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梁曉 劉迎 伍春玲 劉小強 稅軍
(1.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海南省南繁生物安全與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 海南三亞 572000;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農村部熱帶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熱帶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海南海口 571101)
辣椒(Capsicum annuumL.)是全球種植面積第三大蔬菜、中國種植面積第二大蔬菜和海南省冬季瓜菜的第一大蔬菜,其產業是人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1-2],辣椒產業及其種業發展一直受到國家和省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蚜蟲是嚴重危害辣椒的世界危險性刺吸類害蟲,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國內外辣椒生產中危害最嚴重的蚜蟲優勢種,不僅能直接刺吸為害植物,更是 116種世界危險性病毒的傳播媒介,其危害一般導致減產30%~70%,嚴重時導致絕收[3-4]。目前,辣椒生產中對于桃蚜的防治仍依賴于藥劑防治,大量高頻率不合理用藥導致農產品安全、害蟲抗藥性、產地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辣椒產業及其種業的健康發展[5-7]。因此,尋求安全高效綠色防控桃蚜措施已成為辣椒產業可持續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2016—2022年連續7個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蔬菜瓜果產業提檔升級,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將海南建設成為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由此可見,優異的作物種質資源及其選育評價技術是促進產業節本提質增效、穩定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搶占未來種業產業發展高地的關鍵因素,在辣椒產業及其種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物抗蟲性是植物通過內稟的抗蟲機制免于受害、利用內因治蟲所特有的手段,是害蟲治理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8-11]。國內外實踐證明,選育和種植抗蟲品種是國內外公認的從源頭防治作物害蟲發生與危害最經濟、最有效、最簡便的一項帶有方向性的蟲害防治途徑[12-14]。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將辣椒抗蚜性鑒定評價方面的方法、手段加以系統化和形成標準加以貫徹,對辣椒現有種質資源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使抗蚜辣椒引種、選育種與品種推廣工作存在盲目性,嚴重影響了辣椒抗蚜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創新利用。因此,針對我國辣椒產業發展與實際,建立一套辣椒種質資源抗蚜性鑒定標準,對規范抗蚜辣椒種質資源鑒定、新種質創制及新品種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程確立了辣椒(C.annuum)種質資源對蚜蟲的室內和田間抗性鑒定的技術方法和評價標準,適用于育種、生產和植物保護等單位辣椒種質資源對蚜蟲的抗性鑒定。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規程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程。
GB/Z 26583—2011《辣椒生產技術規范》
GB/T 8321—2000(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NY/T 3114.5—2017《大豆抗病蟲性鑒定技術規范第5部分:大豆抗大豆蚜鑒定技術規范》
YC/T 509—2014《煙草品種抗蟲性評價技術規程》
GB/T 22101.2—2009《棉花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范第2部分:蚜蟲》
NY/T 1443.7—2007《小麥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范第7部分:大豆抗蚜蟲評價技術規范》
同種植物在蚜蟲危害較嚴重的情況下,某些植株能耐害、避免受害、或雖受害而有補償能力的特性。
通過一定技術方法鑒定植物對特定蚜蟲的抗性水平。
根據采用的技術標準判別寄主對特定蚜害反應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植物個體或群體蚜害程度的數值化描述。
單個植株存活的桃蚜數量。
某個參鑒種質平均單株蚜量與所有參鑒種質平均單株蚜量的比值。
用于接種以引起蚜害的特定生長階段的蟲體。本標準中用于人工接種鑒定的蚜蟲一般選用優勢種桃蚜。
4.1.1 接種體準備從田間采集桃蚜自然種群,經形態學鑒定確認后于室內離體辣椒/煙草飼養繁殖,溫度為(25±1)℃,相對濕度為(75±5)%,每天連續光照時間≥14 h,選擇大小、發育一致的雌成蚜用于辣椒種質抗蚜性鑒定。
4.1.2 室內抗蚜性鑒定鑒定時設大羊角椒為感蚜對照品種,豬大腸為抗蚜對照品種。將供試辣椒種質播種于育苗用營養缽中,隨機排列,每行10株,行距、株距均為6 cm。在辣椒苗4~6葉期將布滿蚜蟲的辣椒/煙草葉片均勻設3點置于待測苗的行間,令其自然轉移。接蚜第8天采用計數法查蚜,以平均單株蚜量定級,共分5級。每品種設3次重復,每重復10株,鑒定結果經大田驗證。溫室苗期鑒定評級標準見表1。

表1 辣椒抗蚜性溫室苗期鑒定評級標準
4.2.1 鑒定圃應具備良好的桃蚜自然發生條件,面積0.2 hm2以上。
4.2.2 辣椒種植種植時按照 GB/Z 26583—2011《辣椒生產技術規范》要求進行辣椒生產與管理。鑒定時設大羊角椒為感蚜對照品種,豬大腸為抗蚜對照品種,將供試種質隨機排列,每種質種 2行,行距和株距均為40 cm,每行15株,每種質設3次重復。
4.2.3 保護行以相同株行距在待鑒定種質資源四周種植大羊角椒作為保護行。
4.2.4 鑒定圃管理全生育期內鑒定圃不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按照GB/T 8321—2000(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要求使用。
4.2.5 蚜情調查每年蚜害高峰期(第二坐果以后)調查植株上部蚜害最重的4張葉片,每份種質資源調查30~50株,每年1~2次,連續調查3年,記錄蚜害葉片數與調查總葉片數。
4.2.6 田間抗蚜性鑒定
4.2.6.1 桃蚜為害分級根據辣椒葉片蚜害程度將桃蚜為害分為0、1、2、3、4共5級,分級標準如下:
0級:全株無蚜蟲;
1級:植株上有零星蚜蟲;
2級:心葉及嫩莖有較多蚜蟲,但未卷葉;
3級:心葉及嫩莖布滿蚜蟲,心葉卷曲;
4級:全株蚜蟲極多,較多葉片卷曲,植株矮小。
4.2.6.2 田間抗蚜性鑒定評級標準根據分級標準按照公式(1)計算蚜害指數(I1),然后求出所有參試種質蚜害指數的平均值(I*),根據每品種3次重復中蚜害指數最高值I與I*的比值(離中率)將辣椒的抗蚜性分為免疫、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共6級(表2)。

表2 辣椒抗蚜性田間鑒定評級標準

式中:I1為蚜害指數;S1為葉片受害級別;N1s為該受害級別葉片數;N1為調查總葉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