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紅,沙保勇,馮 浩,茍興春,米亞靜,張 妮,劉 潔,李 媛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提出“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1]。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建設包括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在內的5類“金課”,到2020年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 118門[2]。我校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獲批首屆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這項成績的取得,與近年來教學團隊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創新教材建設、堅持教學模式改革與研究密不可分。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料,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編寫一部特色鮮明、創新性強的教材尤為重要。由我校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醫學細胞生物學》本科教材[3-4],從第一版的體例變化到第二版的數字融合等,不斷進行創新。《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1版)經過6年多的應用,受到師生的肯定與好評,也獲得同行專家的贊譽,2018年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在第一版編寫時,就內容編排順序及體例進行了大膽創新,調整了傳統以結構為主的編排模式,變為以細胞中遺傳信息表達為主線,既確保學生對正常細胞結構功能的理解,也為后續臨床案例學習奠定基礎。傳統教材多以分割式闡述各細胞組分或細胞器的結構及功能為主線(結構體系),課堂教學中對各細胞組分或細胞器之間的聯系關注不夠,學生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無法將細胞作為一個整體去思考,忽視了細胞作為生命活動基本單位的意義。改革后的新教材以蛋白質為主線(蛋白體系),重新編排了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在闡述各細胞器(或組分)獨立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各細胞結構在功能上的相互聯系[5]。蛋白體系以DNA—RNA—蛋白質為核心,以蛋白質的合成、加工及轉運為重難點,實現了醫學基礎課程(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與臨床基礎課程(醫學遺傳學、病理生理學等)的整合及銜接。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正確掌握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并學會以細胞為單位分析宏觀生命活動,嘗試解決臨床實際問題[6]。
教材中的插圖有分子結構示意圖、結構式、空間結構等,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理解生物大分子;電鏡照片、結構示意圖或模式圖同時放置,凸顯科學性的同時將抽象內容具體化。表格既可以是同類內容的歸納,也可以是不同內容的比較[3]。教材二版修訂時重點完善數字資源和思維導圖,這也是教材的增容部分,具體如下。(1)在線課程:智慧樹平臺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線課程。(2)數字資源:在各章通過二維碼鏈接教學PPT、臨床案例及解析、科技前沿進展等內容,學生通過手機掃碼后就可以直接學習,不受時間、次數、地點等的限制,體現了數字化和網絡化教學的先進性。將相關或相近知識點以表格形式加以歸納和比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相同點又理解其區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思維導圖:每章配有思維導圖,旨在為學生提出內容框架。比較突出的特色是在教材最后以附件形式提供全部內容的知識框架圖,將整個內容串聯起來,體現課程的中心思想——細胞結構功能的整體性[4]。
《醫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實驗指導》在實驗項目篩選中,減少單一驗證性項目,增加綜合性實驗項目,尤其是與臨床相關的實驗,如染色體制備與核型分析等。實驗操作均拍攝視頻并上傳到網絡,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7]。
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線課程以新型教材為藍本,在智慧樹平臺的支持下錄制,并于2018年底上線,在全國跨校開課,打破了課程學習的地域限制,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線課程以細胞信息傳遞為橫線、以結構功能為縱線構建課程體系,由53個微課組成,每個微課又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課程不僅有思維導圖、列表等教學資源,還融入了思政元素,如辯證思維和發展觀點。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訓練了科學思維,將碎片化知識聯系起來,加之在線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靈活選擇學習內容和次數,還能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反復學習。
截至2021年11月,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線課程累計選課學校32所,選課學生1.8萬人次,考試通過率在90%以上。深入淺出的教學風格吸引了很多學生,師生之間發帖等互動達20.40萬次,學生滿意度評分在94分以上。良好的師生交流對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可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學科特點。不同學校學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課程教學內容展開學習和討論,產生了更多思維的碰撞,獲得了傳統課堂無法帶來的學習體驗。總之,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教師團隊的認真負責,得到了選課學生的高度贊譽。
如何利用線上資源,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興趣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一流課程建設的中心和重心。
課前學生登錄智慧樹平臺,觀看在線課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對照教學進度預習新課程。在線課程每一個視頻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涉及重點和難點,學生可多次觀看學習。教師可在課前布置思考題、案例等不同形式的作業,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預習,為課中互動做好準備。
由于學生課前已經完成了在線課程學習,課堂上不能再按照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講解,教師可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2.1 樂高式教學 在細胞結構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把每種組成物質比喻為樂高原件,引導學生組裝出細胞相應的結構。如學習細胞膜時,把各種磷脂、膽固醇、糖、蛋白質等物質看作樂高原件,由學生拼裝出細胞膜的結構,并解釋為什么這樣裝配出的結構最合理、最能體現細胞相應結構的功能。課前,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學習了細胞膜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課中樂高式學習,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體現出教學的高階性。
3.2.2 案例式教學 在細胞與臨床疾病部分教學中,教師將臨床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要求其課前通過自學、小組討論、上網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尋找答案。課堂上師生角色轉換,學生是主角,走上講臺匯報講解,學生之間可以質疑、提問、解答、辯論等,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辨明是非曲直。而教師引導教學過程,把握教學節奏和方向,最后進行補充總結。如細胞膜與高膽固醇血癥、溶酶體與矽肺病、細胞核與染色體病等,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臨床疾病相結合,提高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
3.2.3 探究式教學 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過氧化物酶體是否屬于內膜系統、細胞進化中是先有核糖體還是先有蛋白質等。教師可以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課上以打擂臺形式展開辯論。雖然辯論結果沒有勝負,但通過這樣的探究式教學,可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以上只是幾種比較常用的教學模式,可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和專業特點、教學方法或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調整。但不變的教學宗旨是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課后學生要完成兩種作業,一種是短期的記憶性作業,即記住本堂課相關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等基本知識點,要求每節課后及時消化,不要積累到學期末;另一種是長期的綜合性作業,即繪制細胞結構模式圖,并以細胞中“蛋白質之旅”為主線,將所涉及的細胞結構及其功能串聯起來。細胞結構模式圖雖然學期末才能全部完成,但每節課后學生可以在草圖上進行補充、規劃,將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關聯、綜合。因此,完成兩種作業尤其是第二種作業,是對所學碎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了教學的創新性和挑戰性。
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線上與線下、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個人與團隊相結合的綜合成績評定方式,消除了學生考前死記硬背、交卷后全部忘記的弊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最終成績組成見表1。

表1 醫學細胞生物學成績評定指標和內容
課程改革的宗旨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滿意度就是對教學改革的認可度,每學期結束后,我們都會進行教學反饋問卷調查,以便及時調整教學。以臨床醫學專業本科2058—60班為例,教學反饋見表2。

表2 學生對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的反饋(n=114)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66.67%)喜歡傳統教學,這與多年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經歷有關。但是70.18%的學生認為課堂互動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對互動的多種形式也較為認可。83.33%的學生認為在線課程對學習有幫助,85.96%的學生認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學生對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留言中,有一位學生說:“在線課程是精品課程,質量很高,錄制視頻花費了老師的許多精力和時間,學生學習雖然也花費時間,但是收獲很大?!弊掷镄虚g能看出學生的肯定與喜悅,極大地鼓舞了教師,堅定了開展教學改革的信心。
近年來,我們一直秉承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的原則,堅持特色教材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等,并將優質教學資源運用于教學,獲得2019年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這既是對以往課程建設成果的肯定,更是促使我們不斷探索和實施教學改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