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淑英
飲食與炎癥真的存在關聯嗎? 美國《公共衛生營養》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癌癥研究中心研究員尼廷·希瓦帕和詹姆斯·赫伯特博士及其研究小組設計和開發了一種基于文獻和人群的“飲食炎癥指數(DII)”。
赫伯特博士研究小組從6500篇相關文獻中篩選出1943篇有關飲食參數對6種炎癥生物標志物(IL-1β,IL-4,IL-6,IL-10,TNF-α和C反應蛋白)影響的文獻,并對這些文獻展開梳理分析。 如果某種食物成分導致炎癥生物標志物增加,評估計分+1; 反之, 則評估計分-1。 研究人員還確定了來自全球各國的11組食物消費數據集,其中包括人們對能量、營養素、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具體食物或香料等45項參數的攝入量。 將這些參數與全球數據庫對比分析發現,最大促炎飲食的DII得分為+7.98, 最大抗炎飲食DII得分為-8.87, 中位數為+0.23。
研究證實,促炎飲食主要包括過量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膽固醇、脂肪總量、維生素B12、糖、蛋白總量、鐵等。 具體對應食物包括過量紅肉、加工食品、高糖食物、高脂食物(油炸食品)等。抗炎飲食主要包括: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及大部分B族維生素,植物抗氧化劑(花青素、黃酮、異黃酮、酚類、β-胡蘿卜素等),高纖維素食物,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歐米伽-3脂肪酸),微量元素(鋅和硒),香料(姜黃、洋蔥、胡椒、生姜、大蒜等),綠茶與咖啡等。 具體對應食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魚類、堅果、豆類、多種天然香料等。
健康專家分析指出,炎癥是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非感染性的慢性炎癥會增加肥胖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多種疾病風險。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飲食有助于調節體內慢性炎癥。 當體內有慢性炎癥時, 會分泌很多炎癥因子,測量這些分子的濃度,就能知道體內的炎癥水平。 飲食炎癥指數為探索飲食的“炎癥潛力”與不同疾病防治的關聯性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綜合分析指標。 由于膳食總體DII指數計算過程復雜,大眾只需了解促炎食物和抗炎食物, 少吃促炎食物,多吃抗炎食物,以便更好地優化飲食結構, 減少體內炎癥,降低與體內炎癥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疾病、 癌癥、糖尿病和哮喘等慢性病,以及抑郁癥等多種疾病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