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昊宇
近日,日本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表示,打造良好的日中關系對東亞地區和平穩定十分重要,日本經濟界將努力增進對華交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來也多次表示有意借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機與中國積極展開對話。對華態度出現微妙變化,既反映出日本對華矛盾焦慮心態,也折射出日本當前面臨的經濟困境。
今年以來,日本沖在遏華第一線,在臺海問題上挑動對抗,在地區經貿議題上竭力逢迎美國,日本政界表現出的執念令人費解。現實中看,中國已經連續15年穩居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對華進出口在日本對外貿易中占比均超過20%。2021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達到371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目前有3萬多家日企在華投資興業,每年在華營收高達5000億美元。日本一些政治精英卻視這種經濟聯系如無物,打著維護“經濟安全”的旗號,鼓噪要配合美國對華“脫鉤斷鏈”,只能說是損人不利己的短視行為。
今年上半年,日本經濟增速僅有0.9%,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墊底。目前日本經濟至少面臨“三重苦”:日元貶值、疫情沖擊、物價上漲。種種困境,親密盟友美國脫不了干系。作為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經濟金融與美國深度綁定,美國財政貨幣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迅速向日本傳導并且放大影響。當前日元大貶值的原因在于日美息差的拉大。在美聯儲進入加息縮表周期的背景下,日本央行為了托底景氣不得不維持零利率量寬政策,導致日元被持續拋售,最大跌幅接近30%,長期以來日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光環已經蕩然無存。作為世笳第三大交易貨幣和第四大儲備貨幣,白元如此跌幅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經濟學家指出,日本恐將進入長期化的“日元大貶值時代”,過去多年的經濟運行邏輯都需要推倒重來。
更為致命的是,日元貶值導致日本國際購買力和競爭力的下降,以美元計價的經濟總量將進一步萎縮。在日本經濟盛極一時的1995年,GDP就已經達到5.5萬億美元,是當時美國的70%,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達到16%。30年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間中國經濟總量翻了20倍,美國也增長了3倍,日本經濟卻原地踏步甚至出現萎縮。如果按照目前匯率計算,今年日本GDP可能要降至4萬億美元的水平,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值得日本戰略精英深刻反思。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岸田政府要掏空國庫擴大防衛開支,其中不少增量經費將用于采購美國武器裝備,日元大貶值背景下恐怕又攙被美國狠狠“收割”一把。
在中日關系中,素有“政冷經熱”的說法,經貿合作一直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今年1至8月的統計,中日雙邊進出口額已經被中韓反超,日本很可能'失去中國第二大貿易對象國的地位。近年來日本對華貿易一直呈現巨額順差,對華出口構成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撐,但今年對華貿易順差正在迅速縮小。這主要緣于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但也與日本對華政策的消極取向有關。在此背景下。日本經濟界和岸田政府尋求緩和對華關系,某種程度上也是為日本國內經濟形勢所迫。
本月29日,中日將迎來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日本經濟界是當年推動對華復交的“急先鋒”。早在上世紀60年代,全日空社長岡崎嘉平太、新日鐵社長稻山嘉寬等老一輩經濟界人士就奔走在'日中之間,力促日本政府恢復日中邦交,而當時執政的自民黨內部卻爭執不體,直到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訪華,被“越頂”的自民黨政權才如夢初醒。1972年7月,田中角榮就任首相后迅速作出訪華決定。在《朝日新聞》的采訪中,田中秘書說他當年作出復'交決斷時曾表示:中國太巨大了,日本不能不同中國打交道。
時過境遷,中日經濟總量雖然發生了逆轉,但合作共贏的互利關系并沒有改變。要建立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系,需要日本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也需要日本認清現實:日本不可能通過對抗中國變得安全,但可以從對華合作中得到發展。▲(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