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藝
(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小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疫情在市場、資金、人才、成本等方面均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對此,各級政府均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中小企業正不斷恢復運作。但疫情對于經濟的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俗話說“明者因時而變、知者因事而制”,那么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應如何去擺脫此次疫情所帶來的困境?后疫情時代應如何調整戰略以應對疫情所帶來的變化?本文將從此次疫情對中小企業的沖擊及后疫情時代中小企業應如何進行戰略調整和轉型展開研究,以期能夠幫助中小企業轉危為安,實現長遠健康發展。
戰略轉型是企業為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以重新塑造競爭優勢所進行的戰略調整或者根本性改變,其目的是推動企業長遠發展。該領域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現有研究主要從戰略轉型的概念、影響因素、轉型路徑及類型等展開。目前學者對于戰略轉型的概念還尚未形成統一定論。Gioia(1994)認為,戰略轉型是企業基于自身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企業內部的資源要素進行重新配置的一個過程。Fombrun(1993)則認為,企業經營模式的變革是企業戰略轉型的重要內容,其涉及企業某一業務發展方向、競爭方向等的全面轉變。李小玉等(2015)則從過程和內容兩個角度,基于系統性的視角對戰略轉型的概念進行了重新闡述,其認為戰略轉型的本質是企業戰略要素的內容及結構的系統性變化。關于影響企業戰略轉型的因素,學者們主要從內外部環境展開分析。Hong&Adams(2008)認為,政治法律環境是中國企業戰略轉型的主要因素,產權特征、制度約束等均會引發企業進行戰略轉型。Keister(2004)則從經濟因素出發,認為市場性質及資源配置形式是影響企業戰略轉型的關鍵因素。Luo(2001)則認為中國社會的“關系”及跨文化管理特征對企業戰略轉型也有一定影響。從內部因素來看,李旭文(2019)認為高層管理團隊對企業內部環境的認知是驅動企業戰略轉型的關鍵因素。[7]Zhou等(2008)認為企業資源影響企業戰略。Tan&Peng(2003)則認為企業能力是影響企業戰略轉型的關鍵因素。對于戰略轉型的路徑,薛有志等(2012)基于戰略要素及決策過程研究發現,戰略轉型的典型路徑可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董小煥和馬銀龍(2020)則認為,戰略轉型路徑主要分為戰略調整和戰略轉型兩大階段。也有學者對戰略轉型的分類進行了研究。薛有志等(2012)將企業戰略轉型分為激進型、漸進型、侵蝕性和結構型四類。陳泉城(2020)則認為,從發展形勢來看可以將其分為被動反應型和前瞻型兩類,而從轉型內容來看,可分為組織轉型和經營轉型兩類。綜合來看,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戰略轉型進行了較充分的研究。本文將基于此作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后疫情時代中小企業的戰略轉型問題。
本文將基于PEST分析方法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
1.政治法律環境。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積極出臺相應政策緩解疫情對中小企業的沖擊,這些政策涉及加大財稅支持、提高金額可獲得性、暢通要素市場、構建良好營商環境等多方面。上述政策的出臺有效解決了疫情期間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各類困境,并且為后疫情時代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我國在2020年提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這也給后疫情時代的中小企業穩固本國市場、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戰略機遇。但此次疫情可能會加劇部分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沖突,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產生,因此可能會對于一些依賴進出口業務的中小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2.經濟環境。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是解決其資金約束問題的有效措施。但受疫情影響,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使得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環境不容樂觀。其次,此次疫情使得多數行業的需求和消費嚴重受創,消費者購買力顯著下降。再加之我國人口紅利的下降、財務與貨幣政策有限、第三產業在經濟中占比超過50%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加劇了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沖擊。因此,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后疫情時代需重新審視其投資擴張戰略。此外,本次疫情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大多從線下轉為線上,因此,對于在疫情中生存下來的中小企業而言其需要重新審視銷售渠道的轉變。另外,疫情導致部分企業破產倒閉,因此在疫情過后行業競爭格局也會發生顯著變化,這對一些經受住疫情考驗的中小企業而言也是一次新的機遇。
3.社會人文環境。疫情將極大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經歷過此次疫情,消費者的生態消費意識將會顯著增強,生態友好型企業及產品將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因此,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經營行為及產品結構均要根據此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部分企業勢必要將生態經營的理念納入其核心價值體系。其次,因疫情沖擊部分消費者收入受到影響,更愿意購買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主打經濟型產品的中小企業而言是一種優勢。此外,疫情尚未結束,企業傳統的線下大型集會的傳播推廣活動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受到負面影響。因此,對于企業而言也要重新審視其傳播推廣策略。
4.技術環境。在疫情暴發階段,數字化技術給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易創造了便利條件,很多企業體驗到了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因此,在疫情過后,數字化技術將得到迅速發展,相關企業可以抓住這一機遇。其次,生態保護及衛生安全相關的技術也將在市場中不斷涌現,并將成為下一步企業競爭的優勢所在。
1.資金影響。從收入來看,在國內疫情暴發階段,大部分地區均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人員外出數量驟減,使得服務業中小企業遭受重創,收入銳減。其次,在疫情防控期間交通受阻、物流中斷、工人復工難等問題導致企業供應鏈中斷,對企業的生產創收造成了一定影響。此外,中小企業目前是我國出口的主力軍,受疫情影響部分國家限制了進口需求,這對全球產業鏈造成了沖擊,使得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收入遭受重創。從成本來看,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承受了較高的運營成本。比如,企業要支付員工工資、廠房租金等直接成本,還要承擔原材料及庫存成本以及一些疫情管控所帶來的管理成本。總之,此次疫情將使中小企業的資金運營出現困難。
2.供需影響。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習慣進而改變市場需求。疫情要求大家盡量減少外出及聚集,使得部分行業尤其是服務類行業的消費需求急劇下降。而這些行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其次,國際需求也大幅下降,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境外,各國也紛紛采取了封閉管理的措施,這勢必會導致外貿型中小企業的經營面臨巨大挑戰。另外,受疫情沖擊,居民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消費者更傾向于質優價廉的商品及服務,這給本身就面臨產品結構無法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中小企業帶來進一步的挑戰,也就是說企業需要在產品升級的基礎上既要保證質量又要控制成本。從供給端來看,部分產品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小企業面臨著經營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另外,產業鏈循環受阻且不穩定。受疫情影響,很多中小企業面臨庫存不足及難以尋找替代供應商的問題,供應鏈和產業鏈運轉不暢對中小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了極大困難。
3.其他影響。在國內疫情暴發階段,很多企業難以復工復產,倒逼企業采取線上辦公的方式,但線上辦公很難保證工作狀態及效率,對績效管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同時,很多中小企業也積極發展線上業務以減少疫情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其次,員工的復工復產需要一定的防疫措施,這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成本及管理上的壓力。另外,在復工階段,企業招工也成為中小企業的一大問題。由于部分員工不能準時到崗復工,導致一些企業產生了緊急用工需求,部分企業的常規招聘也受到一定影響。
企業先前的投資擴張戰略一般是基于疫情前的消費規模進行預測分析的。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到極大沖擊,勢必會對消費總體規模造成影響。因此,在后疫情時代,企業應重新審視其投資擴張戰略并適時調整。在此過程中,企業應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情況的變動,把握時機適時進行市場擴張。疫情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倒閉,經受住考驗的企業也元氣大傷,表現出過度節支的趨勢。這意味著在后疫情時代,必定是企業擴張、提高市場份額及地位的關鍵時機。在產能不足時,企業甚至還可以收購倒閉中小企業以實現更低成本的擴張。
如前文所述,此次疫情對外貿型中小企業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這部分企業應積極調整外貿出口戰略,必要時可通過縮減外貿出口費用與投資的方式進行解決。同時,這類企業也可以將戰略視角轉移到國內,集中資源優先鞏固好本土市場。
疫情將加速政府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立法,群眾的生態消費及衛生安全意識也將進一步增強。因此,企業應盡快調整其產品結構及創新方向。淘汰非生態友好型產品,積極發展生態友好型產品以及一些具備抗菌消毒等衛生保健功能的產品,以適應政府政策要求及群眾需求的變化。
疫情導致企業不得不采用釘釘、飛書等線上辦公軟件進行辦公。也正是借助這種線上辦公,實現業務化數字轉型,才使得部分中小企業的業務開展并未受到實質性沖擊。另外,線上教育、無接觸配送、電子商務等在此次疫情中表現出獨特優勢。因此,在后疫情時代企業應積極進行業務數字化轉型。除了線上辦公外,中小企業應加速推進數字化在各項業務中的落地,以順應時代趨勢,提高應對類似危機的能力。
疫情造成線下營銷受阻,部分企業通過追加線上營銷以對沖疫情對于線下營銷的沖擊。線上營銷也確實體現出其獨特優勢。因此,在后疫情時代,部分中小企業應思考縮減線下渠道建設的投資,加大線上營銷渠道建設的投資,同時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等平臺進行營銷以收獲更多客戶。
絕大多數企業在此次疫情中均感受到由于供應鏈中斷、產業鏈撕裂所帶來的斷供痛苦。因此,中小企業應重新審視其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地位并進行調整。企業可以通過交叉持股等方式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聯系,強化彼此間的忠誠。同時,也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來達到提升自身對市場把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