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薇,黃河儒,王寬誠,朱邑辰,吳昕橙,陳淑貞,張芳芳
(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3)
香榧(Torreya grandis)是紅豆杉科榧樹屬下的一個種,別名野榧、羊角榧、榧子,為中國原產常綠針葉喬木,主要生長在中國南方的濕潤多雨地區,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蘇、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1-3]。香榧精油提取于香榧子中的假種皮,含有木質素、單寧和紫杉醇等物質,有體外抑菌、抗氧化、殺蟲和趨避等活性[4-5]。假種皮是香榧加工的副產物,占實際果實質量的1/2以上[6]。有研究結果表明,在常用的15種植物精油中,有11種含有致敏成分,檢出率為73.3%[7]。相對于其他木本精油,香榧精油通常被認為是功效最多、用途最廣的精油[8-9],然而其安全性評價資料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對其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進行毒理學安全性評價。
(1)香榧精油:純度99.0%,淡黃色液體,假種皮蒸餾,香榧種皮源于浙江省龍泉市龍南鄉興川村野生香榧[10]。
(2)實驗動物:新西蘭家兔8只(雌性),體重2.0~2.5 kg,由杭州余杭科聯兔業專業合作社提供;豚鼠42只(雄性),體重250~300 g,由無錫恒泰實驗動物養殖有限公司提供。
(3)動物飼料由浙江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4)飼養環境:家兔每籠1只,豚鼠每籠10只(每籠同性別、同劑量組),食、水自由攝取,溫度為20~26 ℃,相對濕度為40.0%~70.0%,人工光照,12 h光照和12 h無光照交替,每小時更新室內空氣12次。
1.2.1 家兔急性皮膚刺激試驗
試驗前24 h,將家兔脊柱兩側剃毛3.0 cm×3.0 cm,涂抹面積2.5 cm×2.5 cm,以自身對側皮膚為對照。用4只家兔進行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將0.5 mL受檢樣品均勻涂敷在皮膚上,用兩層紗布和一層玻璃紙覆蓋,再用無刺激性膠布加以固定,4 h后用溫水洗去,觀察皮膚的刺激反應。于清除受檢樣品后的1、24、48、72 h觀察皮膚反應,直到恢復為止,觀察期不超過14天。觀察并記錄皮膚刺激反應的紅斑、水腫等癥狀,每天觀察1次。根據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第六章“4 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中的“表1皮膚刺激反應評分”評分,按計算每天每只動物平均積分。
1.2.2 家兔急性眼刺激試驗
用4只家兔進行試驗,輕輕拉開一側眼睛下眼瞼,將0.1 mL受試物滴入結膜囊中,使上、下眼瞼被動閉合1 s,防止受試物丟失,另一側眼睛不處理,作為自身對照。滴入受試物后24 h內不沖洗眼睛。在滴入受試物后1、24、48、72 h以及第4天和第7天對動物眼睛進行檢查,如果72 h未出現刺激反應,即可終止試驗。除了對角膜、虹膜、結膜進行觀察外,其他損害效應均應記錄報告。每次檢查均按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第六章“5 急性眼刺激性/腐蝕性試驗”的“表1 眼損害的評分標準”記錄眼刺激反應的積分,按“表3 產品眼刺激性反應分級”判定受試物對眼的刺激強度。
1.2.3 豚鼠致敏試驗
按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第六章“6 皮膚變態反應試驗”的局部封閉涂皮法(Buehler Test,BT),將豚鼠隨機分為試驗組、陰性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試驗組動物20只,陰性對照組動物10只,陽性對照組動物10只。另選用2只豚鼠做預試驗。豚鼠背部各去4塊毛,將原液、1∶1稀釋液、1∶2稀釋液分別涂敷于去毛區,另一塊作為空白對照,于6 h后去除,根據1 h、24 h觀察到的皮膚反應,確定誘導接觸劑量和激發接觸劑量。
(1)誘導接觸:試驗前24 h將動物背部右側去毛4~6 cm2,然后將0.2 mL受試物涂在試驗動物去毛區皮膚上,用兩層紗布、一層玻璃紙覆蓋,再以無刺激性膠布封閉固定6 h。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樣的方法重復一次。陽性對照組用0.2 mL質量濃度為10 mg/mL的2,4-二硝基氯代苯以同樣的方法致敏3次。陰性對照組用0.2 mL賦形劑(蒸餾水)以同樣的方法致敏3次。
(2)激發試驗:末次誘導后14天,將0.2 mL受試物涂于豚鼠背部右側2.0 cm×2.0 cm去毛區(接觸前24 h脫毛),固定6 h。陽性對照組用0.1 mL質量濃度為10 mg/mL的2,4-二硝基氯代苯以同樣的方法做激發接觸,于激發接觸后24 h和48 h觀察結果。陰性對照組用0.2 mL精油以同樣的方法僅做激發接觸,于激發接觸后24 h和48 h觀察結果。
在染毒后觀察期間,家兔皮膚可見紅斑(清晰可見、易于確定)、輕度水腫(皮膚隆起輪廓清楚),觀察至第4天恢復,于第4天試驗結束,其紅斑最高分值為2,水腫最高分值為2,每天每只動物平均積分為0.65。根據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第六章“4 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的“表2 皮膚刺激強度分級”,判定本次試驗皮膚刺激強度為輕度刺激,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香榧精油急性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結果
染毒后,家兔可見受試右眼結膜彌散性充血,呈深紅色,有明顯水腫,虹膜和角膜未見損傷,于第3天恢復正常,觀察至第3天試驗結束。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香榧精油急性眼睛刺激性試驗結果
經致敏接觸及激發試驗后,精油試驗組和陰性對照組動物染毒皮膚均未出現紅斑與水腫,致敏率為0%;陽性對照組有9只動物染毒皮膚出現程度不一的紅斑與水腫,致敏率為90.0%。根據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第六章“6 皮膚變態反應試驗”中的“表3 致敏強度”,香榧精油屬于弱致敏物,未見皮膚變態反應。
本研究所用香榧種皮源于浙江省龍泉市龍南鄉興川村野生香榧,變廢為寶,研發出香榧精油并衍生出一系列產品,如香榧精油手工皂、香榧精油氨基酸皂、香榧精油渲染皂等,促進了香榧市場的發展。
急性皮膚刺激試驗主要通過對家兔皮膚表面的紅斑水腫進行評分,檢測香榧精油對皮膚局部是否有刺激作用及評價刺激的嚴重程度。與人類和豚鼠相比,新西蘭兔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具有刺激性的物質較為敏感。在本試驗條件下,家兔皮膚封閉接觸4 h出現了肉眼可見的紅斑、水腫,而豚鼠皮膚封閉接觸6 h未見紅斑、水腫。急性眼睛刺激試驗主要用于判斷香榧精油對眼睛的刺激作用,通過動物試驗,對結膜的充血、水腫和角膜的損傷進行評分,并判斷其對眼睛急性刺激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根據香榧精油對新西蘭兔的眼部刺激程度外推其對人眼部的刺激作用。皮膚致敏試驗可以確定重復接觸香榧精油對豚鼠是否引起變態反應及其反應程度,本試驗通過對豚鼠皮膚表面反復染毒,對皮膚紅斑及水腫進行評分,判斷香榧精油不引起豚鼠皮膚變態反應,在人群中大概率也不會引起變態反應。
香榧精油的純度為99.0%,在實際使用時,需用基礎油調和后以涂抹或按摩的方法施于皮膚,很少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試驗中使用封閉式接觸是一種超常的實驗室條件下的試驗,在人實際使用化妝品的過程中很少存在這種接觸方式。綜上所述,香榧精油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產生皮膚刺激性、眼睛刺激性和致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