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穎,張莉莉,劉曉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 030001
心理健康是心血管疾病病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心理健康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明確關系[2]。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被證實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高風險因素,同時心血管疾病病人更容易發生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3]。有調查結果顯示,心血管住院病人中焦慮、抑郁發生率高[4]。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未得到及時識別與干預,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會誘發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進而增加住院成本、發病率和病死率等風險[5]。專家共識指出,對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心理問題應做到早期識別及干預[6]。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管理平臺逐漸應用于醫療護理體系,通過計算機網絡平臺的心理健康服務已在應用中不斷探索[7-8]。本研究基于我院研發的陽光醫院信息平臺對心內科住院病人實施心理分級管理,旨在改善心內科住院病人負性情緒,滿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非同期臨床對照,選取2021 年3 月—9 月入住心內科的住院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5 歲,意識清楚,能合作;擁有正常的閱讀和認知能力。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病史;病情危重者。將2021 年7 月—9 月入住心內科的住院病人157 例作為干預組,2021 年3 月—6 月入住心內科的住院病人158 例作為對照組。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干預組:男89 例,女68 例,年齡(60.43±14.10)歲;對照組:男86 例,女72 例,年齡(62.52±12.70)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即病人入院后即根據護理程序相關步驟,對病人進行入院評估、環境介紹、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出院指導等心內科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住院病人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心理分級管理,具體如下。
1.2.1.1 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功能模塊構建 本研究所應用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是由我院陽光醫院項目組自主研發。該信息化平臺主要由多學科(MDT)協調中心系統、非精神科病人心理篩查系統和智能化心身調節系統三大系統組成。①非精神科病人心理篩查系統:該系統主要是將項目組自主研發的病人心理體驗量表電子化,并將其集成到系統中,護士登錄系統后可在篩查任務列表找到病人信息指導病人完成心理測評,當病人完成心理評估后,醫護人員提交報告申請,經由MDT 協調中心系統審核報告后,可查看報告結果并打印。②MDT 協調中心系統:該系統主要實現報告審核、心理動態預警、數據統計分析功能。該系統由精神科專業醫師審核科室提交的心理報告,從專業角度分析病人心理狀況,并建議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方案;經過精神科專業醫師審核后的報告將實時反饋給臨床科室,由科室自行打印紙質版報告。心理動態預警模塊主要通過對病人評估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來對病人的心理狀況進行風險分級,分別為紅色預警(高度風險)、橙色預警(中度風險)、黃色預警(低風險)、綠色(正常)有助于精準地反映出病人心理問題,幫助MDT 服務中心實時監控各科室病人的心理變化,及時采取相關干預措施。③智能化心身調節系統:住院病人經過心理篩查系統評估后,如果其心理測評結果為輕中度,陽光天使登錄系統通過任務管理模塊,為病人分配相應心身調節任務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治療,幫助病人調節和改善自身心理問題。
1.2.1.2 組建心內科心理分級管理團隊 在我院陽光醫院項目的持續推動下,組建了心內科心理分級管理的多學科協同團隊,團隊成員由病區主任、護士長、精神科骨干醫師、信息科工程師等組成。團隊成員針對心內科傳統工作模式對病人心理問題關注不足的情況進行了討論分析,并明確了各個層級的職責分工(見表1)。在心內科各病區設置陽光天使崗,由科內從事臨床工作5 年以上、有扎實心血管專業知識、較強臨床業務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且通過陽光醫院項目關于“陽光天使”的統一規范培訓合格的護士兼任。

表1 心內科心理分級管理MDT 協同團隊成員職責
1.2.1.3 確立心內科心理分級管理流程 經由團隊小組討論,制定心內科住院病人心理評估—動態預警—分級干預的心理分級管理流程,具體見圖1。

圖1 心內科病人心理分級管理流程圖
1.2.2 評價方法 責任護士對符合入組標準的新入院病人,登錄非精神病人心理篩查系統指導病人填寫量表,當場檢查提交。
1.2.2.1 住院病人心理體驗量表-1(IPEQ-1) IPEQ-1是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陽光醫院項目組自行編制,用于對病人不良情緒的快速篩查。量表共計12 個條目,包含焦慮、抑郁、自殺3 個維度。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總分0~11 分為無不良情緒,12~16 分為輕度不良情緒,17~21 分為中度不良情緒,≥22 分為重度不良情緒。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具有較好的信效度[9]。
1.2.2.2 住院病人心理體驗量表-2(IPEQ-2) IPEQ-2共計12 個條目,其中條目1~條目4 為偏執型人格傾向,條目5~條目8 為情緒不穩定型人格傾向,條目9~條目12 為表演型人格傾向,各維度分值≥3 分為陽性。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8,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和穩定性[9]。
1.2.2.3 病人心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 自制病人心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包含10 個條目。針對住院環境、醫護人員態度、心理評估、情緒改善情況、住院滿意度等方面內容進行評價,每個條目0~10 分,總分100 分。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表示,采取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量表測評情況比較(見表2~表4)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IPEQ-1 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情緒障礙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4 干預后兩組病人IPEQ-2 類型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心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出院前,干預組與對照組病人對住院期間心理服務滿意度得分分別為(96.18±2.42)分、(92.46±4.0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857,P<0.001)。
3.1 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心理分級護理管理有利于改善心內科病人的負性情緒 心理問題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在心血管疾病病人中非常普遍,并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疾病預后,心血管住院病人已經開始重視選擇簡短的工具、選擇合適的時間節點進行心理篩查[10]。同時,各種心理干預手段也被用于改善心血管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研究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可有效改善病人抑郁、焦慮情緒[11-15]。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心理健康服務已在學校、企業中應用,在醫院的應用也在不斷探索中[16-17]。本研究基于陽光醫院信息化平臺對心內科住院病人實施心理分級管理,心理篩查系統可初步評估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再根據測評結果,對有心理問題的病人進行心理分級干預,其中對輕中度不良情緒病人通過智能化心身調節系統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使得干預組IPEQ-1 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有效改善了病人的負性情緒。在對重度不良情緒病人進行精神科會診及心理治療師干預過程中,部分軀體不適的病人在排除軀體因素外會考慮自己是否出現心理問題,為病人提供了一個新的認知,得到及時轉診治療。本研究中IPEQ-2 量表用于高風險人格問題的篩查,作為安全評估依據,為醫護人員與病人的進一步溝通提供了參考,提示醫護人員應注意溝通方式,避免醫患因言語沖突、情緒激惹引發醫患糾紛,但本研究未對病人人格問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3.2 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心理分級護理管理有利于改善心內科住院病人對心理服務的滿意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心理訴求普遍提升,病人來院就醫不僅要體驗醫療水平,還更加注重醫院的人文關懷,對非精神科住院病人心理問題進行早識別、早干預是當務之急[18-21]。本研究中及早關注病人的心理問題,對病人進行心理干預,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況,幫助病人有效控制自身情緒。同時,陽光天使圍繞病人開展心理工作,讓病人能夠感受到自己被關注,促進了醫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創建良好的信任感,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
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心理分級管理在心內科的實施,為心內科的病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心理健康服務,從流程、制度、設備到人員配置上全力為病人服務,改善了病人的負性情緒,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有利于心理護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整體接受度和心理服務滿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