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傅
小而美,成為光伏膠膜的“代名詞”。
這段時間,資金頗為追捧光伏,非但光伏主賽道上的公司漲勢喜人,就連細分賽道上的公司也跟著受益,以次新股鹿山新材為代表的光伏膠膜概念股頻頻創下歷史新高。
光伏膠膜,東風將至?
光伏膠膜,是光伏產業鏈上的原材料之一。
標準的光伏組件,由背板、膠膜、電池片、光伏玻璃等材料組成,其中膠膜如若出現黃變或龜裂等現象,則會影響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導 致連續運營25年以上的設計壽命出現縮減。
換而言之,光伏膠膜與光伏組件的質量和使用壽命息息相關。
起初,美國勝邦、日本三井化學、日本普利司通、德國Etimex這四家公司聯手把持光伏膠膜市場,市場份額合計超過60%。
而隨著中國光伏的崛起,對光伏膠膜的國產替代也緊鑼密鼓地展開。
2006年以來,中國的光伏膠膜企業解決了抗老化不佳、透光率不好等問題,不斷攫取市場份額,已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力量。
如今,中國的福斯特已成為全球光伏膠膜三巨頭之一。
這么來看,光伏膠膜并非新鮮事物,為何突然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呢?
一方面,光伏的景氣度再次得到提升。
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到2025年光伏將成為電力增量主體,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占比達到60%,而可再生能源在新增發電裝機中占比將達到 95%,相當于光伏在所有新增發電裝機中占比將達到57%;到2050年,光伏累計裝機有望超8500GW,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發電來源。
也就是說,光伏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已成為全球的共識。
另外一方面,光伏出口強勁。
受天然氣、電力、氣候等因素影響,歐洲對光伏發電頗為青睞,有公開信息顯示,英國2022年光伏訂單同比增長4倍。
而歐洲是中國光伏出口的最大目的地。
據InfoLink的數據顯示,歐洲2022年光伏組件需求將達55.6GW,目前已累計從中國進口了42.4 GW的光伏組件,同比增長137%,且呈現逐月增長的態勢。
而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光伏組件出口量為78.6GW,同比增長74.3%;組件出口額為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海外市場需求火熱。
此背景下,光伏膠膜自然是供不應求了。
據SolarZoom的數據,2022年膠膜報價連續上漲,EVA膠膜含稅均價由4月底的14.5元/平方米上漲至17.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增長21%,較全年低點13.5元/平方米增長30%;POE膠膜由4月底的16.5元/平方米漲至19.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增長18%,較全年低點15.5元/平方米增長26%。
德邦證券:“視野范圍內沒有顛覆性技術創新,生產設備及工藝以改良為主,僅極個別企業具備設備自制能力。膠膜行業生產設備及工藝技術進步較為緩慢,視野范圍內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沖擊,目前主要通過生產設備的技改及配套工藝的優化來提升產線速度、穩定產品質量。”
眼下,光伏膠膜行情呈現普漲之勢,其中有三只格外醒目。
福斯特是光伏膠膜行業龍頭之一,2021年其產能約14億平方米,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憑借工藝管控優勢和規模效應,福斯特的生產效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福斯特2021年營業收入為128.58億元同比增長53.20%,凈利潤為21.97億元同比增長40.35%;毛利率為25.05%;2022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38.84億元同比增長38.02%,凈利潤為3.39億元同比減少31.51%,毛利率為16.37%。

以上可見,毛利率呈現持續下降的勢態。
不過,西南證券仍然看好:“公司光伏膠膜產能穩步擴張,保障未來出貨量。電子材料業務進入快速放量階段,成為公司業績新增點。我們預計公司未來三年歸母凈利潤將保持22.93%的復合增長率。”
賽伍技術是光伏背板龍頭,是國標制定的牽頭人,自主研發的KPF背板產品自2014年起穩居全球出貨第一。
這之后,賽伍技術切入了光伏膠膜賽道,其高透EVA膠膜、白色EVA膠膜實現量產并穩定出貨,在光伏膠膜第二梯隊中頗為顯眼。
據賽伍技術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2.58億元同比增長81.5%,凈利潤為1.75億元同比增長113.87%。
東興證券表示:“公司業績增長主要源于光伏封裝膠膜產品生產產能持續爬坡,銷售出貨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印證了我們對于今年膠膜業務將貢獻公司主要業績彈性的判斷。”
此外,賽伍技術還進行了多元化擴張,涉足鋰電池、3C等領域,尋求新的增量。
海優新材是一家專注于高分子薄膜材料的企業,光伏膠膜為其主打產品,市場份額超過10%,實力不容小覷。
2021年海優新材營業收入31.05億元同比增長109.66%,凈利潤為2.52億元同比增長12.97%,膠膜銷量2.4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51.26%;2022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2.28億元同比增長118.87%,凈利潤為0.77億元同比增長2.55%。

另外,海優新材預計到2025年,公司發行可轉債募投項目、自籌資金擬建設項目以及IPO募投項目預計將新增膠膜產能約6.65億平方米,總體產能預計將達到9.57億平方米。
需要注意的是,福斯特、賽伍技術與海優新材被游資不斷爆炒,累積的獲利盤驚人,需要謹防游資出逃,短線風險不容忽視。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
董師傅,科達制造業績賺慘了,怎么股價沒有反應?
科達制造以前是一家建筑陶瓷機械裝備供應商,在資本市場名聲不顯。直到2015年涉足鋰電池之后,聲量才漸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投資了藍科鋰業。藍科鋰業為鹽湖提鋰的代表公司,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2.58億元,凈利潤為36.85億元,這份業績無可挑剔。于是乎,科達制造坐享了16.06億元的凈利潤影響,令業績大為出彩: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6.51億元同比增長23.98%,凈利潤為21.21億元同比增長417.97%。須知,2015年至2021年,科達制造累計凈利潤也不過21.43億元。以上可見,參股藍科鋰業對科達制造的影響有多大。不過,科達制造前期已經漲了很多,提前兌現了利好,所以近期處于調整的狀態,但中長期仍值得期待。

董師傅,風華高科甩賣資產,是不是利空?
風華高科擬向國星光電以2.69億元的價格,轉讓其所持有的風華芯電99.87695%股權。風華芯電是一家專門從事半導體分立器件及集成電路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涉及照明電路、消費電子等領域,2021年營業收入為2.85億元,凈利潤為3178.91萬元。之所以如此,風華高科是想集中優勢資源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被動元件主業,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利好,不用多條戰線作戰。唯一的問題是,被動元件現在的行情也不好,短時間可能也沒有什么大的行情,因而需要耐心等待行業出行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