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未知全貌,不予置評”,一句句古訓講述著“知”與“無知”的思辨,傳承著大師們的哲思光輝。讓我們欣賞名家關于“知”與“無知”的智慧結晶。
我們像蠶一樣,作繭自縛,而這繭就是自己對于自己所錯認出來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實在不多見。“知人則哲”,自知或許是哲以上的事。所以,“知道你自己”這句古訓被稱為希臘人最高智慧的結晶。
“知道你自己”,談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計中,道理總是自己的對,文章總是自己的好,品格也總是自己的高,小的優點放得特別大,大的弱點縮得特別小。人?!鞍⑵渌谩?,而所好者就莫過于自己。自視高,旁人如果看得沒有那么高,我們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擊,心中就結下深仇大恨。這種毛病在旁人,我們就馬上看出,在自己,我們就熟視無睹。

人的無知有時不僅實用,而且美麗;而他所謂的知識不僅丑陋,而且通常一無是處。一個人對某話題一無所知,并有著極罕見的自知之明;而另一個人一知半解,卻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二者哪個更好打交道呢?我對知識的渴望是間歇性的,但我對進步的向往卻是堅定而持久的。我們能達到的最高點不是知識,而是對智慧的認同。當我們突然發現過去所謂的知識是多么不足,且世界之豐富遠非我們的想象所能及,我們會感到新奇和震驚,而我們的大腦會豁然開朗,猶如陽光驅散了迷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