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睿婷
助力服裝企業提升研發效率,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
荷葉邊肩線設計、夸張蝶形泡泡袖、立體3D波浪袖工藝、金屬與透紗材質應用……一款款時裝造型靈動地演繹出仿真形態下的虛擬時裝剪影,而逼真的視覺效果背后,是浙江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迪Style3D”)多年致力于以3D數字化重構時尚產業的成果。
作為此次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天貓“元宇宙大秀”合作打造數字時尚虛擬盛宴的參與者,凌迪Style3D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郴很看好中國虛擬服裝未來的發展前景。
他認為,虛擬時尚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設計創意,對服裝產業和企業而言,能快速捕捉新時尚消費群體的變化,并利用3D仿真技術實現開創性的設計創作,從而打破傳統設計模式,快速贏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在劉郴看來,近年數字服裝的發展帶來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協作方式,不僅能夠進行實時、在線、便捷地修改設計,同時在線、可視化的協作模式也能提高設計協同效率,同步實現設計內容的數字化沉淀,對于企業和產業來說,是長期經濟效益的有效保障。
他更看好由數字服裝所推動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在產業鏈上,虛擬服裝是帶著工藝數據流轉至生產端,可以解決傳統模式中的設計呈現難、樣衣研發浪費等難題,在實現快速設計的同時,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其可持續性對促進時尚產業和企業發展有著戰略性意義”。
在創辦凌迪Style3D之前,劉郴曾于2008年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扎根于服裝行業發展近二十年的他深諳行業痛點,對人工成本的上漲、庫存高企、設計效率低等有著深刻的理解。
劉郴表示,創辦凌迪Style3D的初衷就是想打破服裝行業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發生產模式,落地3D技術研發設計與生產制造環節,助力服企提高研發效率?!爸袊芍圃鞆妵驎r尚強國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服裝這類產業鏈極長、極復雜的垂直產業,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可持續的使命和價值是巨大的?!?/p>
尤其是近兩年,國內掀起的“元宇宙熱潮”給時尚企業帶來機遇與挑戰,虛擬人、VR、AR等各個環節的觸點都已出現并開始落地應用,“元宇宙”的一些底層技術已經在改變商業、社交等現實生活場景。
“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滲透,‘時尚元宇宙’勢必會更快地到來。屆時,時尚行業和企業都需要打造自己的數字時尚,在數字世界里去創作、生產、營銷,形成時尚閉環。”在劉郴看來,消費者在變化、購物場景在變化,產業也需要隨之改變,相信在未來兩三年內,一家非“數字原生”的企業或者對數字化不友好的企業,就會喪失市場競爭力。
談及虛擬服裝的發展是否會壓縮傳統服裝生存空間,劉郴表示,虛擬服裝與實物服裝同樣有高標準的服裝材質、工藝、廓形等數據要求,其與產業緊密鏈接,能夠作為數據載體在產業鏈流轉,新型、便捷、智能的設計方式和協作方式能夠幫助產業降本提效,踐行時尚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未來,數字服裝將應用于各行各業中,成為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鏈接的重要內容。

>>Style3D
即便產業數字化的發展已成定勢,但傳統服裝從業者對其認知卻參差不齊,對他們而言,數字化不僅意味著更多資金的投入,也是一個“門檻”,需要額外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新技術,“畏難心理”是阻礙眾多傳統從業者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因素。
劉郴深知這一現狀,因此近年來不斷打磨Style3D工具技術,降低其產品的使用門檻,盡快實現“人人都能做設計師”的目標,促進服裝產業和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從產業鏈角度看,中國已經領先了半個身位。中國有良好的產業鏈基礎,占全世界服裝產能的40.0%,實際產量的30.0%~35.0%。相對于土耳其、越南等制造業大國,我們在產業鏈端的數字化上更具優勢?!眲⒊徽J為,目前中國的數字化進程正遙遙領先,“Z世代”對數字化接受度極高,再加上強大的產業背景,必將助力中國時尚企業憑借數字技術優勢打破傳統時尚的壁壘,“虛擬服裝將是中國時尚企業與國外時尚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的一個機會點”。
對于凌迪Style3D未來的發展,劉郴雄心冉冉,他希望能夠做出全球最好的柔性仿真工業軟件,幫助中國服裝企業去爭取全球時尚話語權。
他坦言,目前凌迪在技術層面和產業數字化普及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難題。“一方面,要想真正推動物理世界數字化,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物理仿真模擬引擎。而當前常見的物理引擎在效果或效率上還遠達不到理想的狀態,其中服裝模擬是所有模擬問題的制高點。由于服裝的材質、碰撞都是最復雜的,因此服裝領域的仿真引擎技術基礎也要求更高。”
據了解,這方面也一直是凌迪Style3D的重點攻克目標,凌迪在2021年組建了由王華民教授帶領的國際頂級圖形學研究團隊,全力研發技術,樹立更高的技術壁壘。而劉郴和凌迪的雄心壯志絕不止于服裝行業,他希望在未來Style3D可以通過自身對3D仿真領域的持續投入,消弭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區別,甚至是跳出服裝行業,將自身的技術切入游戲、影視等多領域,夯實物理世界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對于服裝產業的數字化普及和教育,他也充滿信心:“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滲透,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全產業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