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像
(畢節市礦產資源勘查中心,貴州 畢節 551700)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2020年6月12日凌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南東側、北西側斜坡體發生蠕動滑移,威脅到茶園村村民和茶園小學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及時消除這類地質災害的威脅,本研究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分析了滑坡地質災害特征和形成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1]。
大方縣大地構造位于上揚子陸塊黔北隆起區畢節弧形褶皺帶,在黔西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斜坡上,屬侵蝕-剝蝕地貌。區內構造簡單,巖石節理發育;出露地層為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二段,巖性為泥巖、粉砂質泥巖、砂巖及灰巖;第四系殘坡積層主要為含碎石黏土,厚度受地形控制,結構松散、透水性強。區內水文條件簡單,分為基巖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兩大類,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
研究區內巖體被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巖組、軟硬相間巖類巖組兩類。巖土體物理和力學性質如表1所示。

表1 巖土體物理和力學參數統計
第四系松散巖類巖組成分為黏土,土體力學強度低,無實際工程意義。
軟硬相間巖類巖組為泥巖、砂巖,整體抗風化能力較弱,力學強度較低,工程性質差。
根據巖樣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結合區內的地質環境、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的影響,確定滑床泥巖物理力學性質:天然重度為24.50 kN/m3,天然抗壓強度為10.52 MPa,抗剪強度c值為1.25 MPa、φ值為38.1°,靜彈性模量為0.14×104MPa,泊松比為0.32,地基彈性抗力系數為200 MN/m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650 kPa,基底摩擦系數為0.40。
滑體土天然含水量ω為22.19%,天然密度ρ為1.96 g/cm3,孔隙比e為0.67,飽和度為89.96%,天然內聚力c值為28.46 kPa,天然內摩擦角φ值為10.89°。通過計算,滑體土天然重度γ為19.42 kN/m3,飽和重度γsat為19.80 kN/m3。
滑坡體在平面上呈矩形,斜長約85.0 m,寬約120.0 m,平均厚度約3.0 m,滑坡隱患規模約3.0×104m3,主滑方向300°,屬小型淺層土質滑坡隱患(見圖1)。

圖1 滑坡體全貌
滑體主要由第四系殘破積物和泥巖組成,厚度一般在2.0~5.0 m,平均厚度為4.0 m。自上而下分為兩層:(1)第四系殘坡積層,為黃色含碎石黏土,表土層為耕植土,結構松散,表層透水性強,厚度約為1.0 m。(2)三疊系下中統嘉陵江組二段,滑體物質為黃色泥巖,巖層受兩條節理裂隙切割,產狀為140°∠70°、220°∠80°,節理發育程度達7條/m,滑體厚度在1.0~4.0 m不等。
滑坡體前緣為通村水泥路后側切坡邊坡和居民建房切坡邊坡沿線,斜坡物質成分為黏土和泥巖,為巖土質邊坡,公路邊坡未支擋,居民建房邊坡設置了漿砌石擋墻支擋。調查后可見,公路邊在底部0.2~1.0 m區域沿巖層層面向前滑動約10 cm(見圖2),滑面上下部均為黃色泥巖,降雨后有變形加劇現象;在擋墻區域,滑動面被擋墻掩蓋,擋墻受滑坡滑動局部鼓凸開裂變形。

圖2 剪出口滑動現狀
在滑坡體中部可見兩條近期變形的裂縫,一條可見長度為1.5 m,寬3 cm,走向為115°;另一條可見長度為1.0 m,寬1 cm,走向140°。經調查,兩條裂縫拉裂跡象新鮮。
該滑坡體變形跡象、蠕動滑移跡象明顯,滑坡體在降雨的影響下仍可能沿巖層層面繼續發生滑動,對周圍人及構建筑物的安全構成威脅。
滑坡體由第四系殘坡積層含碎石黏土和強風化泥巖組成,目前已發生滑動變形,滑面為巖層層面。滑坡在自重和地下水的作用下,穩定系數為1.42,穩定性評價屬穩定;在安全系數取1.30的情況下,剩余推力為0 kN/m;在自重、暴雨、地下水(1/3飽水)的共同作用下,穩定系數為0.94,穩定性評價屬不穩定,在安全系數取1.15的情況下,剩余推力為451.83 kN/m[2]。
4.1.1 斜坡形態特征
研究區屬侵蝕剝蝕中山斜坡溝谷地貌,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上緩下陡,滑坡體處于整個斜坡體中部,地形坡度約為25°;滑體前緣為連續的切坡邊坡,高3.0~5.0 m不等,為滑坡體的滑動及剪出提供了空間條件。另外,滑坡體后緣地形相對平緩,為茶園小學校園,校園內均使用了混凝土硬化,雨水匯集到校園北東側沿圍墻泄水孔排泄到滑坡體后緣,由此滲入滑坡體,為地表水的匯集和集中入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因此,斜坡形態特征是該滑坡隱患形成的重要內在因素。
4.1.2 斜坡巖土組合特征
滑體物質由第四系殘坡積層和強風化泥巖組成,其物質成分主要為黏土、含碎石黏土及強風化泥巖,土層結構松散,滲透系數大,地表水易下滲。另外,泥巖強風化,節理裂隙發育,水體通過第四系入滲后,沿節理裂隙下滲到巖層層面,然后沿巖層層面徑流,在前緣切坡露頭區域排泄。雨水長期集中入滲、沿巖層層面排泄,軟化了巖層層面,不斷降低了巖層層面的抗剪強度,加速了滑坡體的滑動。
滑床物質為泥巖,與斜坡呈順向相交,且坡體坡度與巖層產狀一致,不利的斜坡結構導致滑坡體更易沿軟弱結構面發生滑動。因此,斜坡巖土組合特征是該滑坡隱患形成的另一重要內在因素。
4.1.3 地下水特征
滑坡體上出露了3個泉點,泉點流量均為0.1 L/s左右,且為居民飲用水源,同時周邊巖土結合面均可見較小的水體沿巖土結合面溢流,區內為地下水排泄區,巖土結合面長期受地下水侵蝕。在降雨期間,地下水徑流變大,水位抬升,巖土結合面進一步被軟化破壞,加速了滑坡體的變形破壞。因此,地下水特征也是滑坡隱患形成的重要內在因素。
4.2.1 大氣降水
據調查,該滑坡體發生滑移變形前,該地區連續降雨,單日降雨量分別為67.2、71.4、51.6 mm。降雨匯集入滲排泄,一方面使滑體充分飽和,重度增加;另一方面下滲到軟弱結構面,軟化滑帶,降低滑帶的抗剪強度,進而降低滑坡體的抗滑能力,降低穩定性。因此,大氣降水是該滑坡的動力產生條件,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外動力因素。
4.2.2 人類工程活動因素
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公路建設切坡和居民建房切坡?;麦w前緣為連續的切坡邊坡,雖然建房切坡使用了一定的擋墻支護,但支護作用有限,切方改變了原始斜坡的連續性,降低了滑坡體的整體抗滑力,同時為滑坡的滑動提供了剪出口。因此,人類工程活動是該滑坡失穩的另一外在因素。
綜上所述,該滑坡不利的地形地貌、不良的巖土組構及不合理的人工切坡造成了滑體,大氣降水的匯集入滲過程、在后緣形成靜水壓力、徑流形成滲透壓力和拖曳力,導致斜坡后緣推移、前緣剪出,產生平面推移式滑坡。
由于滑體厚度大,在剪出口處設置抗滑樁,根據下滑剩余推力451.83 kN/m,計算出水平推力410.00 kN/m,設置懸臂式抗滑樁,樁形為矩形,樁長7.0 m。考慮到嵌入泥巖段存在節理裂隙發育且泥巖質軟,設計抗滑樁受荷段(懸臂段)為4.0 m,嵌固段為3.0 m,樁徑為1.5 m×2.0 m,樁間距為6.0 m,樁芯砼為C30,樁孔上部2.0 m護壁厚200.0 mm,護壁砼為C20,共13根[2]。
抗滑擋土墻分為抗滑樁和樁間板墻兩部分。由于滑體厚度大,在切坡建房后側設置抗滑樁,根據下滑剩余推力146.92 kN/m,計算出水平推力132.00 kN/m。設置懸臂式抗滑樁,樁形為矩形,樁長7.0 m,考慮到表層土層較薄,設計抗滑樁受荷段為3.0 m、懸臂段為4.6 m、嵌固段為2.4 m,樁徑為1.0 m×1.4 m,樁間距為5.0 m,樁芯砼為C30,頂部2.0 m設置板墻,單塊板墻厚30 cm、寬4.0 m、高1.0 m,共7根抗滑樁、12塊板墻[3-4]。
重力式擋土墻主要考慮對公路切方和建房切方順向邊坡支擋。設置的重力式擋土墻為直立式,墻身高4.0 m、頂寬0.6 m,面坡傾斜坡度為1.00∶0.25;背坡直立,墻底傾斜坡度為0.2∶1.0,設置1個擴展墻趾臺階,寬0.3 m、高0.5 m,墻體基礎不低于0.5 m,共312.0 m長,局部應根據地形起伏在控制頂寬的基礎上調整高度[3]。
大方縣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滑坡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滑坡類型均為黃土滑坡,中淺層滑坡居多。以典型的滑坡為研究對象,發現地形地貌、巖土體結構、水的作用、人類工程活動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并針對滑坡特征提出實施抗滑樁、抗滑擋土墻、重力式擋土墻等治理工程,為同類型的滑坡體治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