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木林,周利民
(1.淳安縣婦幼保健院 內科,浙江 杭州 311700;2.淳安縣第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浙江 杭州 3117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長期感染引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公共衛生疾病。據相關文獻統計顯示,全球約有2.57億HBV攜帶者,具有發展為肝病、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風險。據了解,每年約有100萬CHB患者死于晚期并發癥。我國慢性HBV感染者約有8 600萬,其中CHB患者約有2 000萬,給我國帶來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目前臨床上尚無徹底清除HBV的特效藥物,CHB治療以抗病毒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為主要方式,治療現狀不容樂觀。健康素養是人們在疾病預防、醫療照護和健康促進時獲取、理解和應用健康信息做出的與健康相關的維持或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能力。疾病防治認知程度越高,患者的健康素養也越高,有利于患者做出對自身健康有益的決策和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自制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識調查表對杭州市淳安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并分析該地區CHB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的認知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以有效預防HBV感染。
1.1 調查對象選取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淳安縣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并積極配合填寫慢性乙型肝炎相關問卷調查。排除標準:①合并丙、丁型肝炎病毒、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者;②患有肝硬化、肝衰竭、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等肝臟器官疾病或癌癥;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意識障礙者。共發放問卷3 046份,回收有效問卷2 54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3.6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問卷調查 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設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識調查表,集3方面知識,共15條內容:6條乙肝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蚊蟲叮咬,與乙肝患者握手或擁抱,與乙肝患者共用剃須刀等器材)、5條預防知識(早期檢查、衛生習慣、飲食規律、疫苗接種、母嬰阻斷)、4條治療知識(治療手段、治療藥物、預后復診、預后調養)。制作好調查表后,告知研究對象問卷調查目的,現場指導患者答卷并回收,及時審核,補充遺漏項目。填寫完成后由專人進行評定:回答正確,計1分,答不對、答不出均不計分,共計15分,得分≥8分者定為知曉率高。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檢驗;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認知情況的影響因素,采用非條件 Logistic回歸分析。<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調查對象一般情況 共納入2016—2020年確診的CHB患者2 548例,來自淳安縣11個鎮。其中男性1 643例,女性905例;年齡18~80歲,平均(61.35±12.67)歲。患者一般資料詳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2.2 疾病防治的認知情況 2 548例患者中,有1 884例(73.94%)患者對CHB的傳播途徑、預防知識及治療知識有一定了解。在所有項目中,母嬰傳播與母嬰阻斷的知曉率最低,均不足50%。詳見表2。

表2 患者對慢性乙型肝炎的認知情況[n(%)]Table 2 Patients’ knowledg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n(%)]
2.3 疾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比較對CHB防治知識知曉率高組與知曉率低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文化水平、收入、病程及接種過疫苗的比例分布,2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作為自變量,知曉疾病防治知識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小于30歲、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病程短、未接種過疫苗的患者對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識認知程度低(<0.05)。詳見表3。

表3 影響患者疾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005年,我國政府為所有新生兒提供免費乙肝疫苗接種,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逐年減少,但仍有部分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認知程度較低。本研究中,患者對乙肝防治知識知曉率為73.94%,且母嬰傳播與母嬰阻斷的知曉率最低,均不足50%。這與《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提出“人群乙肝防治知識知曉率≥85%”的工作指標存在一定差距。有可能是該地區仍對傳染病患者存有歧視,故從思想上抵觸此類知識與信息,因而不愿自主去醫院進行檢查,此外,部分患者甚至就診時隱瞞自身病情或不能定期檢查,給母嬰阻斷措施造成不便。可見,該地區的乙肝知識宣傳系統還不完善。母嬰傳播仍是我國乙肝傳染的主要方式,進行有效母嬰阻斷,對降低感染率有所幫助。將乙肝孕前篩選納入免費項目,其次對從事孕婦保健類工作的醫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從而加大對育齡期婦女乙肝知識宣傳力度,采用專業指導及發放健康知識手冊等方式,提升育齡婦女對乙肝危害性的重視度,進而促進其理解孕前篩選乙肝的重要性,有效保證母嬰阻斷。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小于30歲、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病程年限高、接種過疫苗均是影響患者對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識認知情況的因素。這與洪凌燕等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知曉人數相對較多,其知曉率近80%(1 071/1 363)。其原因可能是60歲老人大部分處于退休時期,有較多時間關心自身健康,再加上現代信息科技發展,可以輕易從電視等電子設備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自我對疾病防治知識的認知程度。本研究中,大專及以上患者的疾病防治知曉率高達83%(660/795),而淳安縣農林牧漁業發達,務農人口比例較高,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乙肝防治的知識較薄弱。范珂等研究也顯示大學及以上人群對乙肝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遠高于其他人群。分析原因可能為:高學歷者,對知識理解能力強,接受知識方面有較高依從性。慢性乙型肝炎往往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收入較低的慢乙肝患者對疾病關注較少,防治知識難以深入人心。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著病程增加,患者知曉率提高。分析可能是患者經過長期治療,對疾病了解情況逐漸加深,即所謂久病成醫道理。同時,接種過程中人群可較多接觸醫護人員,通過醫院宣傳及自主詢問等方式,人群直接或間接獲取乙肝相關知識,從而提高自身乙肝知識知曉水平。但部分接種人群會存在“接種乙肝疫苗就不會感染乙肝病毒”的誤區,而接種乙肝疫苗只是預防的一種方式,并不能完全避免,應加大防治知識宣傳,增加群眾認知度。
綜上所述,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有一定的認知,認知程度受年齡、文化水平、收入、病程及是否接種過疫苗的影響。醫務人員應加強目標人群的乙肝防治教育,增強患者自身治療意識的同時也能防止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