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哎呀媽
1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動作慢、拖拉,光靠催改變不了什么,甚至越催,孩子越慢。
后來看到心理專家胡慎之的一段話:媽媽越催促,孩子動作越慢,系鞋帶、吃飯、寫字,都越來越慢。這其實是孩子對媽媽的攻擊,或者說,是孩子針對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做出的反擊。
我恍然大悟,這就跟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一個道理。
我們的孩子,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很容易產生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

所以,想改變孩子的磨蹭,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很重要。
比如,當我決定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他,一開始兒子依舊磨蹭。但過了半個小時,他看了看時鐘,意識到作業還沒做,竟罕見地拿出練習冊開始寫。
原來,有些時候無聲真的勝有聲。放下催促嘮叨,讓孩子做主,既能讓他為自己負責,還能收獲成長的喜悅,何樂而不為?
2
前幾天在群里看到一個媽媽發來的求助語音:“我真的是要瘋了,這都10 點多了,他作業還沒寫完,其他小朋友都已經睡覺了,就他磨磨蹭蹭。”我聽完百感交集。
現在的孩子,作業真不是一般的多。語文、數學、英語、體育……什么都要打卡,什么都要過一遍。就像兒子每次一回到家,作業清單一打開,就是各科各類細碎的安排。別說他看了頭暈,就連我,也一時不知從何入手。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就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這種現象: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分為3 組,分別前往10 公里外的村莊。第一組的學生,由于不知道村莊在哪里,跟著向導走不到兩三公里,就開始叫苦。走了一半,抱怨的學生越來越多,負面情緒迅速蔓延。到最后,整個隊伍情緒低落,潰不成軍。
第二組的學生,事先知道目的地在10 公里外。他們走的途中沒有任何路標,他們只是跟著向導走,根本不知道走到哪里,還有多久。因此也有人開始抱怨,行走的速度越來越慢。
第三組的學生,情況截然不同。他們不僅知道目的地在哪里,還能看到路牌,心中有數,走得也很順利,最終全員完成任務。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定位速效實驗”。由此可見,孩子的磨蹭拖拉,跟目標不明確、過程漫長有關。
于是我在跟兒子商量之后,針對兒子的學習做了調整:每天先了解他要完成哪些作業,幫他將作業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后估算每個目標大概需要的時間,讓他做到心里有數。每一個短期目標完成時,我都會及時給出反饋。這么做,不僅消除了一次性完成所有作業的緊張感和壓力感,還預留了時間讓兒子放松一下,調整狀態重新投入學習。
幾個月下來,兒子每次做作業前都會自己做好規劃,效率也慢慢提高了。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拿下小目標時,也是他收獲成就感、重拾信心的高光時刻。
3
《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叫龍威的12 歲男孩,考試考了27 分,玩游戲時精神抖擻,做作業時卻哈欠連連,無從下手。
看到他在媽媽的逼問下,雙手無處安放的緊張,不禁替他捏一把冷汗。按道理,像他這么大的孩子,不至于故意拖著不寫作業。但從他的緊張、焦慮可以看出,他遲遲完不成作業的關鍵在于,學習對他而言很難。
不要一味判定孩子喜歡磨蹭,這極有可能跟要他做的事情難度大有關系。“蔡格尼克效應”也指出了這一點。人們對尚未處理完的任務,會比已處理完成的任務印象深刻很多。就是說,那些因為難度高暫時無法完成的事情,反倒會因“心有牽掛”而讓人煩躁,備受煎熬。
想要快速做完事情、提高效率,重點在于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擁有一個輕松舒適的狀態。明白這點之后,我的做法是,讓他先從簡單容易的事情做起。比如所有的作業中,他背英語單詞背得比較快,我就讓他先完成這項作業;一般完成1~2 項簡單的作業后,他就會明顯找到成就感,逐漸放松下來,不像剛開始那樣面露難色了。等他心情放松了,最后再學習數學或其他難度較高的學科,便相對更專注和快速些了。
這樣的方法持續了大概兩個月,看他每天順利完成一個個挑戰,渾身散發出滿足感,我便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只有用對方法,激發他進步的渴望,再難的事,他都愿意花時間精力做下去。
4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生意做得很好的媽媽,卻苦于無法引導孩子好好寫作業。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尹建莉聽到這個媽媽催孩子寫作業的話,瞬間明白了:“你已經欠數學老師三次作業了,還欠著英語老師兩次作業,今天再不寫,欠得更多了!”
提醒孩子寫快點,這沒什么問題。但媽媽這樣的說話方式和語氣,只會讓孩子覺得:作業是老師的,不是我的。而且,孩子還會覺得:我完不完成沒關系,反正有媽媽催我,不怕。
之前,我也踏進過類似的誤區。
自從學習了“自然懲罰法則”之后,我就決定學會放手。
有一次,到了睡覺時間,兒子仍沉浸在玩樂高的專注中,英語作業一個字都沒寫。我也不催他,只是簡單提醒他“該睡覺了”就轉身回屋。
第二天,他因為沒有寫作業而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一頓,于是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不敢再玩了。
有句諺語這么說: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失策。“自然懲罰法則”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磨蹭的后果,明白磨蹭要付出代價,從而不斷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正確的做法,不斷自覺加快速度。
看著兒子近一年的成長,我愈發覺得: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慢性子,他也不是故意要拖延時間,只是有時候,他跟不上大人的步伐。就像那句話說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所以,別急,給他多一點點時間,多一點點關愛。
要相信,他已經用最快的速度前行了,父母能做的,就是用堅定不移的愛接納他,在前面耐心引導他,讓他找到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