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
(株洲市技術轉移促進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株洲 412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工作尤其是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闡明了加強人才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強調了人才工作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重要使命。研發人員作為科技型企業的中堅力量,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強,屬于知識密集型、創新型人才,具有素質高、能力強、貢獻大和影響廣等特點[1]。為深入了解株洲市企事業單位研發人員現狀,筆者對2020年全市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以及在株從事開發和創新的科技型企業、具有研發能力的生產經營實體等2111 家入統單位研發人員有關情況,開展了為期13 天的普遍調查,全面掌握了株洲市現有研發人員總量、產業分布、性別結構等情況,深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本次調研采用普遍調查方式,筆者將擬了解的企業研發人員數量、研發人員中管理和服務人員數量、研發人員中女性數量、研發人員中全職人員數量、研發人員中本科畢業及以上人員數量、研發人員中外聘人員數量等6 項統計指標繪制成調查表,通過統計局專業網站進行數據調取分析。與此同時,對研發人員的分布、構成等進行了統計匯總,分領域得出了普查的基本數據。
根據統計數據,結合株洲市“3+3+2”支柱產業結構實際,筆者將研發人員研究領域按產業劃分為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硬質合金、電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傳統產業及新興和未來產業等8類。其中,傳統產業包含了陶瓷、服飾等領域,新興和未來產業包含了功率半導體、永磁動力、生物醫藥等領域[2]。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株洲市入統企業研發人員數據統計表(按產業劃分)(單位:個)
從表1可以看出,研發人員主要集中在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產業。39 556 名研發人員中,有14 429 人來自軌道交通產業,占36.5%,是全市唯一擁有過萬研發人員的重點產業;有6887 人來自電子信息產業,占17.4%。航空動力產業由于技術含量高、保密程度高,部分重要軍工企業數據未直接入統,從事航空動力研發制造的民營企業、軍民融合企業相對較少,因此,入統研發人員數量比軌道交通、先進硬質材料產業少,僅占1.7%。
從表2 可以看出,石峰區、天元區、醴陵市研發人員數量顯著高于其他縣市區,分別占全市研發人員總量的42.9%、15.8%、14.5%。石峰區研發人員占比高主要是因為軌道交通產業主要分布在石峰區;天元區研發人員占比高是因為株洲高新區在天元,惠企政策較好,所轄園區內企業多為科技型企業;醴陵市研發人員占比高是因為入統企業多,高達605家,占全市入統企業總量的28.7%。

表2 2020年株洲市入統企業研發人員數據統計表(按區域劃分)(單位:個)
從表3可以看出,在株25家純國資企業(含上市公司,不含國有控股及國有合資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占全市研發人員總量的52.5%,集中度較高。

表3 2020年株洲市入統企業研發人員數據統計分析表(按企業性質劃分)(單位:個)
從表4 和表5 可以看出,近年來,株洲市研發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數量、質量都在逐年上升。在數量方面,得益于該市不斷優化人才政策,自2017年株洲市發布人才新政30條及相關配套實施細則以來,株洲對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不斷增大,對人才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研發人員總量呈上升趨勢[3]。在質量方面,研發人員學歷普遍較高,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比大,且來勢較好,本次統計的3年里(2018年因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不具備可比性),本科及以上學歷研發人員比例分別為79.3%、70.4%、71%,占比均超過2/3。

表4 株洲市入統企業研發人員數據統計表(按年份劃分)(單位:個)

表5 株洲市入統企業研發人員數據統計表(按區域劃分)
據統計,僅2020年,該市39 556 名研發人員共申請專利10 804 件,主持或參與的項目獲市本級科技專項立項支持129 項,支持資金達2017 萬。2021年,株洲新增國家級“小巨人”29家、總數居中西部地區非省會城市首位。科技研發投入占GDP 比重達3.27%、連續3年全省第一,入選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位列全國第42位、中西部地區第8為[4]。僅目前,該市研發人員持有或在研的項目就達1000余個,部分項目既同時被列為國家、省、市重點計劃,又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統計結果表明,該市研發人員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研發渠道暢通,研發速度快,項目前沿性強,且在各自領域都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研發模式。研發人員通過自主研發、項目帶動,催生了國內首條8in車規級IGBT芯片線首批芯片、時速600km/h 高速磁浮交通系統、AES100渦軸航空發動機、復興號高原雙源動力集中動車組等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5]。
株洲市研發人員雖具有學歷層次較高、研發能力強、分布比較集中等特點,但對比沿海發達地區和長沙等新一線城市,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在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2017年、2019年、2020年女性研發人員占比分別為17.7%、20.5%、17.3%,僅為多數國內一線城市的一半,遠低于深圳市的40%[6],總量還不到10 000人。原因主要在于女性科技人才面臨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可支配科研時間無法保證、生育期和職業發展上升期時間重合等問題,與此同時,該市暫未出臺針對女性研發人員的支持政策,以上種種都對女性科技人才在該市的職業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調研走訪獲悉,在管理上,針對國企研發人員的激勵存在兩點矛盾。一方面,是期望薪酬與現實薪酬存在差距。國企對研發人員任職資格要求較高,在學歷、資格證書、項目經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屬于人才市場中的稀缺資源。同時,研發工作挑戰性較強,研發人員承擔的壓力也比較大,必然導致較高的薪酬期待。對目前的薪酬待遇,研發人員普遍認為與自身的付出不相匹配[7]。另一方面。是個人績效與團隊績效難以衡量。研發工作一般以團隊方式開展,項目研發成功更多是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多數情況下難以將研發貢獻精確到個人。與此同時,項目研發激勵也更傾向于團隊型激勵,且受工資總額限制,團隊成員之間的績效薪酬難以拉開距離,勢必影響部分工作能力強、貢獻程度較大的人員積極性。若研發人員認為自身貢獻遠超他人,而獲得的回報與他人相當,必然會產生較強的不公平感,進而可能導致消極怠工、負氣離職等情況[8]。
長期以來,株洲市對中小企業研發人員重視不夠。一方面,沒有強有力的鼓勵扶持政策,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缺少科研場地和實驗中試場地、研發資金不足、信息閉塞等問題。本次調查統計的39 556 名研發人員中,有專門研發場所的不到一半,了解儀器設備共享政策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以往該市在增加人才絕對數量上下的功夫比較大,但在專門人才尤其是研發隊伍的發展壯大、素質提高及比例提升方面,沒有探索出針對性強、實際效用好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在人才培養、項目扶持等方面忽略了對研發人員的傾斜。
在落實兼職兼薪政策方面,中辦、國辦《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在科技型企業兼職并按規定獲得報酬。但根據本次調研情況看,目前,該市一些領域由于技術機密和保密制度的要求,同時,對科研干部也往往參照黨政干部管理,兼職兼薪受一道道紅線束縛,科研人員對外兼職不多。在保障研發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收益權方面,國家積極推動下放高校、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中辦、國辦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作出了明確規定,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比例,可以不低于50%[9]。據了解,有的沿海發達地區甚至將此比例提高到了80%、90%。但在本次調研中,發現在實際執行中由于各個主管部門理解不一,受限于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該市研發人員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真正到位還存在諸多困難。
進一步加強研發人員工作,已經成為株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這既是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的重要抓手,又是株洲“發憤圖強、重振雄風”的現實需要。應根據株洲市“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對“十四五”期間株洲市研發人員的需求進行科學的分析預測,提出研發隊伍在結構層次、專業門類、數量分布等方面的具體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盡全力引進人才、培育人才、服務人才。
一是搭好臺子,依托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產業創新平臺,組織研發人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吸引高科技項目落戶株洲。每年重點推進一批有代表性的高端產學研合作項目、成果轉化項目,為研發人員搭建廣闊舞臺。探索出臺積極的獎扶政策,鼓勵企業爭創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
二是選好苗子,堅持“四個面向”,推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圍繞重大項目攻關育才引才用才,支持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牽頭承擔重大項目和建設重點平臺,促進項目、平臺、人才相互銜接、有機融合。可結合該市“3+3+2”產業體系實際舉辦系列創新創業大賽,為企業發展、技術研發等提供選才、用才平臺。
三是育好種子,大力扶持發展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高水平社會科技服務機構等平臺載體,構建“孵化+創投”的創業模式,打造一批創客空間和創新創業中心,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廣。加大與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動力度,探索建立定期選派研發人員進校、進科研院所交流學習機制。
一個地方的發展,短期看項目、中期看政策、長期看環境,將這個道理引入人才工作同樣適用。建議把加強研發人員工作作為全市人才工作的一個重要分支,納入該市人才服務體系。
一是根據該市經濟發展趨勢,將研發人員隊伍建設納入全市人才資源開發的總體框架,做好需求預測,編制相應的研發人員開發規劃,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與對策措施。建議向省里爭取,放開長株潭人才落戶、住房限購等措施,加快公共交通一體化,布局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特別是研發人才“工作在株潭、生活在長沙”。
二是出臺支持女性研發人員的政策。2021年7月19日,科技部、全國婦聯、教育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山東、蘇州等多省市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女性研發人員的政策。建議該市也可以結合實際,出臺針對廣大女性研發人員的利好政策,例如,在三八紅旗手評選推薦予以指標傾斜,提高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人才計劃等各類評審工作中女專家參與比例,成立女性研發人才協會等。
三是重視中小企業中研發人員的使用和培養,使其成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同時,對有市場前景項目的技術鑒定提供重點開發基金,并為專利技術持有者或項目研發人牽線搭橋,實現科研成果高質量轉化。探索健全針對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例如,建立提供技術支持、人才培訓、信息交流、咨詢服務的政府機構、中介組織等。
一方面,要打通成果轉化堵點,探索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科技人員成果轉化堵點,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培育一批效率更高、機制靈活、開放包容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造科技創新生力軍。探索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評選獎勵機制,定期評選獎勵一批轉化效率高、市場前景好的科技成果,特別實現了“卡脖子”技術和“專精特新”類科技成果轉化的,要大力獎勵和支持。
另一方面,要破除政策落地難點。2020年4月,株洲市已出臺《株洲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力求有效解決束縛科研人員研發創新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瓶頸問題,釋放改革活力。建議該市審計、財政、國資、人社、紀檢監察等部門大力聯動配合,破除政策落地難點,共同推動實施辦法落實落細,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