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遂昌九龍山自然教育基地位于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浙、閩、贛三省毗鄰地帶的遂昌縣西南部,屬武夷山系仙霞嶺山脈的一個分支,是錢塘江水系的最南端源頭,主峰海拔1724米,為浙江第四高峰。
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525公頃,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麂、黃腹角雉、黑熊、南方紅豆杉、九龍山榧和伯樂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還有600公頃以上亞熱帶東部地區罕見的中亞熱帶原生森林生態系統。自建區以來,先后獲得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浙江省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浙江省“名山公園”等稱號。
中亞熱帶的地理位置,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和復雜的地形環境,使得浙江九龍山保護區成為南北植物的匯流之區和許多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場所。同時,九龍山保護區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區內已知有野生植物266科965屬2326種,其中維管植物182科767屬1842種,有南方紅豆杉和九龍山榧等47種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且為九龍山榧、九龍山景天、九龍山紫菀和九龍山鳳仙花等38種植物的模式標本產地。另外,區內有野生動物2608種。保護區所處的浙閩贛交界山區是我國17個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之一。
依托九龍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基地先后建立了多個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研學場所:3公里長的羅漢源生態科普溝;占地約6000平方米的珍稀植物園,園內有伯樂樹、紅豆杉等40余種200余株珍稀植物,并配有植物科普展示牌;種有近百種藥用植物的科研溫室大棚;面積約1400平方米的自然類科教館,館內藏有100多種植物標本,500多種動物標本,還有VR體驗室、3D影院等先進設備,該科教館也是遂昌縣第一座自然類科教館;并有配套的賓館及餐廳,大型會議室、茶室、書吧、健身房等。
互質陣列是一種非均勻稀疏陣列,所以陣列流型A不滿足范德蒙矩陣的形式,此時方向向量a(θi)=(1,e-jMπsinθi,e-jNπsinθi,…,e-j(2M-1)Nπsinθi)T,為了充分利用陣列的稀疏特性,對接收信號協方差矩陣進行列向量化處理如式(5)所示
結合九龍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秉承“以自然為師,與草木為友”的理念,基地極力打造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研學實踐教育課程;并配備了一支專業的導師團隊,團隊成員長期從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森林群落生態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科研工作,參與完成多項省市級科技項目,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其中高級工程師2名、動植物學碩士研究生2名、林業相關專業本科生3名。強大的師資力量保證了營地課程研發和授課的專業能力,目前團隊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研發了系統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向中小學生傳播自然知識和保護自然的理念。
Jennings和Tennis[11-12]在2000年提出了J-T模型,圖3是J-T模型示意圖,圖3(a)和(b)圖分別是高、低水灰比對兩類C-S-H凝膠的影響。該模型假定氮氣只能進入低密度的C-S-H凝膠孔中,而不進入高密度的C-S-H凝膠孔[12]。此外,Constantinides和Ulm[9]采用納米壓痕試驗并通過統計分析,計算所得的低密和高密C-S-H凝膠的體積分數與J-T模型計算的結果相同,進一步證明J-T模型是可靠合理的。
劉少奇因勢利導接著說,要做到赤白區間物資交換,除了籌集物資,還要運輸物資。前者已有外貿局在做,后者誰來做呢?當然是我們工會做最合適。一來我們有充足的人力,二來我們有大量的木船、獨輪車等工具,三來我們還有豐富的運輸工作經驗。況且我們這里有贛江這條河流貫通赤白區,河道運輸比陸路運輸不僅運量大,而且自身消耗少、周轉速度快。所以,我們應該下大力氣做好河道運輸工作,為反封鎖斗爭作出我們工會應有的貢獻。

九龍山自然教育基地場地、設施完備。基地的活動場地、設備經過專門機構認證檢驗,并有專人定期維護;所有戶外活動路線都經過精心的設計與實驗,保證安全可靠;研學基地活動地點設有安全檢查哨卡,進出人員需登記,并且全程設有監控攝像頭。有相應的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內部具備基本的醫療保障條件,配有全天候值守的專門醫護人員;醫院距離活動地點4.5公里,每次活動安排有隨隊醫生。
基地始終以加強公眾的生態科普教育意識為己任,堅持不懈開展科普宣教工作,通過科教館、宣傳展板、宣傳視頻以及在各主要進區路口設立宣傳牌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基本知識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以提高全民生態文明及資源保護意識。另外,基地每年都會利用“科技周”“全國科普日”“6·5世界環境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愛鳥周”等機會,根據不同的宣教對象采取分類科普宣傳,針對社區群眾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標本等進行宣教;針對青少年學生,用詳細、生動的資料宣傳,采用宣傳圖板、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宣教,展示九龍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提升公眾參與熱情。
基地依托內設的九龍山科教館、珍稀植物園、羅漢源科普生態溝等活動場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近三年來,共接待研學、培訓、科普、參觀人員5000余人次,取得明顯的社會生態文明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