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冕,華榮譽,楊方英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 1.護理部;2.胃外科護理單元,浙江 杭州 310022)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簡稱頭頸鱗癌)已成為全球第七大惡性腫瘤,每年新發65萬例,死亡35萬例。雖然近年來治療水平有顯著提高,但五年生存率仍無明顯改善,晚期患者生存率在50%左右。除吸煙、飲酒、HPV感染外,大量研究表明飲食與頭頸鱗癌的發生發展有關。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多吃蔬菜、水果可使口腔癌與喉癌的風險降低50%,而加工肉、紅肉、高脂飲食可增加患頭頸鱗癌風險。既往研究多局限于單一的食物或營養素對疾病的作用,不足以評估整體食物攝入情況對頭頸鱗癌風險的影響,而膳食模式是對個人整體的飲食情況進行分析,同時考慮各種食物和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據此,本研究通過探討膳食模式與頭頸鱗癌風險的相關性,以期為頭頸鱗癌的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選取 采用目的抽樣方法,選取2019年1—9月在浙江省腫瘤醫院確診為頭頸鱗癌的新發患者為病例組,均經病理學確診;排除存在第二原發惡性腫瘤及診斷為唇、唾液腺、鼻咽癌的患者。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為對照組,與病例組性別相同、年齡差≤5歲,地區來源主要限制于浙江省以內的人群,排除腫瘤性疾病、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收入等情況。
1.2.2 簡化版食物頻率問卷(FFQ25) 采用高鍵等設計與驗證FFQ25,詢問受試者過去一個月的飲食情況。問卷包括50個條目,25種食物類別,包括米飯、粥、面粉類食物、甜食、油炸食物、有餡類食物、粗雜糧、薯類、牛奶、蛋類、紅肉類、家禽類、加工肉制品、河鮮類、海鮮類、豆制品類、堅果、深色蔬菜類、淺色蔬菜類、菌菇、水果、甜飲料、啤酒、黃酒、白酒。
1.3 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 由研究者本人(護士)負責全部資料的收集。使用統一引導語,由研究者提問,被試者回答,研究者當場填寫量表。被試者對量表有疑問時,研究者采用一致性的語言進行解釋。本研究中人體測量工具使用統一型號、精度經過校正符合標準的固定工具。膳食調查時備有彩色食物分量圖片及問卷中提及的分量容器,如飯碗、中杯、小杯、湯匙、中茶匙等容量工具,幫助被試者進行回憶和判斷,盡可能保證膳食攝入量的準確性,調查完成后,對調查問卷進行審核,對有漏項或填寫有問題的條目重新進行訪問并進行內容的修改和完善,專人負責評定FFQ。排除調查過程中不愿配合或回答問題不夠認真者。
1.4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檢驗。應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對所有研究對象的膳食模式進行分析,選用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為主要的膳食模式。因子負荷代表食物類別與相應膳食模式的相關系數,某食物類別的因子負荷越高,說明此食物類別在該膳食模式中的貢獻越大,因此本研究中3種膳食模式分別以因子負荷較高的食物命名。個體在每種膳食模式的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越傾向于該膳食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膳食模式與頭頸鱗癌風險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共調查363人,242例為同期未患腫瘤的社區人群,121例為頭頸鱗癌患者。病例組中29例喉癌(占24.0%),42例口腔癌(占34.7%),10例口咽癌(占8.3%)和40例下咽癌(占33.0%)。病例組年齡30~87歲,平均(60.80±10.30)歲;對照組25~87歲,平均(60.71±10.77)歲;2組的BMI、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煙狀況和飲酒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
2.2 膳食模式分析 因子分析檢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為0.691,Bartlett球形檢驗<0.001。因子分析的結果表明,有9個公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結合特征根以及碎石圖中出現拐點之前的因子個數和因子的可解釋性,最終提取3種膳食模式,其特征根分別為3.29、2.04、2.01,各因子的貢獻率分別為13.18%、8.15%、8.03%,累計方差貢獻率為29.36%。3種膳食模式分別以因子負荷較高的食物命名,分別為蔬菜雜糧類模式(深色、淺色蔬菜及粗雜糧為主)、禽肉魚蝦類模式(家禽類、海鮮類食物為主)、油炸加工肉類模式(油炸類和加工肉類食物為主)。見表1。

表1 膳食模式因子負荷
2.3 不同膳食模式人口學特征比較 經分析顯示,不同膳食模式在不同年齡、BMI、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糖尿病、吸煙和飲酒情況的人群分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不同膳食模式在性別、高血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不同膳食模式人口學特征比較

表2(續)
2.4 膳食模式與患頭頸鱗癌風險的多因素分析 依據不同膳食模式人口學特征結果,將具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作為混雜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向前法分析,結果顯示:蔬菜雜糧類模式、禽肉魚蝦類模式可降低頭頸鱗癌患病風險(均<0.01),油炸加工肉類模式與頭頸鱗癌的患病風險無統計學關聯(=0.133)。見表3。

表3 膳食模式與頭頸鱗癌風險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n=363)

表3(續)
本研究顯示,蔬菜雜糧類模式與頭頸鱗癌患病風險呈負相關,表明蔬菜雜糧類模式是頭頸鱗癌的保護因素,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似。蔬菜雜糧類模式以蔬菜、雜糧、水果等為主,蔬菜、水果中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物質等。植物化學物質是植物中含有的活躍且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質,酚類(白藜蘆醇,姜黃素,槲皮素和厚樸酚)和硫代葡萄糖苷(蘿卜硫素等)的化合物正在成為一種有效的抑制劑預防口腔癌發生,以及使用白藜蘆醇預防頭頸鱗癌等,這些化合物可以通過調節癌癥增殖細胞傳導信號通路的途徑,阻止細胞周期的進程,促進細胞的誘導分化和凋亡,防止腫瘤血管生成,并抑制癌細胞的浸潤和轉移。同時這些物質可在治療過程中保護正常細胞,減輕放化療引起的損傷。胡蘿卜素類還可以作為抗氧化劑,消滅自由基,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損害,抑制脂質過氧化等作用。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禽肉魚蝦類模式明顯降低頭頸鱗癌發生風險,這可能與該膳食模式含有較多的家禽以及海鮮類食物有關。海鮮類食物含有豐富的ω-3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魚類),在魚類中發現的這些長鏈ω-3脂肪酸被認為可以降低癌癥風險,機制可能為通過抑制基因突變,減少機體慢性炎癥反應、抑制細胞生長、并促進細胞凋亡。也有研究表明,這些脂肪酸可能通過促進細胞凋亡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禽肉魚蝦類食物的攝入增加則相對減少了其他食物的攝入,如紅肉、加工肉等。同時,McClain等的研究也表明魚類及貝殼類食物的攝入可能與頭頸鱗癌風險降低有關,對降低甲狀腺癌也有同樣的作用。
油炸加工肉類模式的特點是油炸類食物(如油條、油餅、炸薯條、炸雞翅、炸豬排等)、加工肉類食物(如香腸、熏肉、午餐肉、火腿等)攝入得較多,而蔬菜類、水果類攝入得較少。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油炸加工肉類模式是頭頸鱗癌的危險因素,Perloy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加工肉可增加頭頸鱗癌的風險,尤其是口腔癌。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油炸加工肉類模式與頭頸鱗癌風險之間沒有顯著的關聯性,調整混雜因素之后,也未發現相關性??赡茉驗楸狙芯繕颖玖枯^小,仍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研究。另外,本研究是單中心的病例對照研究,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和回憶偏倚,而且對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如HPV、EBV病毒感染等對結果是否存在干擾尚未充分考慮。
綜上,本研究通過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種主要的膳食模式:蔬菜雜糧類模式、禽肉魚蝦類模式、油炸加工肉類模式,其中蔬菜雜糧類模式、禽肉魚蝦類模式可降低頭頸鱗癌風險,建議正常人群或者頭頸鱗癌患者多增加蔬菜、五谷雜糧、薯類以及魚蝦等優質蛋白的攝入,同時也建議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注重患者的飲食結構以及飲食質量,加強飲食方面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