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煒博
遼源市委將文化強市作為“十四五”振興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全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決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文化強市建設的新突破,夯實新時代遼源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堅實基礎。
遼源市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遼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
一是以系統化建設抓好理論武裝。緊扣“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條主線,發揮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龍頭”作用,真正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參悟透、領會準、運用好。向“學習強國”吉林學習平臺供稿,擴大遼源聲音,展現遼源形象。2021年以來,向“學習強國”吉林學習平臺編輯部累計報送稿件1018篇。
二是以特色化建設開展理論宣傳。重點圍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七講七進”理論宣講活動。組織宣講團分赴各縣區、市直部門、企事業單位、軍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場所,持續深入開展全會精神宣講1273場次,受眾10萬余人。同時,在遼源各媒體開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等專題專欄,網上網下廣泛宣傳全會精神。
三是以制度化建設推動意識形態工作。成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制定下發意識形態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發揮政治巡察的利劍作用,常態化開展意識形態自檢自查和專項督查工作。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干部考核、領導班子考核和績效考核,強化責任追究,以考核促進黨員干部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遼源市委聚焦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部署,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突出主題主線,為遼源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一是增強引導能力,構建大宣傳體系。統籌指揮全市各類新聞媒體,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統一調度、統一指揮,在媒體深度融合上持續發力,把傳統媒體做活,把新媒體做大做強。在域內媒體全方位宣傳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和對上宣傳。在面對重大活動宣傳策劃,重大主題宣傳等上下一致、同頻共振,統一發布,實施精準推送,形成了“四級聯動”的宣傳格局。
二是加強陣地建設,推進媒體融合。在媒體深度融合上持續發力,構建起“傳統媒體首發、新媒體跟進、全媒體傳播”的傳播格局,持續跟進報道遼源市文化名片。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引導力。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出遼源聲音、講好遼源故事,營造推動遼源高質量轉型發展濃厚氛圍的生動實踐,市直媒體相繼開設“創新驅動成果巡禮”“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等專欄,協調中央和省內媒體轉載相關報道,形成了中央、省級新媒體報道濃墨重彩,市縣區媒體同頻共振發聲的良好局面。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興則城市興。文化已逐漸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弘揚城市精神、彰顯城市自信的旗幟,為遼源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活力。
一是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深入實施文化民生工程,全市已建成鄉鎮文化站30個、社區閱讀空間35個、農家書屋517個,形成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縱向貫通、橫向互動的閱讀服務體系和運營網絡,打通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全力補齊文化服務短板,新建南部新城“新四館”文化中心,其中涵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規劃科技館,現已全面對外免費開放。
二是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演出卓有成效。以重點主題活動和自主策劃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努力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合、網格化全民閱讀服務。積極開展市民文化節、農民文化節、“遼水琶音、致敬經典,喜迎冬奧、共向未來”元宵音樂會等文化惠民活動,通過國家文化云、吉林數字云、遼源文旅云等新媒體面向全國人民同步直播,全面展示遼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發展成果。2021年,全市共開展文化演出活動229場次,受眾100萬余人,為基層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三是廣泛開展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城市發展內涵。市委、市政府以優化城市環境為先導,以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為主旨,統籌推進“城市雙修”,完成城市道路、公園廣場、濱河岸帶、遼源新“四館”等市政設施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改造和新建工程。創新開展“軍民聯誼創新城,同心協力譜新篇”系列文明實踐活動,在全市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現全市文明村鎮占比達到80%以上,日益提升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已成為推動遼源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圍繞建設文化強市戰略目標,實施“填補行業空白、文化品牌打造、文旅深度融合”三大工程,在完善發展機制、深化文旅融合、壯大特色產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推動了全市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質效不斷提升,彰顯了遼源文化軟實力。
一是填補文化產業行業空白。加大影視行業合作引資力度。加大與長影集團的合作力度,謀劃合作拍攝《興安嶺獵人2》等一批影視作品。加大引資力度,充分整合資源,積極引入北京影視公司落戶遼源并投入運營。通過整合票房收入的方式,實現遼源市電影公司升規入統,填補了遼源影視行業空白。
二是全力打造遼源特色文化品牌。遼源市文化資源豐富,圍繞“塑造地域文化體系,建設特色文化名城”目標定位,聚焦文化強市戰略,深入推進梅花鹿文化、琵琶文化、東遼河文化、礦山文化、紅色文化等遼源特色文化發展,遼源琵琶星期音樂會、琵琶文化藝術周、梅花鹿產業園等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東豐農民畫、東遼剪紙等文化產業穩步發展,讓遼源特色文化成為呈現遼源發展、講好遼源故事、打造遼源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
三是積極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加強“紅色文化資源普查”“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打造“不忘歷史,矢志復興”“改革開放,共奔小康”“美好生活、現代遼源”等特色旅游路線,充分利用6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23處歷史革命遺址,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舉辦“冬奧之光·冰雪遼源”系列冰雪活動,實現旅游收入大幅增長,依托1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今勝、朝陽、永治等10個精品旅游示范村和興國湖等6個田園綜合體,東遼縣朝陽村被評為吉林省5A級鄉村旅游單位,顧大山莊被評為吉林省4A級鄉村旅游單位,龍山區工農鄉大良村、東遼縣遼河源鎮安北村、東遼縣金州鄉雙福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登高望遠,砥礪前行。建設文化強市,需要以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扎實推進,需要以務實拼搏的實干精神開拓進取,全市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帶領下,全力以赴推進文化強市戰略落地生根,為遼源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大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