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虹 ,賈 莉 ,汪 鑫 ,鄒 彎 ,邢嫻嫻 ,黃戀玉
(1.九江職業大學護理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2.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天津 300000;3.九江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征,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征。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近3億人,作為一種典型的老年病,高血壓患者數量逐年增加[1]。高血壓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與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飲酒、吸煙、肥胖、超重等,因此,早期的高血壓防控比后期治療更具臨床意義[2]。
本研究構建“高職院校—社區—醫院”三級聯合的信息化健康服務平臺,加強校企合作,開展社區健康教育,通過微信、公眾號、App等互聯網平臺定期向服務對象發送科學具體的健康宣教內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飲食、運動、血壓自我監測和用藥、心理等方面進行干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將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在高血壓防控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通過在診室測量血壓篩查,選取兩個社區共105名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ISH2020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2020版)》1級高血壓診斷標準,即沒有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診室測得收縮壓140~159 mmHg和(或)舒張壓90~99 mmHg;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正常;有智能手機并會使用微信,可以完成問卷調查;能用便攜式血壓計自主測量血壓;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登記個人信息。研究對象共10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2例,觀察組53例,兩組各項指標均衡,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n(%)]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社區健康教育,以家庭為單位,即社區家庭醫生、護士“被動”診治,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輔以高血壓常規健康教育和隨訪等。
1.2.2 觀察組 構建“高職院校—社區—醫院”三級聯合的信息化健康服務平臺,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
(1)微信平臺志愿服務體系的建立。在兩個社區共3名社區家庭醫生、5名社區護士的基礎上,增加5位“雙師型”護理教師、53名護生和1名信息工程師,同時邀請三級甲等醫院慢性病專科醫生及專科護士各2名、臨床藥師1名加入該團隊。將5名社區護士、5名“雙師型”教師、53名護生、53名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5組,每組包括1名社區護士、1名“雙師型”教師、10名護生及10名社區高血壓患者,護生與患者人數比為1∶1。每組配備社區家庭醫生、臨床專科醫生、專科護士和藥師進行指導。一組為一個家庭自我管理小組。對護生進行全面系統的高血壓防控專項知識培訓,挑選1名護生作為組長,負責聯絡工作。建立5個微信群,在社區家庭醫生和社區護士指導下,由護生利用微信平臺對高血壓患者進行一對一護理干預,并將截圖發給指導教師進行審核,使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指導和監督更具體、更細化、更安全。
(2)志愿服務團隊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進行高血壓防治知識專題宣教,不定期集中或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義診和隨訪,動態評估患者在飲食、運動和用藥等方面的狀況后,由志愿服務團隊臨床專家給出意見和建議,各小組護生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一對一指導。
(3)建立高血壓防控志愿服務公眾號和高血壓防控App。小組成員定期對患者血壓情況進行風險評估,針對共性問題編輯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內容,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患者可隨時在微信公眾號查看和學習。患者每天在規定時間用智能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和心率,并將數據上傳高血壓防控App,志愿服務團隊成員通過信息化平臺監測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情況,患者也可在微信平臺查看自己的血壓和心率,團隊中的醫務人員及時進行健康宣教和個性化指導。兩組干預時間均為6個月。
1.3.1 血壓 動態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血壓水平。
1.3.2 高血壓知曉率和控制率 干預前后分別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患者高血壓知曉和控制情況。
1.3.3 護生評價 向參與觀察組高血壓防控干預的護生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經過6個月干預,觀察組收縮壓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下降了5.6 mmHg,舒張壓則無明顯變化(P>0.05)。干預前后,對照組血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血壓比較(±s,mmHg)

表2 干預前后兩組血壓比較(±s,mmHg)
血壓對照組t P 干預前 干預后t P收縮壓舒張壓觀察組干預前143.4±14.6 87.0±12.4干預后137.8±12.1 84.4±9.0 2.200 1.200 0.031 0.219 144.2±14.9 89.3±10.5 141.3±14.8 88.7±10.2 0.900 0.300 0.326 0.768

表3 干預前后兩組高血壓知曉率和控制率比較(%)

表4 護生對參與高血壓防控護理干預的評價(n=53)[n(%)]
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是指借助短信、微信公眾號、App等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健康管理,利用平臺提供疾病知識普及、用藥指導、日常行為指導等服務,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給予患者趣味、直觀、及時、完整、實用的疾病相關信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3]。
(1)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不同于傳統健康服務的是:①高血壓控制工作由“被動”診治轉為“主動”防控,由高血壓患者“單一”就診模式轉為線上+線下健康服務模式;②解決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不足,不能有效管理以高血壓為主的慢性病患者的問題;③“高職院校—社區—醫院”三級聯合的健康服務平臺的構建,加強了院校、醫院、社區合作,為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為高職護生臨床綜合能力、溝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拓寬了實踐平臺。
(2)在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基礎上,充實家庭醫生團隊,構建“高職院校—社區—醫院”三級聯合的信息化健康服務平臺,高職院校師生、臨床專科醫生、專科護士、藥師以及信息工程師的加入,構建了一個操作簡單、方便高血壓患者在線咨詢的健康服務平臺,提升了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患者入院率與醫療成本,為健康中國助力。
(3)高職院校聯合社區醫院、三甲醫院慢性病專科共同構建健康服務平臺,通過志愿服務的方式一對一地對高血壓患者飲食、運動、血壓等方面進行綜合干預[4]。疫情期間,為減少不必要的聚集,通過線上健康服務的方式進行高血壓防控宣教和監測指導,降低患者入院率,取得了較好效果。經過6個月干預,觀察組收縮壓低于干預前(P<0.05),下降了5.6 mmHg,血壓控制率為90.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7.7%。另外,參與觀察組健康服務的護生中,90%以上的人認為高血壓防控護理干預對提升自身專科素養、人文素養、健康宣教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有利。
(4)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為高職院校師生提供了廣闊的社區實踐平臺,為高職護生理論聯系實踐,培養臨床綜合能力、溝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提供了平臺,提高了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延伸服務提供了醫患溝通平臺,解決了群眾“看病難”問題,推動了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預防工作的開展[5]。
(5)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對高職院校師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和溝通宣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課題組今后要關注的方面。目前,我們已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組織“雙師型”教師定期到臨床或社區實踐,調整實訓課時比例等,使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成為長效機制,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并帶來一定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健康服務能夠有效控制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提高患者高血壓知曉率和控制率,促進護生專科素養、人文素養、健康宣教能力、溝通能力提升,增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值得在臨床、社區及高職院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