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二
來自虛擬與現實的雙重驚喜

如今,在人工智能、區塊鏈、VR、AR、5G、腦機接口等技術加持之下,“元宇宙”呈現給人們一個與現實平行的“虛擬世界”。疫情影響下,在生命與自然之間、現實生活與虛擬科技之間,人類如何更好地棲居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藝術家如何以時裝藝術創作對此作出回應?
近日,《虛實之間—時裝藝術國際展·中國西樵》線下展在中國廣東佛山西樵(樵山文化中心)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以“虛實之間—生命、自然、科技”為主題,圍繞“時裝與材料共生,藝術與科技共謀,生命與自然共振”的理念,共征集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135位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這當中,除了中國服裝設計師最高獎項“金頂獎”設計師劉薇、陳聞、王鈺濤、曾鳳飛、羅崢等享譽國內外的資深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代表作外,也不乏新銳設計師們所帶來的創意展現。
藝術家們面對真實環境和虛擬世界的串聯,除了注重于時裝在觀看、體驗、觀念和意義等方面的追尋,更是開啟了借助于數字虛擬與AI技術對新的創作方向的延展,探索數字科技賦能時裝藝術的全新闡釋,科技藝術、數字虛擬藝術、智能交互藝術介入與時裝聯姻,綻放出新的藝術體驗和文化魅力。
在物質過剩的時代,如何用更環保的方式去創作是設計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無法被黑暗吞噬的星空凝聚著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一種充滿未知的深刻。它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展現著不一樣的姿態,源源不斷地給予著我們無窮的靈感。由劉薇創作的《守望星空》,倡導更多的人關注環保、可持續再生、循環再利用的理念。
《互化》作品由呂越的代表作《化》演化而來,表現的是世界的變化、事物的變化、自然的變化、宇宙的變化不僅永無停止之時,并且有互相轉化的特質。作品增添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繡傳承人鄒英姿的蘇繡內容,由平面作品和三件“衣服”組成,“衣服”是沒有裁剪縫制的布片,經過纏繞和繡花繃子的卡夾完成衣服的樣貌,借此體現“惜物”理念。
羅崢的作品《璞玉說》,靈感來源于中國悠久的玉文化,作品采用真絲順雨喬其、絲麻樹皮皺、絲毛提花緞等材質,運用熱熔燙絲襯、手工針絨、手工漸變暈染、炒色茶染等十多種工藝,選取米姜黃色、東皇玉色及巖粽絨黃色等,表現出璞玉來源于土地,未經雕琢、渾然天成的自然質樸,以及世間萬物皆歸于泥土,卻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空間的變換沉淀之后,從泥土中幻化重生,并煥發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結合灑脫自由、靈動飄逸的廓形設計,表現出設計師對于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深刻理解。

陳煒的作品《“侗”聽》,以廣西地區侗族文化為靈感,把侗族傳統服飾的平面結構與侗族建筑“鼓樓”的立體造型相結合,以現代服飾語言表現少數民族刺繡裝飾與色彩審美特點,服裝材料的運用注重虛實結合豐富視覺層次,使系列設計既符合當下時尚語境,又呈現出民族文化審美意趣,旨在以現代服飾語言重新理解和表達傳統侗族的文化藝術。當代服飾藝術的再設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續曲,用全新的表達方式向外界展示傳統民族文化的璀璨生命力。
利昂·克雷赫廷的虛擬時裝藝術作品《暗物質》,源起于對宇宙無形力量的探索,試圖通過藝術化的方式隱喻形成宇宙、社會和個體的相似原理,將看不見的規律、關系和情感形象化與可視化。
廢棄的東西也可以變成美麗的時尚。梁明玉的作品《生態牛仔》是以庫存、廢棄牛仔褲、數據線為主要材料,用天馬行空的創意,顛覆傳統的成衣概念,盡可能保持牛仔褲的性狀和肌理,賦予全新的結構和空間,呈現出當代青年的精神景觀與生活方式。
當“內卷”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從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本次展覽的核心在于獨一無二的創意和改變乏味日常的生活美學。在生命與自然之間、現實生活與虛擬科技之間,時裝藝術總會給予人們片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