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符瑜,李晨輝,宋鳳斌,陳雯霄,王大輝
(杭州師范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良好的睡眠質量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基礎。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睡眠障礙患病率為41.2%。睡眠障礙既是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也是身體亞健康和疾病的早期指征。目前國內研究著重居家老人的睡眠質量。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比,老年人在親情關懷等方面相對欠缺。本研究調查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睡眠質量現狀,分析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旨在針對養老機構提出改善老年人睡眠質量的建議。
1.1 調查對象及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杭州某民辦養老機構的入住老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認知功能正常,自愿參與本研究且溝通無障礙。剔除標準:患有認知障礙或軀體疾病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在本養老院居住時間<6個月。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后采用面對面方式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前,調查員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說明研究目的,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填寫有困難的老人由調查員代為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10份,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回收率為98.0%。其中男性151人,女性251人,年齡最大99歲,最小60歲,平均年齡(80.80±7.35)歲。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形式、居住時間、與子女交流情況、月收入)、健康狀況(自理能力、體質量指數、自感健康狀況、自感情緒狀況,其中自感健康狀況和自感情緒狀況得分范圍為0~10分,0分代表非常差,10分代表非常好)、行為生活方式(吸煙狀況、飲酒狀況、飲食習慣、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園區活動狀況、睡前思慮狀況)和養老機構基本情況(老人居住房間的燈光、噪音、溫度和通氣狀況)。
1.2.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 該量表由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個維度組成。每個維度分4級,按0~3分計分,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差。PSQI>7分為睡眠質量差,單項得分>1分表明該項目存在睡眠問題。該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87。
1.2.3 老年人睡眠環境改善需求調查表 自行設計老年人睡眠環境改善需求調查表,內容包括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加強睡眠有關方面知識的教育、提供熏香或精油等助眠物質、增強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和規律鍛煉的興趣、提升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指導老年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關注老年人催眠藥物的使用情況、觀察老年人的心理變化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護理8個條目。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中位數對一般資料和睡眠質量得分進行統計描述;采用卡方檢驗對睡眠質量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計學意義指標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人睡眠質量 本次研究對象PSQI得分中位數及四分位數為6.00(4.00,9.00)。其中,睡眠質量好(PSQI≤7分)的有242人,占比60.2%;睡眠質量差(PSQI>7分)的有160人,占比39.8%。7個維度中,得分最低的是睡眠效率;得分>1的維度表示該項存在睡眠問題,由高到低依次為日間功能障礙、主觀睡眠質量、睡眠障礙、入睡時間,見表1。

表1 PSQI量表各維度得分情況
2.2 老年人睡眠質量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自理能力、月收入、吸煙、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參加園區活動、睡前思慮在睡眠質量好與差兩組之間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2.3 老年人睡眠質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睡眠質量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吸煙、睡前過度思慮、自感健康狀況差、自感情緒差是老年人睡眠質量的獨立影響因素(均<0.05)。見表2。

表2 杭州某養老機構老年人睡眠質量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4 養老機構老年人睡眠環境改善的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養老機構老年人睡眠環境改善的需求前四位依次為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63.4%),加強睡眠有關方面知識的教育(53.0%),提供熏香或精油等助眠物質(43.8%),增強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和規律鍛煉的興趣(36.1%)。
本研究結果顯示,民辦養老機構有39.8%的入住老年人睡眠質量差,比蔡圓等的調查結果略高,比朱文芬的研究結果略低,這可能與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有關。在睡眠質量7個維度中,老年人日間功能障礙維度大于1分的人數最多,提示老年人日常活動較差,存在一定的活動不便。催眠藥物維度大于1分的人數位列第二,說明該養老機構老年人使用催眠藥物的情況比較普遍,這可能與養老機構老年人平均年齡較大、基礎疾病較多有關;入睡時間維度得分大于1的人數位列第三,該養老機構老年人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入睡障礙,與吳煒煒等和葉靜等研究結果相近,老年人入睡困難可能受年紀偏大機體功能有所退化、白天缺乏活動或長期臥床以及基礎疾病的影響。
本研究中女性睡眠質量差的風險是男性的2.72倍,與王宇宸等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與男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不同有關。與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思慮更為周密、詳盡,對家庭事務、子女事業和生活以及照顧第三代等生活瑣事上也更為關注,焦慮等心理問題更為突出導致睡眠質量與男性相比更差。
本次調查發現吸煙老年人睡眠質量差的比例為61.5%,且吸煙老人睡眠質量差的風險是不吸煙老人的7.55倍。王聞慧等研究顯示在中國老年人群中,吸煙人群睡眠障礙比不吸煙人群更為普遍,且吸煙指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吸煙對老年人睡眠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睡眠期間生理上對補充尼古丁的需求可能導致老年人醒來,進而引發失眠;并且吸煙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和打鼾可能更容易發生,繼而影響睡眠質量。同時老年人睡眠的影響還可能和與吸煙存在密切聯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
有睡前過度思慮習慣的老人睡眠質量差的風險是無此習慣老人的3.80倍。這和李媛等的調查結果相一致。睡前持續性思考會妨礙大腦休息,導致精神難以放松,睡眠質量不佳。同時也對老年人入睡時間產生直接影響,進而縮短睡眠時間。當老人睡前處在思考狀態,睡眠有關激素如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受影響會干擾睡眠潛伏期,打亂睡眠節律使得睡眠質量下降。睡前情緒也可能會受思考影響產生波動,過于興奮或者消極的情緒都會對睡眠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本研究還顯示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相關,自感情緒和自感健康狀況得分越高的老年人睡眠質量越好。王廷玉等研究發現,處于抑郁狀態的老年人情緒較為低落,這可能與患抑郁癥的老年人精力減退,興趣缺失,情緒低落從而導致有效睡眠周期和深度睡眠周期的減少有關,因而睡眠障礙發生的比例更高。國內另一項Meta分析研究顯示,中國老年人睡眠質量與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呈現中等程度的關聯。
結合該養老機構老年人睡眠需求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基于老年人對提供良好睡眠環境的需求最高,養老機構應注重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如維持適宜的溫度、避免燈光和噪音等不良刺激、提供熏香或精油等助眠物品。其次,基于老年人對睡眠相關知識的需求較高,養老機構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專家義診等方式開展冥想助眠、睡前泡腳、五指梳頭等助眠方法的宣傳。最后,養老機構應重視老年人自感情緒差等心理健康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和指導;豐富文娛活動,調動老年人參加園區活動的積極性。幫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從而促進其睡眠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