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蕾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3)
音樂劇(musical)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興起于19 世紀末的英國、繁盛于美國紐約百老匯并逐步走向世界的戲劇表演形式。1927 年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演藝船》,是公認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美國百老匯音樂劇,揭開了美國現代音樂劇的發展序幕。在20 世紀80 年代到90 年代,隨著歐洲音樂劇四大名劇《歌劇魅影》《貓》《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的先后問世,音樂劇迎來了大制作的時代。而歐洲音樂劇大放異彩之時,美國百老匯一度淪陷。華特·迪士尼公司在20 世紀90 年代抓住契機,自1994 年起相繼推出了多部音樂劇,不僅順利在百老匯獲得一席之地,并且成功在全球掀起迪士尼音樂劇熱潮。
而相比于歐美,我國的音樂劇起步較晚。盡管早在1921 年,黎錦暉先生就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兒童音樂劇《麻雀與小孩》,反響熱烈,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兒童音樂劇的發展幾近停滯。一直到1981 年自全國歌劇座談會上沈承宙向同行介紹美國“Musical”并將其翻譯成“音樂劇”起,我國兒童音樂劇開啟了發展探索階段、照搬和引進西方音樂劇階段和中國兒童音樂劇的創新階段。
本文將前期創作問題歸類為影響音樂劇發展的內部原因,將音樂劇后期呈現和運營問題歸類為影響音樂劇發展的外部原因。
華特·迪士尼公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不斷創造奇跡的娛樂帝國,以動畫產業為龍頭,創造了非常多的經典影片,如《白雪公主》(1937)、《小美人魚》(1989)、《獅子王》(1994)、《花木蘭》(1998)等。除此之外,它還經營有主題樂園、圖書音像及其衍生產品等產業,以及本文的研究課題——音樂劇。其音樂劇的成功離不開前期歌舞動畫片夯實的基礎。1994 年4 月18 日,迪士尼第一部音樂劇《美女與野獸》在百老匯皇宮劇場首演,在14 個國家115 個城市共計上演5464 場。而在此后的18 年間,迪士尼又陸續制作了《大衛王》(1997)、《獅子王》(1997)、《鐘樓怪人》(1999)等10 部舞臺音樂劇以及《歌舞青春》(2006-2008)電視音樂劇三部曲。
不難看出,迪士尼創作的音樂劇選題都是從不同背景和文化中尋找,大量拓寬選擇范圍。盡管大部分都以其早期動畫IP改編為主,如《泰山》《無冕之王》等,但也存在取材于《圣經》的《大衛王》、取材于威爾第同名歌劇的《阿依達》。不管是何種選擇,他的制作都幫助迪士尼的全球化野心更進一步,另外,這些選題在當地或在動畫IP 推出前已歷經時間的考驗,可以降低制作風險。
此外,迪士尼公司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它不拘一格、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特質。《獅子王》音樂劇版制作人彼得·施奈德(Peter Schneider)與托馬斯·舒馬赫(Thomas Schumacher)曾在1990 年制作《叢林之王》電影后想制作音樂劇版,但造型、風格、音效等與他們想要的銀幕形象相差甚遠,苦于缺乏天才的研發(development)人員,因此一直被擱置。在1994年《獅子王》動畫版上演后,托馬斯·舒馬赫(Thomas Schumacher)、麥克爾·埃斯納(Michael Esiner)碰頭,提出改編《獅子王》的興趣。一直到1995 年茱莉·泰默(Julie Taymor)帶著她從未挑戰過的全新創意與托馬斯等人見面,這才敲定了《獅子王》音樂劇版的主創人員,確定將《獅子王》搬上舞臺。而《獅子王》音樂創作也同樣用心。劇中許多樂器的音色甚至是音樂制作人們遠赴非洲取材后采用電子合成技術制作,既吸收了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養分,也將現代技術巧妙地融入,形成易于傳唱、極具非洲韻味、音樂風格鮮明的經典歌曲。配合原生態的非洲舞蹈與泰默讓人驚嘆的舞臺設計和本土化的唱腔與方言服化,讓人仿佛置身于非洲草原之中。
從外在來說,迪士尼音樂劇大多擁有宏偉巨制,利用先進的科技設備、手段制造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舞臺布景與道具。“連帶”是迪士尼公司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連帶性體現在兩方面:家庭連帶與周邊連帶。家庭連帶是指通過一位家庭成員的活動而帶動整個家庭的參與。一個小觀眾的身后是雙倍放大的家庭,為了陪同孩子進入劇院欣賞音樂劇,不僅其父母甚至其祖父母都樂意陪同孩子一同觀看,由此,一個兒童來觀看迪士尼音樂劇,劇院一定會售出兩張及以上的門票,這是其他音樂劇無法比擬的。而周邊連帶是迪士尼公司精心設計的周邊產業鏈條發展模式。音樂劇的大火,使得其周邊產品隨之火爆,這點相較于其他音樂劇同樣是十分突出而又成功的,不僅擴大了影響力與知名度,超乎預料的經濟效益也為其今后的音樂劇產業發展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礎。
迪士尼音樂劇往往從前期準備、彩排環節上,就已經開始進行媒體宣傳,在上演半年前,就開始售票。改造劇場、廣告宣傳、對演員排練進行宣傳,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座率以及票房帶來的巨大商業利潤,也正是迪士尼音樂劇藝術性與商品性完美契合的點。
我國兒童音樂劇的創作目前以三大板塊為主:原版陣容引進劇目、版權本土化劇目、原創劇目。原版引進是音樂劇發展最初的一種方式,就是將西方經典音樂劇原封不動地引進到中國,并且用原版語言上中國舞臺。因為原版引進劇目的高成本,所以從數量上來說原版陣容引進劇目每年上演的數量是最少的。版權本土化即將外國作品購入,音樂、劇情、舞臺布景以及演員的服裝等基本保持本色,但將歌詞翻譯成本土語言,加入本土俚語或笑料,使其符合中國觀眾的心理訴求,音樂旋律和歌詞譯文也符合中國大眾的口味。原創是音樂劇的最高境界,也是現在我國音樂劇市場的“大頭”。目前,中國的原創兒童音樂劇作品不下百部,但其中的優秀之作鳳毛麟角。
2015 年兒童音樂劇票房十強中,僅《愛探險的朵拉——海盜歷險記》是原版引進劇目,版權本土化劇目數量最多,共6 部。上榜的原創劇目共三部:《皮皮魯送你100 條命》《魔豆》《巴啦啦小魔仙之星夢派對》。可見觀眾更愿意為國外大IP 劇買單,且我國兒童音樂劇市場尚處于“摸石頭過河”階段。

表1 2015 中國兒童音樂劇票房十強
作品選材上,基本以國外童話故事、迪士尼故事改編為主,較少本土題材。的確,在《格林童話》等童話書中有很多小朋友耳熟能詳且喜愛的IP,選擇這些故事作為腳本不僅好推廣、上座率高,而且幼兒的接受度更高。但也反映出我國民間故事、古代傳說等文學題材推廣不足,缺乏本土性。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擁有豐富的劇本題材和歌舞資源,但在創作上卻沒有做到物盡其用,這既無法在作品中潛移默化地宣傳我國價值觀,亦無法形成我國音樂劇的影響力。
此外,大量劇目都將受眾群聚焦于低齡兒童,選擇童話故事為腳本,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青少年階段的受眾群體。例如我國大型原創兒童音樂劇《魔豆》,該劇是根據格林童話原著《杰克與魔豆》為藍本創作,整個故事情節簡單易懂,角色性格色彩鮮明,寓教于樂,滿足學齡前兒童及小學低年齡兒童的理解力和審美心理,易于幫助他們理解和養成良好品格。然而現在兒童受互聯網影響,普遍早熟,兒童在小學中高年級段開始或生理或心理上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身心都在逐漸剝離兒童階段,向成人世界成長。這些立意單一的兒童童話音樂劇顯然已無法滿足他們,他們需要帶有一定現實主義題材、人物與劇情更飽滿的作品給予其養分。
除劇本創作外,我國兒童音樂劇歌曲創作、舞蹈創作及舞臺設計上同樣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這與我國執導音樂劇作品的導演幾乎都非本專業出身也有些許關系。作品的整體編排上也近似“歌伴舞”的傳統形式,舞蹈、歌唱與表演難以融為一體,歌曲與角色的契合度較低,戲劇性較弱。此外在舞臺布景上,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審美傳統一般以寫意、抽象為主,典型代表為我國戲曲舞臺上的“砌末”。而受經濟條件的制約,我國兒童音樂劇鮮少有大資金的投入,在這一點上也限制了創作者們的想象,難以用舞美為劇目增色。
音樂劇是一種極具商業價值的戲劇形式,它的編排、策劃到運營對演出的成功與否、回報、盈利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的商品性是它作為一個商品的最初動機與最終歸宿,因此在后期運營上,如何提高觀眾對劇目的期待、如何提高觀眾與劇目的黏性、如何帶來長期效益都是創作者們需要考慮的。
首先,受劇情影響,受眾群體單一。我國兒童音樂劇的創作完全面向兒童,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水平創作,因此對于大部分青少年與成人來說是幼稚且毫無吸引力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大量的受眾。其次,除原版引進及本土化的劇目外,原創音樂劇的演出體量總體偏小,大部分作品僅完成一輪演出,可見對原創作品的推廣力度不足。由于我國音樂劇市場的不規范和運營模式的不健全,我國兒童音樂劇的廣告與宣傳活動“簡樸”。前期廣告宣傳及媒體報道基本是在首演一個月前才開始進行,首演結束后鮮有后續評論及報道。同時也存在為完成政治指標或評獎而作的作品,此類作品在展演結束后便杳無音訊了。
劇本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部音樂劇的票房與成敗,同樣藍本的選擇與創作在迪士尼音樂劇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創作的初期階段,制作方應做一個準確的市場定位,再進行市場調查和評估,測算該音樂劇的可行性、成本及預期收入等。如同《獅子王》的創作者們為了將這個計劃成功實施,花了5 年時間去尋覓合適的導演、設想將這個作品搬上舞臺的一切可能性。與泰默的靈感契合后,又花了兩年時間才將這個計劃“變現”。可見迪士尼音樂劇創作者們擁有對自身職業與事業的高度熱忱以及大膽的構想。
音樂劇的選材和編寫可以盡可能本土化、大膽前衛。我國兒童音樂劇可以盡可能從我國傳統民間神話故事、詩詞歌賦等中尋找靈感,大膽構思,弘揚我國傳統美德,創造和形成我國特色音樂劇IP。此外迪士尼音樂劇也在摸索與發展“去低幼化”的全新音樂劇IP。在現今互聯網的影響下,兒童的視野和思考能力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我們可以從迪士尼近些年的作品中看到多元的音樂構成、多角度的故事解讀觀眾完全可以接受,在創作中因是給兒童觀賞而故意幼稚化也是一種消極的慣性思維。
音樂劇是集歌唱、舞蹈與表演為一體的現代舞臺劇形式,人物的臺詞通常以“唱”的形式表演,因此歌曲的創作在音樂劇中尤為重要。而舞蹈的創作在音樂劇中同樣不可忽視,好的舞蹈編排能夠幫助觀眾理解劇情,推動劇情的發展。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舞臺設計。
在迪士尼的每一部音樂劇中每個角色都有為其量身定制的音樂,音樂往往都有共同的動機,與人物融為一體。同時,每部作品也會留下幾首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這首歌曲一出現就會帶動情節的發展、牽動觀眾的情緒,如《獅子王》中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美女與野獸》中的《Beauty and the Beast》。因此,我國兒童音樂劇的音樂創作同樣也需要花費心思去構想。
迪士尼音樂劇通常是當音樂劇的創作人提出一部劇的構思和創作方向,迪士尼公司及制作人就要進行大量前期商業調查,包括市場調查、觀眾心理期待值調查等等,用數據和調查來驗證新構思的可行性,一旦認可指數很高就開始后期計劃去實施劇作項目,這樣一來常常是劇目未出,圍繞著這部劇的商業運營就已經開始了。
我國兒童音樂劇產業化發展也必然要形成以制作人為中心的商業運作關系。專業音樂劇制作人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能預估到相對主流的發展走向,并從此出發選劇本、投資人、演員以及制作團隊,畢竟音樂劇產業的首要目的是要獲取商業價值,始終以吸引觀眾為基本原則。
迪士尼公司在產業化的完善上相當成熟。從劇本到廣告宣傳、到劇后衍生產品銷售一條龍,是一條可以從上游到下游可分化出若干可盈利環節的產業鏈,如版權購買、周邊售賣、真人簽售會等。
迪士尼音樂劇集藝術性和商業性于一身,可以說是藝術作品商業化的典范。它的成功不僅僅源于它的品牌,它的內在有很多值得我國兒童音樂劇學習與借鑒的地方。我國兒童音樂劇不僅要在劇本的創作上標新立異,在音樂、舞臺和舞蹈的設計上也要“異想天開”,逐漸轉變為以制作人為中心的商業運作模式,形成自身的產業鏈,加強與觀眾的黏性,增加票價之外的額外效益。
①引自孟聰.上海原創兒童音樂劇探尋[J].上海戲劇,20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