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藍 李耀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為增進香港學生對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認識,并提高學習興趣,教育局今年舉辦“華萃薪傳一~第二屆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活動吸引近3.5萬名小學生報名參加。
據香港星島日報網11日報道,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當天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中國歷史不只記錄從古至今的史實,更承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為加深同學對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興趣,今年繼續舉辦了“華萃薪傳一一第二屆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參賽的同學表現出色,盼望各界繼續攜手協力,推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學習,培養具國家觀念,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
“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去年第一次舉辦,今年是第二屆,參與者是香港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比賽范圍包括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地理、語文、中華經典名句等等。比賽從2月開始報名,經過層層篩選,最后于8月22日舉行總決賽,香港教育局于9月7日發布最終總結視頻。《環球時報》記者查詢看到,初賽海選階段是在網上進行答題,不少問題還較有難度——比如在文化類中,有關于中國八大菜系的問題中,學生要熟知不同菜系、的口味、起源朝代等,出現“咸味為主、酸甜為輔是哪種菜系”廣東菜系中的煲仔飯源于哪個朝代”等問題;在地理類問題中,學生可能會遇到“桂林風景的四絕是什么”等問題。
最終躋身總決賽的有5支學生隊伍。記者注意到,這兩屆的準決賽與決賽,均可在香港教育局教育多媒體網站上觀看錄像視頻。在決賽階段,競賽問題更加多樣,比如其中一題需要參賽的各隊學生填寫出中國地圖上的城市與山河名稱。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無論是初賽還是決賽,雖然一些-問題有一定難度,但并不刁鉆,普遍屬于常識性問題,比起“難倒學生”,可以說更是起到拓展小學生知識面的作用。與香港教育局協辦比賽的非營利機構“中國文化研究院”為比賽出了一套復習材料,全部可在網上免費閱覽。記者發現,一些香港小學將這些材料用作給學生自學中國文化的課外讀物,即便不參加比賽,學生們依然能有不少收獲。
近些年來,推廣中國歷史文化的競賽活動在香港中小學間十分火熱。除了上述比賽,香港教育局今年同樣主辦了“全港初中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此外在8月中旬,以語文為主題的“腹有詩書一一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的總決賽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大講堂舉行。向來熱愛中華文化的蔡若蓮致辭時表示,“腹有詩書”這四個字是出 自蘇東坡的詞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好地濃縮了讀書與個人修養的關系。她更引用《荀子?勸學》的“學不可以已”,說明學習永無止境。另外,紫荊文化集團聯同紫荊雜志社、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等機構繼續舉辦“紫荊文化杯”全港中小學生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知識競賽,讓學生了解中國與香港回歸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成就,加深學生對國家及香港的認識。▲
環球時報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