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景民,連心宇,王曉成,徐 鈞
1.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030001;2.山西省人民醫院;3.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口腔健康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個人的文明程度[1]。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是全身健康的基礎。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口腔健康與顳下頜關節紊亂、口腔癌、食管癌、頭頸癌等多種疾病有顯著的相關性[2-3]。此外,研究還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對健康行為有顯著影響[4]。因此,許多地區將提高口腔衛生作為中小學公共衛生教育的一項內容[5]。對于大學生來說,自我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因為他們正處于從青春期到成年的過渡時期[6]。吸煙和飲酒是一些口腔疾病的危險因素[7]。而大學生衛生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與以往的學校衛生教育有所不同[8],它更加關注健康行為的改善。由于不良的口腔健康行為已經形成并成為口腔健康的障礙,因此有必要關注大學生口腔健康的自我完善行為[9]。此外,醫學生還應具備足夠的口腔健康行為知識和意識[10-11]。根據之前的研究,口腔健康行為可以概括為牙簽的選擇和使用、刷牙、使用牙膏、拜訪口腔醫生、飲食和吸煙行為等[12-13]。這些健康行為受社會人口特征、口腔健康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4]。這些行為和因素與個人的健康衛生意愿有關[15]。Pohjola 等[16]發現,如果學生有牙齒問題恐懼,他們更有可能出現口腔健康問題。因此,了解其目的對改善口腔健康是有幫助的。計劃行為理論(TPB)已經被用于解釋衛生意愿和衛生行為之間的關系[17]。該理論認為,個體行為主要受意向的影響,意向受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如果知道個體的意愿,該理論可以用于改善健康行為。Mahmoodabad 等[18]評估了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減肥教育效果。Taniguchitabata 等[8,19-20]調查了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反吸煙教育。這些研究均表明,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對口腔健康意向和行為的解釋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比較兩類學生口腔健康行為與意愿的差異。
1.1 研究對象 于2020 年6 月—12 月選取山西醫科大學和山西傳媒大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星進行線上匿名調查,獲得受試者知情同意后進行調查。
1.2 調查工具 本研究問卷分為5 個部分,分別為行為問卷、態度問卷、主觀規范問卷、知覺行為控制問卷和行為意向問卷。行為問卷包括牙套使用、刷牙情況、牙膏使用情況、牙具使用情況、就醫情況、飲食和吸煙行為。態度問卷、主觀規范問卷、知覺行為控制問卷分別由3 個問題組成。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進行測量,除了行為的頻率計算從“不會”到“總是”計1~5 分,其他行為的頻率計算從“完全不適合”到“完全適合”計1~5 分。行為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19,態度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48,主觀規范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12,知覺行為控制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13,該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質量控制 問卷發放時向調查對象介紹調查目的和意義,獲取被調查者知情同意并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對調查問卷中涉及個人隱私數據均嚴格保密,采用自填方式進行問卷填寫,問卷回收后,通過統一的篩選標準對不符合條件的問卷予以剔除。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問卷星直接導出數據,采用SPSS 22.0 和SPSS AMOS 21.0 進行描述和分析。所有檢驗均在5%和95%置信區間內進行顯著性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模型建立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模型的擬合檢驗采用比較擬合指數(CFI)、擬合優度指數(GFI)、增量擬合指數(IFI)、標準化均方根殘 差(RMSEA)。對 模 型 進 行 評 價,χ2/df<5,CFI、GFI、IFI 均>0.9,RMSEA<0.09,各擬合指數符合相應條件,即該模型比較理想。
2.1 一般資料 共調查大學生475 名,回收有效問卷437 份,有效回收率為92%。其中男153 人,女284 人;生源為城市261 人,農村176 人;年齡20~25 歲;醫學生216 人,非醫學生221 人,有389 人曾接受過口腔健康教育。
2.2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得分比較(±s) 單位:分
項目醫學生非醫學生t 值P人數221 216行為3.035±0.390 2.782±0.616 5.119<0.001態度2.201±0.830 1.854±0.669 4.815<0.001主觀規范2.346±0.713 2.167±0.796 2.470 0.014知覺行為控制2.488±0.735 2.286±0.691 2.953 0.003行為意向2.063±0.956 1.995±0.952 0.745 0.457
2.3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得分比較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平均得分的差距從大到小依次為牙套的使用、就醫、飲食和吸煙、牙膏的使用、牙具的使用、刷牙。具體見表2。
表2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得分比較(±s) 單位:分
項目醫學生非醫學生t 值P人數221 216牙套的使用3.569±0.657 3.023±0.979 7.452<0.001刷牙2.484±0.525 2.448±0.736 0.583 0.056牙膏的使用2.846±0.804 2.748±0.956 1.164 0.245飲食和吸煙3.403±0.819 3.236±0.957 1.953 0.051就醫3.059±0.839 2.764±0.929 3.486 0.001牙具的使用2.511±1.016 2.407±1.016 1.070 0.285
2.4 大學生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 為意向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大學生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相關性分析(r 值)
2.5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進行模型擬合 為了進一步了解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模型結果 顯 示,χ2=8.496,χ2/df=4.248,CFI=0.905,GFI=0.929,IFI=0.906,RMSEA=0.086,顯示方程模擬較好。見圖1。

圖1 口腔健康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
3.1 大學生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間均呈正相關 隨著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行為將進一步發展。因此,積極的態度、主觀規范和自覺的行為控制可以提高口腔健康[21]。這證明了計劃行為理論可以應用于口腔健康行為,并且在許多其他領域也得到了證實[22]。由于這些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加強,這可能會產生知覺行為控制不是行為重要因素的假象。此外,主觀規范會削弱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的作用。這可能是知覺行為控制到行為的路徑系數不高的一個原因。本研究建議設置口腔健康教育班,通過健康教育,轉變大學生的健康意識,這將有助于提高公眾的口腔健康水平。
3.2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口腔健康行為不同 研究表明,醫學生更有可能具有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可能與職業抱負、系統醫學教育等有關。Asawa 等[23]證明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與他們的教育和職業抱負有關。根據得分最高的口腔健康行為是牙套的使用和得分最低的是牙具的使用分析,雖然許多學生知道使用牙套保持口腔清潔,但是他們不清楚如何正確地使用它。結合差異性分析研究表明,醫科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牙套、就醫、使用牙具。總的來說,口腔健康行為水平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政府應重視口腔健康行為的教育,加強對牙套正確使用方法的教育和就醫意識的培養。結果表明,主觀規范、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是行為形成研究的重要因素。這就引出了一個假說,醫學生的主觀規范、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越好,其受益行為也就越多。而行為、主觀規范、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的相關性意味著在口腔健康行為意向的形成過程中,主觀規范、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起著重要的作用,最終導致積極行為的產生。教育是促進口腔健康的有效途徑,這就是教育干預對學生有效的原因[24]。醫學院校學生與非醫學院校學生存在差異的原因與教育背景有關。結果顯示,兩類大學生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醫科大學的學生更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口腔行為。因此,健康意識在各種健康問題中發揮著作用,健康意識的培養對促進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宣傳口腔健康知識,不僅可以促進口腔健康,還可以促進公眾健康的方方面面。
3.3 建議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在國內廣泛宣傳正確使用牙套的方法,促進口腔健康[25];此外,還應宣傳提高定期就醫的意識,相較于平時,疫情期間的大學生應積極就醫,注重心理健康,做好口腔健康管理;最后,口腔健康促進應納入系統健康教育,強化積極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選取的非醫科大學為傳媒大學,其代表性有限;其次,關于模型的優化,本研究的模型基于傳統的計劃行為理論,沒有考慮對其他理論的擴展;最后,本研究沒有進行干預研究。為了深入揭示口腔健康教育中意識變化與行為變化的關系,在未來的研究中還將進行干預研究,并對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的干預效果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