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水蜜桃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據史料《幽明錄》記載,奉化栽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奉化市志記載,奉化傳統名果“玉露”水蜜桃的栽培,是在1883年清光緒年間由上海西門黃泥墻引進上海龍華水蜜桃,經嫁接繁育和幾十年的品種篩選,選育出適應奉化當地土壤、氣候環境條件的水蜜桃品種,因其品質優良,取“瓊漿玉露”之意,定名為“玉露”水蜜桃,經130多年的栽培,已經成為寧波市奉化區的傳統名果,也是中國四大傳統名優桃之一。在1980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落葉果林分類學》一書,稱奉化水蜜桃是“我國水蜜桃中最有名的品種”;國內外桃產業專家也一致評價“奉化水蜜桃品質為全國之最,堪稱中國第一桃”。
自1996年奉化市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聯合命名為“中國水蜜桃之鄉”以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奉化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特別是奉化撤市設區(2016年)的3年多時間里,奉化水蜜桃產業得到了持續、穩定、倍速的發展。至2020年,奉化栽培面積5.3萬畝、總產量5萬余噸、總產值近6億元。目前,建成了5000畝以上的溪口鎮、蕭王廟街道、錦屏街道三個水蜜桃現代示范園區,發展了新建、林家、西圃等千畝以上水蜜桃專業村11個,形成了自溪口鎮至尚田、西塢鎮一帶的水蜜桃基地走廊。2001年奉化市萬畝優質水蜜桃基地被列為省級林業特色基地,2002年被列為首批寧波綠色農產品基地,2004年被批準成為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2006年實施了奉化水蜜桃東擴計劃,2018年實施了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建設。到2022年,全區水蜜桃產業結構布局將更加優化,地域標記更加突出,產業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以品桃為引領,賞花為特色,產業鏈條完善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使水蜜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按照“政府主體、企業實施、社會參與”的原則,結合農合聯、企業、協會、合作社、經銷戶各方資源,打造系統性的水蜜桃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充分挖掘奉化水蜜桃有別于其他桃產區的產品品質、生產環境、歷史文脈,突出本土品牌差異化,樹立奉化水蜜桃在國內外市場的特征形象。充分利用現代社交平臺、內容平臺等新媒體,拓展創新品牌傳播渠道,擴大品牌流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奉化水蜜桃獨特IP形象,充分融入生活與商業場景,提高品牌親和力、擴大品牌影響力。
優質優果成效凸顯。近年來,奉化水蜜桃產業發展由數量擴張向加快質量提升轉變,品種、品質、品牌發展顯著提升。明確傳統品種核心種植保護區,培育符合地域特點的優良品種,綠色生產方式全面推行,在全區形成3個以上水蜜桃種植萬畝以上特色鎮(街道),15個左右水蜜桃特色村,基本構建起特色、生態、優質、高效的水蜜桃種植新格局。
1983年至今,區政府已經連續舉辦了33屆奉化水蜜桃節、水蜜桃旅游文化節、桃花馬拉松等重大活動。2016年起就實施了《奉化區水蜜桃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作業補貼實施辦法》,年均下撥經費達50萬元以上。2018年創建了奉化水蜜桃為主導產業的第一批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寧波市奉化區蕭王廟水蜜桃特色農業強鎮。2020年出臺《關于印發寧波市奉化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及安全品牌培育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對“三品一標”的獲證主體進行獎勵。
奉化全面做深做優桃花經濟,豐富桃花品種,延長花期,做深桃花文化,擴大賞花范圍。培植一批賞花特色片區、賞花風景帶和賞花特色地標點,并促進桃花元素與城區商業有機融合,賦予更多時代元素。以花為媒,促進全區新農村建設呈現新面貌,全域旅游形成新熱點。力爭到2022年年底,全區桃主題旅游突破200萬人次,帶動相關旅游產業總產值5億元。
其實,生活是單調的平凡的,也是艱難的,于是我們常常會期望著美好,期望著生活五彩繽紛,于是我們常常因此而會浮躁和失落。然而,人生若沒有苦澀,又怎能曉知生活的甘美。正如這冬天落下繁華的樹木,注定要歷經風雪,才能迎來春夏的郁郁蔥蔥。
“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是奉化的注冊商標,已連續三屆被認定為省農業名牌產品,2001年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和名牌產品,2002年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注冊,亦是寧波市第一個獲得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2004年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被列為國家綠色A級產品,大大提高了奉化水蜜桃的知名度,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5月“奉化水蜜桃”證明商標注冊,2010年,奉化水蜜桃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證書,2017年,奉化水蜜桃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證書,2019年,政府統一推出歡喜奉桃高端品牌,
“中國風”歌曲善于以修辭的運用,尤其是“用典”手法的使用來堆砌“中國式”的骨肉鮮活的歌謠。但在使用的程度上態度有所不同,主觀依賴修辭的一類“中國風”歌曲走向或素雅或華美,節制使用修辭的則走向或瘦削或清虛。
依托奉化水蜜桃研究所,切實做好種質資源圃的栽培、管理、保存及利用工作,至2022年完成200個不同品種桃資源的收集保存及資源庫建設工作;新建兩個標準化水蜜桃苗圃基地,加強桃苗脫毒處理,為全區提供高品質健康桃苗,并規范桃苗市場交易。加強傳統名桃的傳承和發揚,完成玉露桃的提純復壯工作;加快新品種培育和利用進程,計劃3年內新增3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蜜桃新品種,通過國家級及省級新品種保護或者認定;大力開展桃花花期延長、高密度種植、深草種植、保鮮延長等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應用信息和智能技術,加快建立水蜜桃產供銷基礎數據臺賬,搭建奉化水蜜桃大數據管理平臺,整合挖掘數據資源價值,打造數字產業,為全區農業現代化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智慧引領作用。
對接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工作需求,在奉化建成集科研、示范、展示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名桃集中種植園以及高標準水蜜桃產業融合核心示范基地;加強標準化生產管理,嚴格按照水蜜桃安全生產技術管理規程(DB 33/T 793-2010),從產前、產中至產后全程執行優質安全標準化生產技術,并探索融合區塊鏈技術,建立完善水蜜桃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奉化還先后與浙江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機制,努力提高種植技術水平,著力推動水蜜桃栽培技術科學化、標準化和優質化,創新打造“一輕、二重、三疏、四套、五防”水蜜桃栽培技術體系,制訂并實施《水蜜桃標準化栽培技術標準》。

(4)借助社會專業力量,對企業進行流程進行梳理,提升核心競爭力。國家有一整套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屬理論范疇,指引企業內部風險控制。但是,企業內控成本與企業實際工作的有效結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尺度不好掌握。往往造成的結果是高成本全覆蓋,有事大家都有責,沒人擔當,沒有責任人,也沒有經濟成果,無為就無責。企業應以實際經營工作及流程為出發點,聘請社會專業力量,對企業流程進行梳理,縮短管理鏈條,根據重要性原則和關鍵節點實施有效控制,有法滿足的實施替代內控復核程序,提升管理效率,找到成本與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實現國有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積極發展綠色種植技術,通過桃園綠肥種植、擴大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改良提升桃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并集成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有企業的經營規模也在日漸擴大,市場占有率逐漸提升。在國家相關政策和機制的支持下,國有企業的在建設企業的財務監督管理機制上來說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缺陷。從現在國有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來看,完善企業財務監督機制必須結合這兩方面的情況來綜合考慮。從企業的內部建立監察機制以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外部上則是通過國家對國有企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實現的,只有將內部和外部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綜合的財務監督管理機制和監察機制,最大程度的發揮財務監察部門的作用,提升國有企業財務監督管理機制的實施效率。
因地制宜地加快推進桃園“機器換人”行動,鼓勵在山地果園應用小型農機作業、布局水肥一體化設施及山地索道建設,在平地果園開展大棚、避雨設施栽培及水肥一體化系統建設。3年內新增山地索道3家、大棚設施栽培4家(高度自控化溫室2家)、避雨設施5家、水肥一體化系統試驗示范2家,新增標準化果園10個、“機器換人”示范桃園5家。
長期以來,奉化一直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水蜜桃產業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展示引領未來的現代化水蜜桃園,為全區水蜜桃產業轉型升級樹立標桿。奉化逐漸由自家自種和粗放式種植加快向以品牌為引領的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數字化生產銷售轉變,由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加快向合作社種植經營、企業訂單種植經營轉變,產業效益顯著提升,力爭通過三年努力,使水蜜桃成為奉化首個年度綜合效益突破10億元的農產品(其中純農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使水蜜桃產業真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