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正式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發展規模全球領先;數字領域國際合作穩步拓展。
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建成142.5萬個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戶數達到3.55億戶,千兆用戶規模達3456萬戶,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
截至2021年底,IPv6地址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IPv6活躍用戶數達6.08億。算力規模全球排名第二,近5年算力年均增速超過30%。

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據產量從2.3ZB增長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大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從2017年的470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萬億元。
5G實現技術、產業、應用全面領先,高性能計算保持優勢,北斗導航衛星全球覆蓋并規模應用。芯片自主研發能力穩步提升,國產操作系統性能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2017年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7年的2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2萬億元。
2017年到2021年,我國網民規模從7.72億增長至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提升至73%,特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57.6%,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縮小11.9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浙江、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天津、福建、湖北、四川等地區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 10 名。浙江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一。
到2025年,“元宇宙”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帶動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超過15000億元、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突破5500億元。
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打造1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術、高能級高成長的“專精特新”企業。
圍繞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50個以上垂直場景融合賦能的創新示范應用,推出100個以上引領行業前沿的標桿性產品和服務。
推動建設各具特色的“元宇宙”產業園區,打造一批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元宇宙”產業人才育引,優化生態環境。
Web3.0技術
發展探索Web3.0技術研發和生態化發展,推動分布式存儲、可信認證、隱私計算、智能合約等融合應用。
Web3.0技術也是這次上海“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大力發展分布式存儲。
分布式存儲和現有的“東數西算”不同,“東數西算”是通過構建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本質上“東數西算”仍然是中心化的存儲。
樹圖區塊鏈在去中心化存儲上已有部署,可以助力上海分布式存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