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玉龍(長沙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知,會意,從口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識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玉篇》中說:“知,識也。”“知”得多了,就“智”了。《列子·湯問》中說:“孰為汝多知乎?”《荀子·勸學》中說:“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里的“知”通“智”。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知”得多了,就有智慧了,小知就是小智,多知就是大智,無知便會無智。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在說我們不能滿足已有的“知”,這是“小知”。莊子后面緊接的一句話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此句是說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這便是“大知”。
人生于世,就像莊子筆下的鳥,有的像斥鴳:“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有的似蜩與學鳩:“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有的如鯤鵬:“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
由此看來,知道自己“小知”或“大知”,這也是一種智慧。
因為無知,所以求知;因為求知,所以有知。人非生而知之者。無知并不可怕,因為無知就會生出對知識的渴望,所以無知是求知的基礎。人生的成長就是知識累積的過程,不斷地求知就會不斷地積累知識,從而變成一個有知識的人。
承認無知,是需要勇氣的。可怕的是有的人知道一點點就以為自己“有知”,甚至到處炫耀這點知識。這種炫耀的心理,往往會妨礙他進一步求知,最終淪為無知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有知不如無知,無知未必是壞事。
知道自己“有知”或“無知”,是一種清醒。
一些很有知識的人常常覺得自己無知,正如笛卡爾所說:“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他提倡的“無知之知”,即“知道自己無知的知識”,對后人影響至深。
《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朱熹集注:“孔子謙言己無知識。” 知識越豐富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這種“無知”并非客觀的描述,而是主觀的稱認。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可能獲取更多的知識。
有誰會覺得自己無知呢?只有通過觀察外界、擴展知識領域,才能警醒自己、減少誤判。通過“無知之知”的智慧向內自省,盡可能地從更多方面認識自己,再去了解,甚至化解無知之懼,進一步打開人生視野,挖掘更多無知之識。
因為無知,所以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這樣的無知,會遵循自然規律,會尊重歷史規律,會敬畏道德法律。
因為無知,所以無畏。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會害怕,就像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樣。這樣的無知,常常會有破舊立新的豪氣、逆天改命的膽氣、以弱抗強的勇氣、以小博大的志氣。
每個生命都要完成他自己,“完成”的前提就是“知”。這世間,有知與無知,有自知與他知,有大知與小知,有真知與偽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知不如有知,他知不如自知,小知不如大知。當然,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無所不知。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學會如何與無知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