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全
(武威市河湖管理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作為西北內陸河的典型代表,經過長久努力,石羊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治理創新工作模式,全面貫徹落實河長制,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以“一河一策”方案為綱領,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選首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成為內陸河管護及生態修復的良好示范。
石羊河“一河一策”方案嚴格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的要求,依照水利部印發的方案編制指南,緊密結合水資源短缺、水災害頻發、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及恢復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在甘肅省河長制辦公室的指導下編制完成。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肅河西走廊東端,東經101°22′~104°04′、北緯37°07′~39°27′,總面積約為4.16萬km2,主要分布在張掖、金昌、武威3市。石羊河流域深居內陸腹地,是典型的大陸干旱氣候,降水量少,潛在蒸發量大,最北邊的沙漠地帶干旱指數高達15~25[1]。
石羊河流域共有8條主要河流(圖1),流域內建有紅崖山水庫水文站等11個基本水文站(表1)。

圖1 石羊河流域水系分布圖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民勤蔡旗斷面過水量、地下水控制開采量兩大約束性指標連續8年穩定實現,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25.2 km2的水域面積,青土湖地下水位呈逐年上升趨勢,形成旱區濕地約106 km2,提前實現國家石羊河規劃確定的生態治理目標[2]。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農業節水技術應用及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生態、工業、農業用水結構不斷優化,水污染防治和水功能區恢復治理逐步加強。
水域岸線管理工作逐步開展,防災減災體系和中小河流治理穩步推進。功能分區不明確、河段內圍墾種植、亂挖亂占亂建、違規侵占河道問題偶有發生,但總體向好發展。
流域內建制縣區污水基本能夠統一收集并處理,基本能夠達標排放。大部分鄉鎮和集中連片農村也建有污水處理設施,直接排放、隨意排放的不良現象正在逐步糾正。農藥、化肥逐漸使用有機藥肥替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之路正在探索中。然而入河排污口設置手續不全、排污量監測未全覆蓋等情況也一定程度存在。
流域內各縣區、各河流均已編制了采砂規劃,明確了采砂區、禁采區、采砂范圍、規模及恢復治理目標,但偷采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周邊群眾用于修建自建房的私采。
隨著水環境治理工作的不斷加強,水環境現狀總體趨于好轉,河流上游部分水功能區水質良好,達標率高,中下游部分河段,特別是城區下游河段水質較差,存在水質不達標問題,部分河段、部分時段甚至存在Ⅳ類、Ⅴ類水質情況;市縣區分界斷面水質監測覆蓋率較低,監測監控手段落后問題普遍存在。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重要水功能區依然存在公路穿越等問題,水環境監測網格化、智慧化水平較落后,水環境風險評價、水污染預警還不健全[3]。
隨著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大部分水電站取用水、生態基流下泄得到了基本保證。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設,人為改變了河道水生態狀態,中下游原河道干涸情況普遍,河道生態流量控制斷面的分析確定和監控監測還不到位,河湖健康評價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工作滯后,仍存在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大、部分河段沙化等問題。
河湖取水總量嚴格控制在指標以內,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水功能區監管到位,限制排污總量不超標,達標排放率10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以上,城市供水系統漏損率小于5%;用水計量監控設施覆蓋率100%;跨界監測站點覆蓋率達到100%;全面建立水資源承載力預警機制。
完成河道(湖)水域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編制,開展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和河湖生態空間劃定,實行水域岸線分區管理,劃定完成率達到100%,水域岸線問題排查清理和河道清障等專項整治率達到100%。
域內縣以上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大于90%,縣以下村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大于30%,農村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大于9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和廢舊農膜回收率大于80%,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率大于95%,尾菜處理利用率大于80%,化肥農藥使用增長率實現零增長;城鎮雨污分流設施覆蓋率大于50%;入河排污口監控覆蓋率達到100%。
河湖采砂規劃編制審批及執行情況完全落實,執行率達到100%,河床覆平率、違規采砂關停率達到100%。
所有河段水質達到水功能區目標要求,基本消除Ⅳ類、Ⅴ類水質河段,無黑臭水體,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存在問題消除率達到100%;有條件的地區逐步開展親水水生態岸線建設;水環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100%。
電站建設后河道生態完全恢復,核定河道主要控制斷面及生態基流并安裝監控設施,加快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建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目標。
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甘肅省關于“三條紅線”水資源最嚴格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完善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完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強化剛性約束指標管理,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不斷降低,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持續提高,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持續降低,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和管理,不斷提升水資源計量監控能力。
加強河(湖)跨界斷面和重點取用水戶水量、水質監測覆蓋率,完善監測監控站網;加強水域納污能力、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和剛性約束,落實“雙控”指標,建立水資源承載力預警機制并監督實施。
編制河湖水域岸線、河道生態空間劃定和保護利用規劃,建立健全各項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和管控制度,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管理保護,保證水域岸線的節約集約利用。組織開展河湖水域清淤疏浚,對突出問題進行排查清理和專項整治。
依照各級水污染防治方案,在明確石羊河水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加強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的統一收集處理,加快污水廠、處理站、一體化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在線監管,嚴禁未經處理的廢污水直接入河。逐步提升改造縣以上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設施,加快雨污分流設施建設;對已有排污口設置進行科學論證,逐步規范和優化調整入河湖排污口設置,加大監管力度。
嚴格執行河湖采砂規劃,落實采砂許可制度,保證河湖采砂科學有序開展;加強河湖采砂監管及日常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活動,保證采砂河段的通暢。
持續加強目標管理,確保各水功能區目標水質的實現;加強集中水源地的保護,嚴禁在保護區內從事經營活動。推進水環境生態治理智慧化建設,健全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體制機制;綜合整治農村水環境,集中處理生產生活垃圾,強化水域岸線環境衛生管理,建設美麗鄉村。
核定河流控制斷面生態基流,確保河湖生態用水,加強生態基流監測,逐步改善水生態環境;對河湖健康進行評估,“問診把脈”,確保河湖生態健康。適時開展生態補償試點,開展生態補償效益評估與監管,逐步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實施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還濕。
推廣“河長+”工作經驗,加強“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等聯合執法,加強日常監管巡查力度,加強管理保護執法隊伍建設;加快落實機構、人員、設備和經費,保障打擊涉水涉河違法行為執法效力。
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加強重點取用水戶監測監控和水資源費(稅)征收,強化用水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總量、效率雙控指標;完善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上嚴格把控;實施取水許可動態管理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廣工農業節水先進技術和升級改造,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大城市供水管網升級改造力度,確保水資源保護階段目標如期實現。
編制跨界水量水質監測站網規劃方案,分步建設跨界水量水質監測站網,探索建立水資源承載力與河道(湖)健康預警機制。
加快劃定水域岸線,留出合理的河湖生態空間,實行分區管理,加大管控力度,確保水域岸線節約集約利用。完善管理制度,排查并嚴厲打擊一切涉河違法行為。
按照制定的目標進度加快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進度,保證治理目標的實現;完成縣級城市雨污分流設施改造升級目標;完成入河排污口全面整治和監控設施安裝,加強監管。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有機化、養殖產業生態化。進一步加大農業面源、內源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監控。
科學合理編制論證河道采砂規劃,合理確定允許采砂區、采砂范圍和采砂后的恢復目標任務,完善相關審批手續,落實監管部門主體責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活動。
加強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水量、水質監測監控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大水污染源頭治理力度,保證河段水質目標的實現;完成飲用水源地范圍內違規行為的清理整治工作,加強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管理保護工作。
結合城鄉規劃和河道治理規劃,轉變發展理念,在適宜河段建設親水岸線;推進水環境智慧化管理,不斷提高水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建成符合農村實際的垃圾集中收集、轉運、處理設施,確保河道生態環境持續好轉[4]。
按照“誰破壞、誰修復、誰治理”的原則,加快河道生態恢復治理進度;完成主要河道生態基流控制斷面設置與生態基流計量監控設施建設,加強監管。結合本地實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計劃目標,實施河湖清淤疏浚,實現河湖水系連通,保護生物多樣性。
開展河湖健康評價研究工作,基本建立河湖健康評價體系,針對性地進行河湖健康保護治理;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實踐。
完善部門聯合執法監管體制機制,完善各項制度,加強執法監管。設立專門機構,明確部門職責,配備相關人員設備,落實工作經費。
石羊河“一河一策”方案的實施,對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修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一輪“一河一策”方案的編制和實施,石羊河(武威段)必將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