水帷幕,墻長為23 m),MJS隔離樁加固體銜接封閉周圈形成封閉的止水帷幕,止水帷幕閉合后,方能進行坑內降水、地下連續墻與TRD間控制性降水。坑內采用自流疏干井,B3-1基坑坑內設12口降水井,B3-2基坑坑內設19口降水井;坑外設自流疏干井兼作應急井,坑外共計20口降水井,坑外按地面以下5 m進行控制性降水。
3.3.2 Q3基坑降水
基坑圍護結構全部采用厚600 mm地下連續墻,φ850 mm@600 mm三軸攪拌樁槽壁加固深度為21 m,進入④3層2 m。基坑布置17口坑內疏干降水井用于坑內土體疏干,坑外布置16口坑外觀測及應急井。
基坑支護主要監測項目為支護樁(墻)頂部水平(豎向)位移、支護樁(墻)水平位移、支撐軸力、地表沉降、土體深層水平位移、立柱豎向(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周邊環境主要監測項目為周邊建(構)筑物豎向位移、傾斜、裂縫,周邊管線豎向位移、差異沉降。
本基坑重點監測對象有地鐵站的位移及收斂、污水干管的位移,對地鐵站的監測項目和報警值主要為:上行線位移、收斂≤4 mm,下行線位移、收斂≤6.5 mm,入段線位移、收斂≤5.7 mm;污水干管位移≤17 mm。
4.1.1 基坑開挖重點分析
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大,且鄰近運營地鐵1號線及三污干管,因此對基坑變形控制要求較高,確保地鐵隧道與三污干管安全是本項目重中之重。同時,由于需要分層分塊開挖、分塊施工,且支撐梁布置密集,項目處于市中心,上下班高峰期土方運輸困難,導致土方開挖較慢。
4.1.2 解決措施
1)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分區安排施工。
2)分區分塊開挖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限時完成土方開挖及形成支撐,分區開挖過程中嚴密監測地下連續墻的變形與水位變化。
3)壓頂圈梁及支撐分段進行施工并限制分段長度及施工時間,以減少基坑變形,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保證開挖前支撐的強度。
4)完善方案,縮短基底暴露的時間,盡快澆筑底板混凝土。
5)針對較薄弱的后澆帶采取加筋墊層的處理方法,底板施工過程中,預留局部降水井作為泄水口,適當延遲其封閉時間,以防止底板上浮。
6)加強現場交通組織,保證行車通暢,落實好土方卸點,確保土方運輸通暢。
7)加強施工監測的信息化,及時對數據進行上報、分析及處理。
4.2.1 變形控制重點分析
變形控制要求:Q1基坑南側圍護結構外邊線與運營地鐵1號線區間左線隧道邊線水平距離為4.97~10.90 m,隧道頂面埋深14~16 m;基坑北側圍護結構外邊線與三污干管(DN2200)水平距離為6.0~9.3 m,干管頂面埋深約4 m;東北側存在2根直徑200 mm的鑄鐵給水管、若干根電力管和光纖管;西側及西南角存在2根光纖管、1根PVC污水管,距離西側文體中心11.0~16.5 m。Q3圍護結構外邊線距三污干管3.0~6.4 m,距離南側文體中心16 m。基坑開挖過程中,要嚴格確保基坑變形量,采取措施將對周邊的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
4.2.2 解決措施
1)各分區基坑開挖前,進行認真研究和部署,開挖時嚴格遵循各施工工況要求,減小基坑開挖施工時對相鄰基坑和周邊環境的變形影響。
2)嚴格按照“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進行土方開挖作業。土方開挖時,必須待支撐達到設計要求時,方可進行下層土方的開挖。
4)施工期間基坑周邊10 m范圍內堆載不允許超過20 kPa。
5)盡量縮短基坑無支撐暴露時間,混凝土支撐施工時間不超過48 h。開挖最下一層土方時,混凝土墊層應隨挖隨澆,無墊層坑底最大暴露面積不得大于200 m2,基坑不得超過48 h。
6)詳細了解地鐵隧道、三污干管等周邊管線的情況,制定詳細監測方案,開展日常管線巡視、檢查,加強管道線設施的安全運行和保護管理。
7)加強施工過程的各項監測,特別是地鐵側和三污干管側基坑變形、坑外水位的監測、地鐵隧道和三污干管變形,并及時將監測數據通報相關各方。
8)做好安全防護應急預案,現場準備好應急材料及應急設備,一旦發生險情,立即處理。
實施監測過程中,及時總結監測對象隨施工開展的變形規律,并重點關注監測數據變形情況是否正常。一旦出現數據異常突變,雖累積變形值未超過控制指標,也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如下處理措施:
1)立即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報送建設、施工、監理等單位,啟動應急處理流程。
2)立即安排加密進行現場監測,并加密后續監測頻率(不少于每天2次),根據后續數據變形情況,通過協商確定監測頻率。
3)根據數據變形情況,適時報請建設單位和產權單位組織召開專家分析咨詢會,并做好分析匯報的準備。
隨著地層固結沉降,在施工過程中未達到警戒指標的測點可能在后期緩慢變形,地鐵保護區監測單位需密切關注數據變化情況,采取以下應急處理措施:
1)通過日報、預警快報等方式,報送建設、產權、施工、監理等單位,啟動應急處理流程。
2)密切關注數據變形情況,如變形趨勢持續發展,則在跟蹤監測的同時,報請建設單位組織專家咨詢分析會,根據專家咨詢意見,確定后期監測工作開展情況。
3)如變形趨勢趨于收斂,則繼續跟蹤監測,并保持與建設、產權、施工、監理單位的有效溝通。
本工程為緊鄰杭州市三污干管及運營地鐵1號線的超深基坑,基坑施工期間對三污干管及地鐵車站的保護至關重要;深基坑施工嚴格按照設計工況分坑施工,施工過程中加強基坑監測并做好各項應急措施,因此三污干管、地鐵車站等結構變形均在控制值以內,未發生報警情況,基坑安全施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