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梨利,高紅燕,舒菡藝,毛劍婷
(麗水市中心醫院 介入診療中心,浙江 麗水 323000)
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MT)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呈增長趨勢,臨床治療常采用手術切除、化療或放療等傳統手段。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現已有動脈化療栓塞、射頻消融術、經皮酒精注射、冷凍消融術、激光消融術等一系列MT介入治療方式。介入治療因具有微創、安全、無需全麻、療效好等優點成為部分MT的一線治療手段。此外,由于疾病分期、解剖狀況、醫療合并癥以及切除后的殘余器官過小等因素,部分MT患者無法行切除治療。對于這些類型的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療程序進行動脈內治療或消融治療,既可用于治愈性疾病,也可用于姑息性治療。
由于部分患者對介入治療手段了解不足,故產生焦慮與恐懼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雖可通過健康宣教以增強MT介入治療患者對治療過程的理解,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但常規健康宣教效果有限。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通過多渠道針對患者治療各個階段進行健康教育,本研究將該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MT介入治療患者中,探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對患者自我效能及希望水平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選取 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麗水市中心醫院行介入治療的MT患者。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與病理學確診為MT;②符合介入手術指征;③首次接受介入治療;④患者已知患有MT;⑤年齡<80歲;⑥知情同意;⑦具有一定閱讀和理解能力,能在講解后正確填寫量表。排除標準:①神經精神類疾病患者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患者及家屬均無法使用網絡方式接受健康教育者;③不配合填寫量表者;④未完整參與健康宣教者。
1.2 一般資料 共入組符合標準的MT患者99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9例),介入治療期間分別接受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傳統健康宣教(口述和發放宣教手冊)。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8~79歲,平均(59.76±6.15)歲;文化程度為小學8例、初中12例、高中(含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3例;肝癌28例,肺癌15例,食道癌7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36~78歲,平均(57.84±6.82)歲;文化程度為小學10例、初中9例、高中(含中專)19例、大專及以上11例;肝癌23例、肺癌17例、食道癌9例。2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1.3 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
1.3.1 宣教護士培訓 在開展研究前,對護士介入治療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根據反饋的問題和錯漏由專業醫師和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確保研究開展時護士已掌握各類介入治療知識。
1.3.2 宣教材料編寫 開展研究前,組織醫院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編寫各類MT使用介入治療的原理、操作方式、可能并發癥與不良反應、術前準備、術后護理等健康宣教材料,并結合網絡資源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
1.3.3 患者評估與培訓 患者入院時,分別對其MT介入治療認知水平、健康宣教接受能力及知識需求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進行微信接收健康宣教資料的培訓。
1.3.4 宣教實施 ①入院后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發放介入治療常識手冊,由護士進行詳細講解和解答;組織患者觀看病院大廳中播放的介入治療流程,觀看后由護士進行提問誘導患者回憶整個治療流程,確保患者明確各個治療步驟;將整個介入治療流程以動畫圖片形式呈現,張貼于醫院大廳和介入治療室中,以文字形式精煉介入治療相關知識,在醫院大廳和介入治療室電子顯示屏中滾動播放,以便患者隨時觀看;組織患者觀看MT疾病和介入治療相關知識講座視頻,可根據患者選擇在醫院大廳或病房內進行觀看,1~2次/周,20~30 min/次;根據患者介入治療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的評估結果進行個體化指導,每次僅講述2~3個知識點,注意語言通俗易懂,易于患者理解;讓患者關注科室的微信公眾號,將健康宣教材料上傳其中,開放留言窗口,由接受培訓后的護士進行針對性解答,進一步加強患者對介入知識的理解與學習;組織患者交流介入治療經驗與心得,促進患者間互幫互助,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②介入治療前健康宣教。患者在介入手術治療前,醫護人員詳細講解手術治療的目的、操作方式、術前準備及需要患者注意和配合的事項;同時可征詢已進行介入治療患者意見,親身講述個人治療過程,給予未治療患者鼓勵,以積極配合醫生接受介入治療。③術后健康宣教。術后告知患者應按照先前健康宣教中教授的方式進行制動和飲食調整,詳述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癥狀,針對已發生的并發癥或不良反應詳細告知發生原因及治療方式,平穩患者情緒;組織患者觀看術后康復訓練和自我管理講座視頻;同時鼓勵患者分享個人治療經歷及自我管理方法,通過講述完善個人對介入治療的理解與術后自我管理方法。④出院后健康宣教。護士通過電話隨訪掌握患者恢復情況并記錄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問題與疑惑,醫生通過電話或者微信公眾號方式進行答疑。
1.4 觀察指標
1.4.1 自我感受負擔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使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評估2組患者感受負擔,量表共10個問題,總分50分,分值越高,自我負擔越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
1.4.2 焦慮狀況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2組患者焦慮情況,量表共14個問題,總分56分,分值越高,焦慮情況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9~0.86。
1.4.3 自我效能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使用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SUPPH)評估2組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分為自我減壓、正性態度、自我決策3個維度,共28個項目,總分1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0.97。
1.4.4 醫學應對方式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使用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評估2組患者疾病應對策略,分為面對、回避和屈服3個維度,問卷共20個條目,維度分值越高越傾向于該種應對策略;3個維度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69、0.60和0.76。
1.4.5 希望水平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使用Herth希望量表評估2組患者希望水平,包括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采取積極的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3個維度共12個問題,總分48分,分值越高希望水平越高;3個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2、0.88和0.83。
1.4.6 治療配合度 術中由醫生依據患者介入治療配合情況對患者治療配合度進行評價,分為好、中、差3個等級。患者放松、有效配合手術進程、積極進行自我調整、醫患間交流充分為好,患者基本配合手術進程、指導后進行自我調整、醫患間有基本交流為中,患者產生抵抗、不能配合手術進程、醫患間交流有限為差,配合率(%)=(好+中)/總例數×100%。

2.1 自我感受負擔和焦慮狀況 干預前,2組患者SPBS和HAMA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2組患者SPBS和HAMA量表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SPBS和HAMA量表評分比較分)
2.2 自我效能 干預前,2組患者中文版SUPPH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2組中文版SUPPH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中文版SUPPH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醫學應對方式 干預前,2組患者MCMQ問卷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2組患者MCMQ問卷面對維度得分升高,屈服維度得分降低(<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MCMQ問卷評分比較分)
2.4 希望水平 干預前,2組患者希望水平各維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2組患者希望水平各維度得分與總分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2組希望水平得分比較分)
2.5 介入治療術中配合情況 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術中配合好25例、中18例、差7例,對照組分別為12例、21例、16例,觀察組的介入治療術中配合率(86.0%)高于對照組(67.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828,=0.028)。
介入腫瘤學隨著微創圖像引導療法的發展得到快速發展,許多療法具有與手術治療相似的臨床效果。圖像引導的實體器官腫瘤消融術是介入腫瘤最常用的手術之一,已廣泛用于包括肝、腎和肺在內的多個部位的腫瘤;另外,消融治療用于甲狀腺和乳腺病變的研究也在進行中。基于導管的介入療法也被廣泛使用,主要用于治療肝腫瘤。然而,介入治療后易出現惡心、發熱、疼痛等并發癥,加上患者對MT的恐懼及介入治療知識的缺乏,極大增加患者自我負擔、焦慮情況,降低腫瘤治療信心和積極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對MT介入治療患者進行有效健康宣教,加深患者對治療方法的理解,增強自我效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作用。
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是一種使用多種模式、針對不同個體在不同疾病階段的需要進行宣教的方式。通過健康視頻、健康卡片、流程動畫等多種媒介,形象生動地將宣教內容呈現,可以彌補傳統語言和文字交流的局限性和難理解性,更好地激發患者學習動力,也利于患者理解,使患者從被動教育轉換為主動學習,增強患者自我效能。通過在科室多處擺放張貼宣教內容并滾動播放,不僅能使患者隨時學習宣教知識,也能加深患者對宣教內容的記憶。此外,在不同治療階段給予不同的宣教內容,有利于患者對宣教知識及時應用并加深理解。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PBS和HAMA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能有效減輕患者自我負擔和焦慮感,與李迎等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中文版SUPPH量表各維度及總分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能顯著增強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可以成功地執行產生預期結果所需行為的信念。研究表明,MT患者自我效能感較差,并對正性情緒造成影響。提升自我效能感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提升MT患者生活質量。而多數患者產生有關疾病的負性情緒和自我效能感差都是因為對疾病和治療手段的未知,產生過多的憂慮和思想負擔。因此,通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可明顯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治療方式健康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進而提升自我效能。通過護患間交流,關于疾病治療的疑惑能及時得到解答,得到同類病人的鼓勵支持以及治療良好榜樣的支撐,顯著改善焦慮情況,減輕自我負擔。在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醫學應對方式中面對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屈服維度得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患者醫學應對方式。同時,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希望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希望水平。MT患者多由于認識到MT的難治性,加上疾病疼痛影響,希望水平低,對治療信心不足,產生治療抵抗情緒。但是通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患者掌握健康知識,認識到MT介入治療的必要性和意義,加上有同類患者治愈良好的例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增強對介入治療的信心,提高希望水平。而希望能促進腫瘤患者積極改變現狀,增加治療信心,有助于疾病治療。同時患者希望水平的提高能促進患者自我效能增加,積極轉換醫學應對方式。介入治療術中,觀察組的配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能有效幫助患者了解介入治療知識,進而促進患者在治療中更好地配合醫生,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多模式聯合健康宣教用于MT介入治療能減輕患者自我負擔和焦慮感,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希望水平,促進患者積極應對疾病并在治療中積極配合,進而可能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